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分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周代,中央设“太史”一职,掌管天文历法和为国君记言记事。•许慎《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史”字最初是指史官。君举必书、直书其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三国志》:“(孙)皓欲为父和作纪,(韦)曜(昭)执以和不登帝位,宜名为传。……渐见责怒。……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至於宠衰,……皓以为不承用诏命,意不忠尽,遂积前后嫌忿,收曜付狱。”唐太宗•《贞观政要·直谏》:隋通事舍人郑仁基女年十六七,容色绝姝,当时莫及。唐太宗将其纳入后宫,聘为充华。诏书已出,策使未发。魏征闻其已许嫁陆氏,乃进谏劝阻:“君举必书,所愿特留神虑。”•宋太祖:“汝怀齿,欲讼我耶?”•大臣:“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赵匡胤•唐朝宰相韦安石:“世人不知史官权重宰相,宰相但能制生人,史官兼制生死,古之圣君贤臣所以畏惧者也。”朱敬则《十代兴亡论》(一)编年体史书•以时为纲。以《春秋》为起始,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代表。司马光《资治通鉴》•司马光依照《春秋》的做法,与范祖禹、刘恕等人,历时19年,编写而成,目的在于“善可为法,恶可为戒”,借鉴史实作为治理当今的明鉴。全书共294卷,300多万字,记载从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一直到公元959年(宋朝建立)的历史,共计1362年。司马光《资治通鉴》•元·胡三省:“为人君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致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乃如用兵行师,创法立制,而不知迹古人之所以得,鉴古人之所以失,则求胜必败,图利而害,此必然者也”。(《资治通鉴·音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资治通鉴》说:“网罗宏富,体大思精,为前古之所未有”。•梁启超在其《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一书中说:•“此为编年政治史最有价值之作品,虽卷帙稍繁,总希望学者能全部精读一过。”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李焘从1143年开始编纂,历时四十年,于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年)完稿。1063卷,687册。•记录了从公元960年到公元1126年的历史。•清人朱彝尊认为:“宋儒史学以文简为第一,盖自司马君实、欧阳永叔书成,犹有非之者,独文简(李焘)免于讥驳。”清代毕沅《续资治通鉴》•(记录了从公元960年到公元1368年的历史)•明末清初,谈迁(1594-1658),从27岁开始,用二十多年时间,六易其稿,写成明代编年史《国榷》,共500多万字。•195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108卷,6册)。谈迁《国榷》(二)纪传体史书•以人为纲,穿插史实,并用专章记载典章制度,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前145-前90),字子长,今陕西韩城人。历时约20年,撰成《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原称《太史公》,又称《太史公书》、《太史公记》,三国以后才有此名。•《史记》全书共130篇,526500字。从黄帝写到汉武帝,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东汉班固著《汉书》,沿用《史记》体裁,而改“书”为“志”,并世家入列传,分为纪、表、志、传四部分,专记西汉一代历史。正史•“正史”意为最重要、最正规、居群史之首的史书。•今天我们所说的“正史”,是特指由清乾隆帝诏定的从《史记》到《明史》的24部纪传体史书(即二十四史),凡3294卷,约4000万字。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十三史•史记、汉书、後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北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十七史•十三史外加李延寿《南史》、《北史》、欧阳修《新唐书》、《新五代史》二十一史、二十二史•十七史外加元·脱脱《宋史》、《辽史》、《金史》、宋濂《元史》。