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角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社会角色教学目的和要求:掌握社会角色及其相关的概念;理解社会角色分析理论,认识形形色色的社会角色是社会人存在的具体形式;了解角色表现的具体过程和角色失调与调适问题。重点:社会角色的概念和社会角色的表现难点:理解社会角色是社会人的存在方式讲授学时:2学时一、“社会角色”的理论来源源于戏剧中的“角色”,指演员在舞台上根据剧本的规定所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全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是舞台上的演员,他们都有上场的时候,也都有下场的时候,一个人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莎士比亚《人间喜剧》社会角色的理论来源1、芝加哥学派最早系统地运用这个理论,其中以G.H.米德的研究最为突出。米德使用此概念旨在说明,在人们的交往中存在可以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便于明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他研究了儿童角色意识的形成,即从想像扮演某个角色(嬉戏阶段)发展为成熟地承担某个角色(群体游戏阶段)。他认为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角色表演并没有一个先定的剧本,文化只能为角色表演规定大致的范围。2、美国人类学家R.林顿林顿认为角色可以定义为: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他还区分了角色与地位,认为当地位所代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效果时即为角色扮演。林顿将社会结构置于个人行为之上,视社会结构为一个行为规范体系,个人接受和遵循这些规范。因而角色是由社会文化塑造的,角色表演是根据文化所规定的剧本进行的。3、完形主义心理学或称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格式塔”(Gestalt)一词具有两种涵义。一种涵义是指形状或形式,亦即物体的性质,另一种涵义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和它具有一种特殊形状或形式的特征。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立经验。在观察现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格式塔),所以称格式塔心理学。它使用角色概念旨在强调人类的一切心理过程都是通过整合模式的发现与创造而形成的。4、拟剧论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他把社会比做舞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在戈夫曼看来,人们之间的互动,就是每个人都在表演自己,但不是表现真实的自己,而是表现伪装起来的自己,在他人面前故意演戏,也就是戴着假面具在社会中生活。假面具是同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相一致的前台行为,是一种角色面孔。戈夫曼认为,社会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扮演着具有高度创造性的角色。戈夫曼提出,人们为了表演,可能会区分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让观众看到并从中获得特定意义的表演场合;后台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掩饰在前台不能表演的东西的场合。二、社会角色的定义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地位是角色的内在依据,角色是地位的外在表现。社会角色的含义1、社会角色是人们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2、社会角色体现着与人们的社会地位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关系3、社会角色体现着社会对处于一定地位上的人的行为期待4、社会角色是组成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的基础三、角色集所谓角色集是指一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角色。角色集有两种情况:一是多种角色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二是不同角色的承担者由于特定的角色关系而结合在一起。四、社会角色的分类1、从角色的获得方式上先赋角色自致(成就)角色2、从角色行为规范化程度来区分规定性角色开放性角色3、从社会角色所追求的目标上功利性角色表现性角色4、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角色时的心理状态自觉的角色与不自觉的角色萨宾和艾伦将角色参与分为七种类型:参与程度与角色类型角色实例1、0度参与街上行人、影院观众2、漫不经心参与浏览商品的顾客3、传统仪式性参与参与婚丧仪式之亲友4、生物性参与母亲对子女、专心致志的科学家、虔诚的教徒5、神经质性深度参与职业赌徒6、情迷意乱的参与深恋的情侣7、精神与外物合一的参与神灵附体的道士五、社会角色的扮演布景与道具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对角色的期望;对角色的领悟;对角色的实践。六、社会角色的失调1、角色紧张2、角色冲突3、角色中断4、角色失败1、角色紧张角色紧张与角色冲突一、角色紧张(rolestrain)1、定义:个人在其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所引起的时间、精力、心理上的紧张,我们称之为角色紧张。2、目前角色紧张的社会成因:A:社会生存、竞争等压力的不断加码C:现代社会加速度的发展状态B:现代人“成丛”、“结集”“高密度”的角色要求2、角色冲突所谓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角色冲突的两种类型一种是角色间的冲突,即不同角色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它常常是由于角色利益上的对立、角色期望的差别以及人们没有按角色规范行事等原因引起的。----官、民另一种是角色内的冲突,即由于多种社会地位和多种社会角色集于一人身上,而在他自身内部产生的冲突。(1)大学生角色冲突的表现一是从稳定的中学生角色意识转变为大学生的角色意识而出现的冲突。一个人的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一个人扮演新角色时,新旧角色间会发生矛盾。许多新生在由中学生转为大学生过程中,常常一时不能适应,感到压抑、孤寂、苦闷,认为自己不行、差劲,并为此而苦恼。二是由失落心理而引起的角色冲突。包括由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引起的冲突,因同班同学、好友评上三好学生或各方面都比自己强,感到失落、怨恨而产生的嫉妒心理。三是实际角色和理想角色的差距。