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第三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只要我们每天多一点点努力,多一点点自律,并付诸于行动,那么我们将逐步走向成功。第1页共16页独家内部资料广州卓越高四学校2012届艺术生文化辅导课程语文第三讲2012.03.02.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2(12班)(四)中国画的“写意性”1中国画表现物象、反映生活,都有自己的认识和方法。中国画家对生活中的实体形象在提炼、概括当中,12A运用的不是写实手法,它追求的不是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那么,中国绘画艺术审美意识物化形态的特征是什么?简单说来,就是“写意性”。2把“写意”视为笔墨形式,是明以后的事。中国画的“写意”,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观,是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方法,是迥异于西方美学的另一种美学体系。它理应包括从经营意象、塑造形象、表现思想主题的整个创作过程。如果把“写意”简单地看成是笔与墨之间的一种形式和单纯的绘画技法问题的话,就会妨碍我们对中国传统绘画的了解。3“神似论”所以成为中国古代画论中的一支巨流,13A因为“神”是主宰形貌的精神本质。所谓“形无神而不活,神无形而不存”表现物象,没有“神”,不管“形”怎样鲜明、逼真,也很难生气郁勃。所以把写“神”、表现“神韵”“神似”作为塑造形象的最高表现。12B中国画在注重“神”之外,还更注重“意”,因为“神”多在物“意”之中,轻“形”与其说是基于重“神”,毋宁说是为了表“意”。因为从艺术表现看,“意”是构成“神似”、“神韵”的重要条件:12C“意”既是中国绘画的绘画观,又是创作方法。413B“意”的内涵在中国古典绘画中是比较宽泛而多义的。“意”除指画家的主观意志、情思、画的意旨、意蕴外,还指神似、神韵、意趣,也指艺术表现上的含蓄和精练概括,当然更指意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意”的概念在绘画中似无严格的界定。这表明中国画在追求“意”的表现上,是从对具体形象的表现发展对作品画意的表现。5“意”的基本特征,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不到之到”。清人查礼在他的《画梅题跋》中论画梅时说:“画梅不要像,像则失之刻。要不到,到则失之描。不像之像有神,不到之到有意。”中国画“不似而似”则似在“神”,“不到之到”则到在“意”,这是艺术的更高境界。612D“精而造疏,简而意足”,这虽说是宋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但它可以代表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原则。“精”之所以会“造疏”,“精”在中国画中所以不能长足地发展,是因为中国绘画艺术多以“谨细”为忌。这在唐人的《历代名画记》中就已提出:“精之为病也,而成谨细。”“谨细”是指对物象外在形貌的过分刻画。张彦远的《论画体》有一段文字对我们了解这一审美原则,特别是理解中国画的重“意”很有帮助。他说:“夫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7在中国画的创作中,随着主观描写的增加,从塑造形象的写神、表意和追求自然浑成中生发机趣,进而又产生了表现画家自己思想、情意和主题内容的“写意”。但是无论是表现具体形象的“神”“意”,或是为表达画家思想感情和画中主题的“写意”,其基本方面都是相同的,这就是元人汤逅所说:“以意写之,不在迹象。”12E“不在迹象”并非不要依据客观“迹象”,而是说依据“迹象”,但不为“迹象”所牵,是化客观迹象为主观迹象。表物象之“意”是画家在他创造性想象的过程中,为了创造足以“达心”“适意”的艺术形象,可以不受客观对象拘束;当他创造“达心”“适意”的艺术想象并进而表现自然景色和社会只要我们每天多一点点努力,多一点点自律,并付诸于行动,那么我们将逐步走向成功。第2页共16页事物,不仅不受客观对象的拘束,而且还可以用“运实入虚”或“运虚入实”的手法创造画意。8此外,13D中国历代画家、文人也以画“造意”,这和他们的绘画观、审美理想紧密相联。12C他们把绘画看作和创作诗文一样,也是抒发胸臆的一种方式。他们之所以重“意”,正是为了以达其心、适其意。唐代王维的画更带有较强的主观抒情的性质,宋人画更多的是借助梅、竹的习惯寓意来比喻人的节气和情操。