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阅读与习作并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读写结合:阅读与习作并重何谓读写结合?朱作仁教授如下阐释:读写结合的概念应该界定为在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黄朝霞教授认为要把握住几个要点:第一,读写结合指的是中小学语文教学情境中的读与写的结合;第二,读写结合指的是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在内容、形式、思想等方面的结合;第三,读写结合是阅读和写作相互结合的总称,它是双向的组合。丁有宽则建构“读写结合五步训练”,多句到段到篇,将整个小学阶段的记叙文读写结合训练分解为五个阶段:第一步,侧重练好四要素完整的句子(还有连续句和并列句);第二步,侧重练好四种句群(连续句群、总分句群、并列句群、概括和具体的句群);第三步,侧重练好四种结构段(连续结构、并列结构、部分结构、概括和具体);第四步,侧重练好篇章(如开头、结尾、主次、详略……)第五步,培养学生自学自得、知作自改的能力,达到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基于以上理念与实践,我以为首先要思考读写结合的目标,课标给我们很重要的指引,比如每个学段应该掌握哪些习作知识、形成何种习作技能。其次要思考读写结合的“序列”,也可以依据课标进行构建,还可以结合教材进行挖掘(尤其是部编教材对习作的序列有显著体现)。然后还要有读写结合的操作方法,以此保证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不不断摸索,发现规律,且要针对已知学情。根据今天的“读写结合”教学实践,对读写结合的基本操作流程我有如此臆想:1.初读。要求是读通读顺,能知晓文字里的基本信息。比如《趵突泉》中描写“小泉”的段落,主要抓住泉水中的“水泡”进行描写;《荷花》第二段则是抓住“荷花的三种不同形态”进行描写。初读,主要是让学生能够提取文本内容信息,知道“写的是什么”,这是读写结合最基础的部分,需要一个过程。2.品味。读写结合,绝不只是对文字的单纯模仿,一定要进入到文字深度体验中。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本内涵,是一种常用方式。有了“咬文嚼字”的思维历程,学生才可能真正领略其中的奥妙,为“写”奠定基础。因为“读写结合”,是文字的结合,是形式的结合,更是思想的结合。知道文字里隐藏着情感,也就可以试着让自己的文字充满情感。3.情感朗读。在理解基础上进行情感朗读,是基本流程。此时的朗读,既是对“品味语言”的检验,更是对“情感体验”的升华。“以读促悟”,大抵如此。4.解剖表达形式。为什么要“解剖”?因为读写结合的基础就是发现文本表达的重要特征。解剖,“骨肉分离”,剥离那些“枝枝蔓蔓”,就是让学生对文本特点获得最清晰的认识。比如《荷花》中描写荷花的不同姿态,“才展开两三片”从花瓣数量来写;“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从颜色来写;花骨朵则“饱胀得快要破裂似的”则写出了作者的想象。通过这样的解剖,还要形成共识:写花朵的不同形态,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也许这样的解剖不够准确,但这样的过程,学生认识了这样的表达方式,也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自己的写作。同样,如果有一个文段,让学生认识其“并列结构”,知晓其构段特征,也就可以试着运用的。让学生自主发现文本特点,是最佳路径。如果学生不能轻易发现,教师适当点拨,最好不由教师“搬”出来,递给学生。5.提供写作支持。要实现表达方式的迁移,就要进行写作实践。而“写作素材”显然是第一要位的。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不妨为学生提供一点。《荷花》教学中的“树叶”、《趵突泉》中的“雨水”,都较好地体现了“不同形态”与“不同动态”,让学生有“米”可“炊”。但我们提供的材料要尽可能地契合学生“运用”的场景,并且要以恰当的方式,不能“一晃而过”,不能“隐隐约约”,让学生眼中有“定格之景”,心中有“可触之形”,才可以将所见所思凝于笔端,化为文字。6.写作训练。给足学生时间,让学生静静地写。但有一点还得提示:将今天所学用上。不然,学生可能写作的时候就忘记今天的“清规戒律”了。如果学生在遵循规则的基础上,还有自己的突破,则可大加赞赏,以示鼓励。“学以致用”,在这个环节非得到体现不可。7.评价修改。“读写结合”教学效果如何,需要检测。学生作品展示时,依据相应标准进行衡量,是可取的。但我们在课堂上展示的作品,一定要“优劣共存”。尤其是“劣质作品”,为我们提供继续学习的载体,不容忽视。发现不够好的地方,试着补充完善,一起修改,促进学生的整体进步。如果,还能够给学生一点时间修改自己的作品,让作品“达标”,实现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功不可没。“学习”和“学会”,其内涵是不一样的。“读写结合”,需要我们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指向表达”的意识。把握住各年段的习作要求,细心研读教材,找准“结合点”,进行有效训练,学生的习作水平就会随着阅读一起行走,逐渐提升。在阅读教学课堂,学生自然摆放好“练笔本”,会不会成为一道不曾有过的“风景”?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