一、土地分类的概念土地分类是指土地单位的类型划分。在土地分类工作中,必须分清土地的个体单位和类型单位。所谓个体单位是指单独的具体的土地地域,前述土地分级单位都是土地个体单位,如相,限区和地方以及自然区,都是根据它们各自的性质划分出来的,各自占有完全确定的具体位置,具有空间的连续性和区域的完整性。类型单位是根据那些土地个体单位在发生上的共同性和基本特征的相似性归纳出来的。因此必须省略去许多个性而保留它们的共性。也就是说,类型单位是抽象的、概括的、不是具体的。这种类型单位在实际地面上和地图上都是呈斑点状重复出现的,空间上是不连续的。第三节土地分类个体单位与类型单位的相互关系由于一个区域范围内如一个自然区或行政区,土地个体单位的数目很多,除特殊需要外,一般不研究个体特征,只按照它们的性质的相似性进行概括,得出各种土地分类单位,在就是土地分类的类型系统研究方法。对土地进行分类研究是土地类型学的主要任务和重要研究课题。通过对土地类型的划分,不仅能正确认识土地现状,指出改造与利用的方向及途径,而且有助于扩大自然地理学的研究领域,发展地理学的理论体系。土地分类的首要步骤是针对任务要求确定分类和制图对象。以相为分类对象时,成图比例尺不应该小于1:1万;限区类型图为1:1万到1:20万;地方类型图则在1:20万到1:100万之间。确定分类对象后,应划分其个体单位,再选择一定的标准,如何按照其特征的共同性分别归入某一类型。按照一定的命名法命名二、土地分类的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实用性原则三、土地分类的步骤与方法1、步骤(1)确定分类的对象(2)确定分类依据和分类指标2、方法(1)顺序法:就是按照科、属、种的分类顺序直接列出土地分类系统。(2)两列指标法:两列指标网络法主要用于相的分类。以纵列(坐标)表示地貌形态,横列表示土壤和植被类型。(3)路线考察法:在研究区内选择几条代表性路线,进行实地考察①首先要在室内选取剖面线的位置②剖面线要尽可能地短,但又要尽可能包括当地的全部土地类型③将所确定的剖面用直线或折线正确地标绘在地形图或航片上。④确定综合剖面的比例尺,包括水平比例尺和垂直比例尺。⑤定点观测综合剖面图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剖面图,带状图和土地类型描述表。剖面图以地面起伏曲线为骨架,在地面起伏曲线的上方用鲜明的形象符号表示出植被。在地面起伏曲线下方,依次表示土壤,第四纪沉积或母岩。带状图,是剖面线两侧一定范围内土地类型的影象特征或土地类型图的一部分,通常放置在剖面图下。土地类型描述表置于带状图下方。(4)参数法:参数法建立在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坡度和水文网密度等分类指标的数量化或等级化的基础上。四、土地分类系统1.相的分类相同的相种其地形面、水流格局、土质、土壤(变种)和植被(群丛)具有一致性,其改造利用方向与途径也大体相同。相种的划分,视具体情况而考虑各组成要素的某些主要特征。本例侧重于相的水文要素和地形要素归纳为相种,再按各相种水文特征的相似性把它们归纳为两个相属,又按地形的相似性把相属归纳为相科。鼎湖山沟床河床相型表2.限区的分类限区种是代表相同的初级地貌形态中具有相同基质的各个限区的总合;限区属是以初级地貌形态的分类为依据,对各限区种特征的概括;限区科是各限区属特征的概括。北京门头沟斋堂地区冲沟限区分类表3.地方的分类台地地方分类系统中可以看出,温和白浆土台地、温凉白浆土台地等是该系统的初级分类单位,表中的“温和”、“温凉”、“温冷”等术语代表着一定的积温条件,据此概括成地方种。由地方种概括成地方属时,其分类依据是土类的相似性。由地方属概括成地方科时,其分类依据是地形的相似性。延边自治州台地地方分类表土地类型的命名方法大致有三种:①采用当地习用的名称。其特点是简单、通俗、宜于推广应用,但有局限性,须进行挑选和加工;②采用地貌名称代替或与当地习用名称合并使用。这对非专业人员来说是较为易读的;③特征成分组合名,如由植被、土壤、地貌等决定土地特征的主要成分名称组合而成,有时还加以土地利用特征。其特点是内容较详细明了,适合于专业人员使用,但颇觉烦琐。一、土地分等的概念1、概念土地分等即土地评价,是在土地类型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具体服务目的对土地的可用性进行评价。土地分等就是土地质量评价,就是土地资源的质量评价。它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之后,以土地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标对一定的土地用途、土地属性作质量鉴定,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确定土地的价值。针对不同用途,同类型的土地可以有不同的评价,可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进行土地分等时首先要了解特定的利用目的对土地的要求,其次要了解评价区内土地的性质,即要先完成土地分类研究。还要了解当地的社会经济背景,包括区位条件,劳动力条件,经济历史特点,现行的经济政策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等。