•二十一史外加张廷玉《明史》二十四史•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晋·陈寿《三国志》•唐·房玄龄等人《晋书》•南朝梁·沈约《宋书》•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唐·姚思廉《梁书》、《陈书》、•北齐·魏收《魏书》、•唐·李百药《北齐书)•唐·令狐德棻《周书》•唐·李延寿《南史》《北史》•唐·魏征《隋书》•五代刘昫等人《旧唐书》•宋·欧阳修等人《新唐书》•宋·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宋·欧阳修等人的《新五代史》•元·脱脱等人《宋史》《辽史》《金史》•明·宋濂等人《元史)•清·张廷玉等人《明史》二十五史•柯劭忞(1850-1933,胶州人)所著《新元史》二十六史•1927年,赵尔巽、柯劭忞等人修成《清史稿》,又有人把《清史稿》合“二十四史”称为“二十五史”,还有人把《新元史》、《清文稿》合“二十四史”称为“二十六史”。(三)纪事本末体史书•以历史事件为纲,创始于南宋史学家袁枢(1131-1205)的《通鉴纪事本末》。《通鉴纪事本末》•以事为纲,分立许多题目,把《资治通鉴》进行改编,剪裁为42卷,将《资治通鉴》所记1362年的历史总括为239个题目,每题按年月顺序记述一个大的历史事件,每事单独成篇。(四)典志体史书•是以事类为中心,记述典章制度的史书•1、“十通”•唐·杜佑(735-812)《通典》,200卷,记事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唐玄宗天宝末年。•南宋郑樵(1103-1161)撰《通志》200卷。•《通志》本是仿《史记》体例所作的通史性纪传体史书,从三皇五帝一直写到隋,有的篇章还写到唐,全书共五百多万字。郑樵《通志》•南宋末年元代初年,江西人马端临(约1254-约1323),《文献通考》348卷,全书分为二十四考,内容包括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制度,是中国古代最全面的典章制度通史。马端临《文献通考》“十通”•“九通”:“三通”加上清高宗乾隆敕撰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九通”加上清末刘锦藻所撰《清续文献通考》,共分为“三通典”、“三通志”、“四通考”,共计二千七百多卷,约二千八百万字。2、会要•只记述一朝一代的典章,具有断代史的性质。•《唐会要》,100卷,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会要体史书四、类书和丛书(一)类书•类书是采摭群书中的各种资料,将它们排比编次、以类相从,为人们提供检阅方便的一种百科全书式的工具书。•类书类属子部·杂家类中国最早的类书——《皇览》•三国魏文帝曹丕时期编纂•把“五经”等书分类编排,供皇帝阅览,故名《皇览》。•该书共40部,800余万字现存最早的类书•现存最早的类书是隋代末年虞世南编的《北堂书钞》,全书现存160卷。唐代的类书•《艺文类聚》,唐代的第一部类书,唐初欧阳询主编。徐坚等《初学记》•《初学记》,是唐玄宗时徐坚等人奉敕编辑,专供皇子们初学作文时用的。宋初“四大类书”。•宋太宗时编撰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宋真宗时编撰的:•《册府元龟》。《太平御览》•宋太宗命李昉等人编撰,全书1000卷,摘引的古籍达1690余种,以天、地、人、事、物为序,分为55部,部下再分子目,共计有子目4558个。《太平广记》•是一部上起先秦下至北宋初年的短篇小说总集,共500卷,从六朝到宋初的小说几乎全收在内。《文苑英华》•是大型诗文总集,1000卷。选材上自南朝梁代,下至五代。作者近2200人,作品近2万篇,唐人作品占十分之九,分赋、诗等38类。《文苑英华》不是严格意义的类书,因此《四库全书》将其收入集部。《册府元龟》•宋真宗命王钦若、杨亿等人编撰,是一部史料性的大类书,汇辑了从上古至五代的历代君臣事迹,概括了宋代以前的十七史。全书共1000卷,按事类和人物编次。明代类书《永乐大典》•明成祖永乐元年至六年(1402-1408年),在翰林院学士解缙(1369——1415年)、姚广孝等人主持下,2000多人参加修成,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全书共22877卷,另有凡例和目录60卷,共3.7亿字,书写装钉成11095册。中国现存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10000卷,1.6亿多字。收录广博、体例完备,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资料,按类检索,即可获得某一专题的基本文献资料,所以是很有使用价值的工具书。雍正四年以铜活字排印,仅印64部。(二)丛书•丛书是将原来单本流行的典籍汇编成一部大书,用一个总名概括起来刻印出版,以成套保存典籍,方便人们检阅。《四库全书》•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始编纂,参加编纂、缮写、校订、装订者共计4160余人,历时10年而成。共收书3461种,79309卷,另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装成36304册。全书总字数9亿9千7百万字。这是一部集文献大成的丛书,也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敦煌丛书

1 / 6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