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护理道德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掌握基础护理的道德规范,理解心理护理对护士素质的要求,理解整体护理工作的意义,并能运用到护理工作中,正确处理不同护理岗位、不同科室相关的伦理问题及临终关怀的伦理问题。教学要求1.掌握儿科护理道德、妇产科护理道德、老年保健护理道德、精神病患者的护理道德、传染病患者的护理道德、临终护理的道德要求。2.熟悉基础护理、整体护理的特点及其道德要求。3.熟悉病人的心理的特点、心理护理对护士的素质要求、心理护理的道德要求。4.熟悉艾滋病患者、残疾人的护理道德。5.熟悉临终关怀与临终病人的心理特点。6.了解门诊、急诊、危重病人抢救中的护理特点及道德要求、临终护理的伦理意义。第五节特殊护理道德一、护理道德的含义:临床特殊群体是指患有各种特殊疾病的人群,这些病人由于疾病的特殊性及特定的环境,常常在生理、心理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临床工作中对护理人员的道德要求也有所不同,或有更高的道德要求。具体包含:护理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应具备的道德素质;调整护理实践中各种人际关系的道德要求;特殊病人的护理道德儿科护理道德;妇产科护理道德;老年保健道德;精神病患者的护理道德;传染病患者的护理道德;艾滋病患者的护理道德;残疾人治疗康复中的护理道德要求•儿童的身心健康直接关系到家庭的幸福和国家的发展,儿童是家庭的中心,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儿科的服务对象是14岁以前的儿童,他们的体格、心理和智力都处于不断发展和成熟时期,其生理、病理、营养、代谢,心理状况、行为方式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都与成年人有很大的差异,儿科治疗护理中一旦发生医疗纠纷,解决的难度较大。因此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要了解患儿的特点,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一、儿科病人护理道德•(一)儿科病人的特点:•1.儿科病人不会自诉病情、配合治疗困难•2.儿科病人常伴有紧张、恐惧心理•3.儿科病人免疫力低、病情变化快•4.儿科病人自理能力差、病房管理难度大儿科护理道德要求:1.要有爱心、耐心和精湛的技术2.认真分析、精心护理3.治病育人、为患儿的终身负责4.取得家属的理解、配合二、妇产科病人护理道德•紧张、恐惧、羞涩、反应敏感、情感丰富、细腻•担心被人议论、讽刺、嘲笑、不能坦率说出实情,甚至拒绝治疗病人心理特点•服务范围广,涉及各个社会层次、服务内容不断扩大•从单一的以治疗为主向预防保健过渡。护理工作的特点妇产科护理道德要求:1.同情关心、尊重病人2.果断敏捷的工作作风3.不怕脏、不怕累的服务态度4.对妇女、家庭及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三、老年保健护理道德人口老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预测到21世纪中叶将达4亿,届时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1.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发病率较高、患病种类多、时间长、住院率高、住院时间长。•2.老年患者的保健:包括老年病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生活照顾、精神安慰等。•3.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老年患者的特点悲观、恐惧、多疑心理孤独、寂寞、焦虑心理自卑、消极、抑郁心理老年保健护理道德要求:•1.严谨、审慎的抢救诊治•2.理解、尊重、关心老年患者•3.积极沟通、热情服务•4.加强心理治疗四、精神病患者的护理道德精神病人是患有先天遗传因素或后天社会等因素所致的大脑功能紊乱性疾病的病人。突出变现为精神活动及言行的异常。•18世纪法国大革命后,法国医生比耐尔提出:“精神病人绝不是罪人,绝不应该惩罚他们而必须给予人道的对待。”•1977年在夏威夷召开的第六次世界精神病学大会通过了《夏威夷宣言》,规定了医务人员对精神病患者的伦理原则。《夏威夷宣言》——1977精神病患者的特点•1.缺乏自知,拒绝治疗•2.缺乏自制力及自我保护能力•3.治愈难,复发率高精神病护理道德要求:•1.同情关心病人,注重心理护理•2.严格操作规范,严守秘密•3.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权利•4.因人制宜,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5.实施开放治疗,确保患者安全1.同情关心病人,注重心理护理精神病人对外界事物反应非常敏感,对挫折和不幸的承受力差。他们比普通病人有更多的不幸。我国有位精神病学专家曾说过:“内外科病人的病史是笔墨写的,精神病人的病史是血和泪写的。”反映了老一辈精神病学工作者对精神病人的不幸和痛苦的深刻体会。因此,护理人员在治疗护理中应给予更多的同情和关怀,给予人道主义的帮助。对他们的异常行为不能耻笑和愚弄,更不能按病人的特征或某些症状给病人起绰号,要同情关心病人。2.严格操作规范,严守秘密•精神病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差、反应迟钝、主诉不准确,护理人员要认真、仔细、全面收集有关的病史资料,及时了解病情变化,严守操作规范。由于精神病人的精神活动失常,不可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要求护理人员恪守慎独的信念,自觉、主动、定时,准确地完成治疗护理任务'在任何情况下不得马虎从事。3.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权利•精神病人也是人,而且是病人,他们同样有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护理人员要像对待其他病人一样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权利,正确地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对合理要求应尽力满足,不合理的婉言解释,而不能都认为是“病态”不予理睬。对病人的称谓要呼其尊称,谈话中要平等相待,注意文明用语,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4.