(选自2009年12月12日《美术报》,有删改)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12.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中国画的美学体系迥异于西方美学体系,它运用的不是写实手法,因此,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既缺乏典型性,也不真实。(强加因果)B.中国绘画艺术的轻“形”,不仅是为了强调“神似”“神韵”,更是为了表“意”,因为“神似”“神韵”的构成离不开“意”。C.中国画的创作:“意”贯穿始终。从审美构思、形象塑造,到思想主题表达,都离不开“意”,“意”既是手段,也是目的。D.中国古典绘画力求避免“谨细”,是因为“精”在中国画中未能得到长足发展,因此,只有“精而造疏”,才能“简而意足”。(颠倒因果)E.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为了使艺术形象足以表达画家思想感情,在创作时,常常可以不依据客观物象,不受客观物象的拘束。(肯否不当)13.能够体现中国画“不到之到”的审美原则的一项是(3分)()A.形无神而不活,神无形而不存。B.“意”的概念,似无严格界定。C.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D.宋人多以梅寄寓人之气节情操。14.“不患不了,而患于了”中的“了”指什么?为什么中国画“患于了”?(4分)15.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画家是怎样做到“达心”“适意”的?(4分)(四)12.【筛选整合】(5分)BC(A.原文是“追求的不是形象的真实性”,并不等于“所塑造的形象不真实”。D.“‘精’在中国绘画中得不到长足发展”并非“中国传统绘画力求‘谨细’”的原因,这是因果颠倒。E.原文是“并非不要依据客观‘迹象’”。)[5分。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多选不得分。](四)13.【概念理解】(3分)C(“不到之到”是追求“意似”;“不到”中的“到”指对物象外在形貌的过分刻画。“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就是为追求“不到”。A.这只要我们每天多一点点努力,多一点点自律,并付诸于行动,那么我们将逐步走向成功。第3页共16页是说明“形”与“神”的关系。B.这是说明“意”的内涵在中国古典绘画中是比较宽泛而多义的。D.这是说明文人以画“造意”。)(四)14.【句意理解】(4分)(1)“了”指绘画中的谨细。(或:精细;形貌彩章,历历具足。)(1分)(2)因为过分追求“了”,就难以表“意”(或:就无法达到“神似”。或:就无法做到“不到之到”),就会失去中国画的特征(或:就违反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原则)。[4分。第(1)点,答对“谨细”或“精细”或“形貌彩章,历历具足”得1分。第(2)点,“过分追求‘了’”1分,“难以表‘意’”1分,“失去中国画特征”1分。](四)15.【内容归纳】(4分)(1)依据客观“迹象,但不受客观对象拘束,可以运用“运实入虚”“运虚入实”的手法去创造画意。(或“不为客观迹象所牵,化客观迹象为主观迹象”。)(2)可以用画直接抒发较强的主观情绪,也可借助画的物象寓意来传达情感、志向等。[4分。(1)“不受……拘束”1分,“运实入虚”“运虚入实”1分。(2)“主观抒情”1分,“物象的寓意来传达个人的情感、志向”1分。如只答“以画‘造意’”,1分。](五)对儒学的解构和重建李泽厚1我觉得对孔子、《论语》和儒学,似乎还需要做另一种工作,就是对这一“半宗教半哲学”的文化神髓进行解构和重建。2首先是解构。解构有两个方面:宗教方面和哲学方面。这两方面是非常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12C譬如说,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儒学,构建了一整套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宇宙观图式。这是哲学,但又不只是哲学;这是宗教,但又不完全是宗教。它欠缺一个到处活灵活现的人格神上帝来不断干预人世,但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却又是统辖、主宰、支配、制约整个政教体制的观念体系和意识形态,从“官制象天”到医药占卜。后者到今天也还在影响人们的活动和心理。