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十二单元第2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返回导航高考总复习·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纲要求考情分析命题趋势1.知道诸子百家。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3.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4.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017·江苏卷,42017·天津卷,122016·北京卷,162016·全国卷Ⅰ,24侧重于考查辨析诸子百家思想的异同;秦汉时期的儒学的发展,董仲舒“新儒学”的来源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分值:2~6分栏目导航考点一考点二返回导航高考总复习·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背景①经济:_________崩溃,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②政治:__________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③阶级关系:“________”阶层活跃和受重用。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_______________”。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井田制周王室士学在民间返回导航高考总复习·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3)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___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思想解放返回导航高考总复习·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主要流派(1)早期儒学人物主张贡献和地位孔子核心思想是“仁”;强调统治者要“__________”;主张“克己复礼”;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创立儒家学派;首创私人讲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被尊称为“至圣”孟子发展孔子“仁”的思想为“仁政”;提出“__________”的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使儒学体系更完善,更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主张施政用“________”和“王道”;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________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德治民民贵君轻仁义礼乐返回导航高考总复习·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其他思想流派(1)道家①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________”;提出“__________”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②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2)法家:韩非子①地位:战国末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②主张:___________,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道无为而治以法治国返回导航高考总复习·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世界文明史》中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的剧烈变动B.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A返回导航高考总复习·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题干问的是主要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的历史时期,是诸多历史现象发生的深层原因,故选A项。当时小农经济才刚出现,排除B项;“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不是统治者引导的结果,排除C项;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的产物,排除D项。返回导航高考总复习·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儒家思想(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礼乐制度,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2)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在当时诸侯割据混乱、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各自体现的时代性返回导航高考总复习·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道家思想(1)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返回导航高考总复习·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例题】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对《老子》第三章中“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A.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B.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C.老子主张夏商西周的“亲亲”D.老子反对世袭为官制度解析“尚贤”即崇尚贤才异能,即鼓励人民竞相“成名”,这会促使社会人群分化,使社会偏离混沌无名状态。老子主张“不尚贤”反映了老子不鼓励社会人群的分化,重“亲亲”之义,从而使社会安守于混沌无名的状态,故选C项。C返回导航高考总复习·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历史学家萧公权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以上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老子孔子韩非子B.墨子孔子老子C.孔子韩非子墨子D.孔子韩非子老子D返回导航高考总复习·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根据材料中“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可以判断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①中表示出对旧制度的留恋,希望恢复,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②“承认现状”“迎合未来之新趋势”体现了法家顺应历史潮流,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体现了道家超越世俗人际关系,追求个人内心平静的价值取向,故三种思想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韩非子和老子,选择D项符合题意。返回导航高考总复习·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战国时期,“天下”一词成为流行词汇。孟子说“仁者无敌于天下”;墨子说“一同天下”;庄子说“一心定而王天下”;韩非子说“令行禁止于天下”。这反映了()A.诸家思想日益趋同B.统一成为诸子共识C.儒学地位逐步提升D.诸子认同民本思想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诸子百家的思想有各自的体系,并没有日益趋同,故A项错误;材料中儒家、墨家、法家、道家阐述了如何定“天下”,这表明天下一统成为诸子的共识,故选B项;材料中并没有特别强调儒家的地位,而且根据所学,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更受诸侯重用,故C项错误;题干中的思想都没有涉及民本思想,故D项错误。B返回导航高考总复习·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背景(1)客观: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2)主观:___________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考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返回导航高考总复习·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主张(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__________________”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2)加强君权:宣扬“________________”,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返回导航高考总复习·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汉武帝的举措(1)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2)政治:起用大批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儒学成为政府选拔人才的主要标准。(3)教育①教科书:规定儒家“五经”为官方教科书,教育被儒家垄断。②中央:兴办________,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太学返回导航高考总复习·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与孔子的“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返回导航高考总复习·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西汉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A.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B.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C.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D.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D返回导航高考总复习·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解析董仲舒提出设立各级学校教化人民,以仁待民,以礼节民,体现了其主张用儒家思想教化百姓来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改革措施是为了移风易俗,但并没有说董仲舒的改革受到了不良风气的阻碍,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体现“平等”,故C项错误。返回导航高考总复习·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的原因与影响返回导航高考总复习·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3)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4)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返回导航高考总复习·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例题】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以“增锢二世”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于是安帝下诏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汉代多次出现这种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A.地方吏治废弛B.试图重建礼乐制度C.君主专制加强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解析《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根据材料“汉代多次出现这种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可知,儒家思想成为判决案件的重要依据,说明儒家纲常伦理思想得到逐步强化,故选D项;从官员犯罪及大臣的处罚建议可知,“地方吏治废弛”的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建礼乐制度”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君主专制加强,故C项错误。D返回导航高考总复习·历史第十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