第四节土地分等2、目的①为了充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以既生产更多的物质财富又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②查清各类土地的数良,评价土地质量;③阐明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和发展潜力,为国土开发、整治规划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3、要求对土地资源进行评等工作,应回答以下问题: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有多大,目前达到的水平;土地的适宜性,即经营什么能得到最好的经济效果;土地有哪些限制因素影响潜力的发挥;目前的土地利用是否合理,对环境的影响有哪些不利后果;改变环境条件或改良经营品种以提高经济效益的可能性。二、土地分等的原则1.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原则土地是适宜性指在土地属性不至于恶化或退化的前提下,土地适宜采用一种或多种利用方式的广度,也指土地对各种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土地限制性指在某些限制性因素作用下,土地不适宜于某些利用方式,进行不合理利用不但不能获益,反而会导致不良后果。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和限制性都是针对某种特定的土地用途而言的,因此可以把限制性小适宜性大的土地评定为好地,反之归为差地。适宜性和限制性原则对于所有等级的土地都适用,因此被视为普遍原则。2、效益与投入相比较原则要求对不同类型的土地上获得的效益和投入的劳力,物力和资金等进行比较,好地和坏地的区别不在于生产水平的差异,而在于投入和经济效益的不同,投入低并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是好地,相反为差地。例如土地用于旅游,娱乐休息和环境保护时的效益比较。3、对多宜性土地的多用途比较及综合评价原则要求在不同用途之间进行比较,如果土地有多种用途,通过比较得出综合评价。例如同种土地宜农也宜牧。从农业的角度,是差地;但从牧业的角度是好地。因此应该综合评定土地质量。4、永续利用原则土地适用性应着重于持续利用,即土地的分等要从长远的观点考虑,注意保护土地,使其在利用后不至于退化。也就是说在土地评价时要考虑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以使土地能永续利用。5、因地制宜原则要考虑各地自然条件即制约土地质量的自然方面的因素,如自然地理环境的六大组成要素,也要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等。6、多学科综合性原则在土地评价中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需要建立综合观点,因为土地分等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仅仅从某一角度去评价土地的质量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科学的。三、土地分等依据和指标土地的适宜性、限制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土地评价分等的主要依据。1、土地适宜性土地的适宜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土地类型对某种经济利用的适宜程度。衡量土地适宜程度的主要指标是看土地能否长期的、最有效的得到利用和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潜力。在农业生产用地中,土地的适宜性一般分为:①多宜性,即同时适宜于农、林、牧等多种生产;②双宜性,即同时适宜于农、林、牧中的各两种生产;③单宜性,即只适宜于农、林、牧的其中一种生产;④不宜性,即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还不具备经济价值的用途。对于某一种用途,土地适宜性又有最适宜、中等适宜和临界适宜的差异。2、土地限制性土地的限制性是指某种或某些不利因素对土地适宜性和生产潜力的抑制程度。土地限制性因素主要包括酷热、严寒、干旱、沥涝、风沙、盐碱、水土流失及劳动力不足、交通不便等等。不同地区土地的限制性因素不完全相同,因而,作为划分土地等级的限制因素指标在各地也不完全一致。一地的土地限制性因素中,某些限制性因素不易改造,它们称为稳定性限制因素;某些限制性因素可通过一定的改良措施予以改造,它们称为不稳定性限制因素。对土地质量影响较大的稳定性限制因素,往往是决定土地质量高低的重要依据。3.土地经济效益土地的经济效益是衡量土地质量高低的主要依据之一。它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土地所能提供的有效收益。