又譬如,以朱熹为代表的宋明理学,构建了以“天理人欲”为核心的心性本体论。这当然是哲学,但又不只是哲学。它否认人格神的上帝,本身却是以一种不可违抗的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的道德律令展示出来的后期传统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法规秩序。它统辖、主宰、支配、制约人们的行为举止、思想观念,甚至直到今天。3儒教的特征之一是将宗教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融成一体,形成中国式的“政教合一”,并提升到心性本体论的哲理高度来作为信仰。“教”在这里既是人文教育又是人生信仰。因此解构方面,首先应是将伦理道德作为个体的内心信仰、修养和情感与作为社会的外在行为、准则和制度区分开来。同时,又由于情感信仰、理性思辨、制度设定等等各有不同的层面、位置和意义,所以还应该从原典儒学中定位和厘清,看看从孔子开始的儒学教义各个章句在哪个层面上具有或不具有价值,恢复原典儒学例如《论语》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真正活泼、具体的人间情趣,这也就是我所说的“情本体”。这样,对了解和消解传统以及今日中国的“政教合一”或称“政治宗教”,可能颇有好处。4第二,解构之后,再“重建”否?在“教”的方面,当然不必模仿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再去塑建人格神的上帝。但是否可以考虑回到“天地国亲师”——那松散而灵活、没有人格神上帝的儒学的“宗教”传统呢?这个“宗教”所具有的含糊性和开放性,使它可以有一个广阔的自由的解释空间。对老百姓,它可以包容对人格神的崇拜礼仪;对“君子”们,它可只要我们每天多一点点努力,多一点点自律,并付诸于行动,那么我们将逐步走向成功。第4页共16页以是某种心灵寄托、行为规范、生活归依。重要的是,“天地国亲师”不能复旧,它本身也需要一番解构和重建。例如需要把它从过去的政治宗教即“政教合一”的传统中解放出来,它不应再是“好皇帝”和“君师合一”的政治体制和幻想信仰,恰恰应该在这里强调改“君”为“国”的重要意义,这“国”不再指任何政府、政体、政制,而是指较含混而宽广地对历史——文化共同体的某种心理认同。于是,“天地国亲师”便可以成为中国人对宇宙自然、家园乡土、父母夫妻、兄弟朋友、师长同学以及文化传统的某种道德和超道德的情感认同和精神皈依。它不再具有政治的和社会性道德的性质功能,却具有准宗教性的功能和内容。如果今天从《论语》到《菜根谭》到《三字经》等等再作出某种新的摘录编选,重要的是加以新的解说发挥,它们不也可以与《圣经》、佛经和其他宗教读物一样起着同样的慰安人际、稳定社会、健康身心的功能作用吗?5在“学”的方面,则似乎12E不必再去重建各种“气”本体、“心性”本体的哲学体系了。“情本体”可以替代它们。因为“情本体”恰恰是是无本体,“本体”即在真实的情感和情感的真实之中。它以把握、体认、领悟当下的及艺术中的真情和“天人交会”为依归,而完全不再去组建、构造某种“超越”来统治人们。它所展望的只是平凡人的身心健康、充分发展和由自己决定命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节选自《〈论语今读〉前言》,有删改)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董仲舒、朱熹是中国不同时期的儒学代表,他们的学说都体现了宗教性与哲学性相互交织的特点。B.从中医和占卜的活动中,可以看出汉代儒学的阴阳五行学说一直都在影响着中国人的体验和行为。C.从孔子的儒学开始,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的道德形式就始终影响着社会的观念体系和意识形态。(时间不当)D.今天读解《论语》,要把儒学从“政教合一”中解放出来,发挥它在安慰人际、稳定社会等方面的作用。E.“情本体”是重建儒学哲学体系的关键,即以领悟当下的和艺术中的真情为依归,建立新的学说。13.对“天地国亲师”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作者以它为例,旨在说明在“宗教”方面,儒学要重塑人格神,让百姓去敬拜他。B.在“宗教”方面它具有更为广阔自由的解释空间,需要摆脱政治宗教传统的约束。C.在更为宽广的历史中,“国”不再指任何政府,而是文化共同体的某种心理认同。D.它体现为中国人对自然、家园、亲人、师友及文化传统等社会性道德情感的认同。14.根据文意,解释儒学为

1 / 1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