一些大学生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值,但实际上成绩平平,相貌一般,无特殊爱好或才能,并因此而长期处于自卑的心理状态中。四是多重角色心理冲突。这类角色冲突主要发生在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中。对于这一类学生,无论是其本人或老师、同学,都有一种求全的心理倾向。他们既要学好功课,又要干好工作;既要在同学中有威信,又要得到老师的信任;既要工作学习好,又要娱乐玩耍兼顾。这种多重角色和学生的心理压力,常使他们筋疲力尽而顾此失彼。因思想包袱日积月累,出现角色冲突。五是因家庭经济条件差而引起的角色冲突。这主要表现在部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身上。在大学“争强好胜”的环境中,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也成了衡量一个人的标准。一般来说,家庭生活条件困难的大学生易受到冷落,失落感、自卑心理都比较强。六是社会角色“超前意识”而引起的角色冲突。当代大学生往往对国家和民族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这应该说是值得肯定的。但一些大学生由于过高估计了自我价值,往往难以摆正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一些学生受辨别能力的限制,专用西方的先进来比较我国的落后,往往以一个社会觉醒家的形象自居,想通过自己的人生奋斗来改变国家的现状,而在实际生活中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又很容易垂头丧气。一支牙膏引血案大学生刀砍室友事发北师大珠海分校2011.42011年4月17日中午12时20分左右,北师大珠海分校发生一起血案。大三学生陈某因生活琐事,与室友雷某发生争执,遂持刀砍伤了雷某,致雷某多处刀伤紧急送院。截至记者发稿时,雷某手术已成功,但仍处于病情观察期间,不能保证脱离生命危险。医生介绍,雷某全身4处明显刀伤,其中砍中脖子的一刀,差0.5厘米就伤及大动脉。目前,陈某已被警方控制。据警方透露,陈某所用的水果刀,私藏在宿舍储物柜中。何种琐事引发血案记者现场获得3种不同说法究竟是何琐事引发血案?记者现场获得3种不同说法。有同学称,陈某与雷某事前并不在同一寝室,陈某较为孤僻,而雷某则较为活泼,两人沟通并不多,加之换宿舍等原因,所以积怨较深。另一种说法称,雷某酷爱打电脑,对此陈某认为浪费电,沟通不畅引发血案;还有一种说法称,当天清晨,因为当事一方使用另一方的牙膏,导致争执是事件的导火索。人际沟通障碍占大学生心理问题比例高该事件发生后,微博及论坛上非常关注,其中不乏对大学生人际沟通的担忧与讨论。心理咨询师表示,人际交往障碍占大学生心理问题比例较高。存在该问题的男生多于女生,约占6成。这主要与当下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男性更为娇惯,所以处事容易清高孤傲有关。这些学生往往刚到大学时,很愿意与人交往,但又无法放下身段。对于交往技巧缺乏的学生,要主动参与公共话题讨论和主动多培养兴趣爱好,多搭建交流平台,对交往能力有帮助;对于由于信息不足导致的交往障碍,原因则在于学生把自己看得太重,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学生要在人际交往中减少臆想。(2)角色冲突的原因分析主观的:一方面是社会角色的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心理适应不良。社会角色的学习包括:一是学习角色的责任与职权(义务与权利);二是学习角色的态度与情感。社会角色的学习是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进行的,并随着角色的改变而无止境地进行着。客观的:另一方面是理想角色与现实角色的差距。理想角色包括社会对某一角色的理想要求,它的权利和义务是社会认可的或正式条文规定的,是一种完美的行为模式。人们也正是从理想角色中知道社会对角色的要求。但是个人担任某一角色时,有其实际表现,这种实际表现就构成了现实角色。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由于主观方面(如角色意识问题)和客观方面的诸多原因,现实角色和理想角色总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被称为角色差距。严重的角色差距可导致角色冲突,使心理失衡,出现障碍。对策:A、生活工作安排和时间管理的科学化B、提高知识内存C、学会选择与放弃D、加强能力锻炼谋生能力抵御生活磨难的能力趣化生活的能力E、观念更新,跟上时代中国大陆每个年代的年轻人的去向是不同的:“30年代,到延安去,到太行去,到敌人后方去;40年代,到辽沈去,到平津去,到长江对岸去;50年代,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60年代,到山上去,到乡下去,到贫下中农当中去;70年代,到城市去,到部队去,到能生活得好一些的地方去;80年代,到大学去,到夜校去,到可以拿到文凭的地方去;90年代,到美国去,到法加去,到一切不说中国话的地方去;2000年代,到国企去,到外企去,到年薪百万的地方去;2010年代,到党政机关去,到公务员队伍中去,到一辈子不失业的地方去”。(2013年度国家公务员考、录比达9000:1)3、角色中断所谓角色中断,是指在一个人前后相继所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了矛盾的现象。角色中断的发生是由于人们在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所要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或前一种角色所具有的一套行为规范与后来的新角色所要求的行为直接冲突。4、角色失败指由于多种原因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进行成功的表演,最后,不得不半途终止表演,或者虽然还没有退出角色,但已经困难重重,每前进一步都将遇到更多的矛盾。从角色失败的结果上看,通常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角色的承担者不得不半途退出角色。另一种是,虽然还处在某种角色的位置上,但其表现已被实践证明是失败的。第三节角色理论视域下大学生社会适应一、大学毕业生角色转换的现实困境从大学生个体心理发展角度来看,现代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下降,个性特征淡化,造成了现代大学生较长的心理延缓期,因此,他们成为新的社会角色的准备期也相应延长,与已走上各种工作岗位的同龄青年相比,他们尚未具备成人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经济独立的特征。因此,一旦走上社会,因角色扮演困难而极易产生角色失调。同时,大学毕业生正处于青年中、后期,这个阶段在人的一年中所担负的发展任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都超过其他任何一个阶段,它是人生发展的“高浓缩”阶段,容易产生心理冲突。二、大学毕业生角色失调的主要表现1、角色认知偏差——角色不清2、角色行为失范——角色冲突3、角色准备不足——角色中断思考题1、简述社会学角色理论的重要来源。2、什么是社会角色?3、什么是角色集?如何认识自身的角色集?4、怎样正确认识不同类型的角色以及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5、简述社会角色扮演的过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