对于农业生产,土地的经济效益既包括为一定的生产水平,又包括经营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土地生产水平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土地生产能力的大小,它一般用土地产品及产量表示。土地生产水平表现在一定条件下土地生产能力的大小,它一般用土地产品及产量表示。4.土地生态效益所谓生态效益是指在某种生产利用条件下土地生态系统的质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会导致生态系统质量的下降。衡量土地生态效益的高低,可以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分析,也可以通过土地自然系统与土地利用系统的比较找出差别。例如,自然系统的生产潜力与利用系统的现实生产力的对比。还可以进行土地自然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比较,分析土地利用带来的生态后果,从而确定生态效益的高低。四、土地评价方法1、定性法以土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潜力为依据,同时考虑社会经济,包括区位与市场条件等背景,凭借经验和知识进行土地质量,适宜性,生产潜力和限制性因素等方面的评价。一般在研究范围比较大时应用。2、定量法指在定性的基础上,对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诸方面的资料进行数量化,计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指标,通过投产比的计算,考虑维持或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以便获得最大的效益。常用的定量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回归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多元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等。3、平行法和两段法将定性与定量方法结合,一种是两段法,即把评价工作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调查,针对预定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土地定性评价;第二阶段进行社会经济研究,完成土地的定量评价。平行法是同时进行土地类型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分析及评价,因而可望在短期内提出比较精确的成果。4、土壤诊断—土地潜力分等法土壤诊断—土地潜力分等法,近20年来逐渐流行。这种方法以土地组成要素之一的土壤生长作物的潜力为衡量标准。依据:(1)可耕地持续生产一般作物的潜力与限制性因素;(2)不宜耕土地生长天然植被的潜力与限制性因素;(3)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壤破坏的可能性等。划分土壤潜力级,亚级和单元。潜力级共8个,均以罗马字表示也有人将土地评价的方法归纳为直接评价法和间接评价法:直接评价法指通过试验去了解土地对于某种用途的适宜性和适宜程度。例如在几种不同的土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采用相同的农业技术措施,观察和测量作物生长状况的差异,根据作物产量的高低评定这几种土地生产能力的高低。再如通过将城市污水排放到一定地区的土壤中被吸收和自然处理,并在不同地点进行试验,以观效果。根据此经过对土地作出评价。但直接评价法受区域和资料、时间的限制,应用到大范围,可能会带有片面性。间接评价法通过分析土地的各个组成要素的属性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然后加以综合,去评定土地的等级。其理论依据是,土壤,地形和气候等组成要素对任何一种土地利用方式的成败均有深刻影响,而且这些影响可以加以度量或估计。因此土地的质量可以通过对这些土地组成要素的分析而演绎出来。间接评价法又分为归类法和数值法。归类法(categoraticsystem)是针对一定土地利用方式的潜力大小或适宜性即适宜程度,以定性的方式将评价结果表示成不同类别等级,例如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分类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适宜性分类均属于此类。数值法(numericsystem)或称为参数法(parametricsystem)。其原理是选定土地生产能力的诸因素,根据这些要素的特点定出评价标准,并对某些土地利用方式的潜力或适宜性求得不同指数,然后对各项指数进行数学运算得出总指数,借此对土地作出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