因人制宜,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精神病治疗方法可概括为行为引导和行为控制两大类。行为引导主要有心理治疗和工娱治疗;行为控制包括药物治疗、电抽搐治疗、胰岛素休克治疗、衰竭疗法及外科手术疗法等。精神病治疗护埋方法的选择原则是:能用温和、无毒副作用的心理、工娱治疗,就不用药物治疗;能用药物治疗的就不用昏迷、抽搐、衰竭、外科手术治疗。•对毒副作用愈大的疗法,则愈要慎重对待,要尽量使病人受到的痛苦最小,得到的疗效最大。在病情需要、监护人员同意的情况下,使用强迫疗法是道德的,但应向家属讲清后果。5.实施开放治疗,确保患者安全治疗中严禁打、骂、捆绑等暴力手段,积极采取工娱疗法、心理疗法等行为引导。将过去封闭、强制的治疗方法改为开放的治疗方法。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前提下,实行住院环境和管理方法的开放,使病人像在疗养院一样自由活动,在自然、平等、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治疗。五、传染病患者的护理道德传染病(infectiousdisease)是指由病源性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和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传染病是一种能通过多种介质和途径进行传播,并对人群健康产生严重危害的疾病。由于传染病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甚至造成爆发流行,严重危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影响国家的建设、信誉和社舍的安定。因此,在传染病护理过程中,对护理人员提出了特殊的道德要求。(一)传染病患者的特点•1.传染病患者常有各种心理问题传染病患者精神压力大,心理错综复杂。由于传染病人害怕传染给家人,会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因隔离治疗会产生被限制感、孤独感及自卑感。•2.病房管理要求高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每个传染病人都是一个传染源,可通过一定的途径传染给他人,严重的可在人群中引起流行,严重威胁群众的健康和生命,甚至造成社会问题。•3.社会责任大、对护理人员的道德要求高护理人员在护理传染病人时,不仅要对病人个体负责,还要对他人和整个社会人群负责。一旦消毒隔离不严格,势必引起传染病的爆发流行,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二)传染病护理中的道德要求•1.热爱专业、勇于献身传染科护理人员和传染病人朝夕相处,特别是在接触和清除具有传染性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等工作中,尽管非常谨慎,但受感染的机会要比护理非传染病人的多得多。•2.严格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每个传染病人都是一个传染源,为使病人尽快恢复健康,控制传染病流行,切断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对传染人病人要进行消毒隔离治疗。•3.争分夺秒,控制病情蔓延传染病大多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情危重的特点。护理人员要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一旦发现病情要及时切断传染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六、艾滋病患者的护理道德•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简称AIDS),是一种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简称HIV)侵人人体后破坏了人体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一)艾滋病患者的特点1.焦虑、恐慌心理:艾滋病患者大都有焦虑、恐慌,自责、厌恶的心理,有的还会产生自暴自弃、轻生等强烈的心理情感反应,在社会中会受到周围人群的歧视、排斥、远离等。因此艾滋病患者需要全社会的关爱。2.疾病的蔓延速度快:对艾滋病这一特殊的传染病,应广泛宣传,普及相关知识,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否则会危害社会人群。世界卫生组织将历年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是因为第一个艾滋病病例是在1981年此日诊断出来的。(二)艾滋病防治中的护理道德要求艾滋病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严重的传染病。由于目前还没有治愈的有效药物和方法,其惊人的传播速度使人们产生了高度的恐惧感,因此,对医务人员提出了特殊道德要求:1.不歧视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2.尊重患者的隐私权;3.大力进行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宣传;4.采取全方位的综合措施七、残疾人的护理道德•残疾(disability)是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一种状态。•残疾人(peoplewithdisability,disabledper-son)是指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使得部分或全部失去以正常方式从事个人或社会生活能力的人。•残疾的原因有:疾病、营养不良、遗传、意外事故、物理化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国际残疾分类为病损、残疾、残障三个独立的类别。•我国按照五类残疾分类即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和精神残疾。(一)残疾人的特点•残疾认同过程中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依赖性增强,被动性加重,情绪波动、易发怒、容易伤感、恐惧猜疑、害怕孤独、自卑•残疾人的心理反应及适应过程具有如下三个特点:第一,存在个体差异。初期反应除了震惊和麻木外,有的表现出表面上的冷静,也有的表现为焦虑及歇斯底里的哭喊。因此,残疾发生的初期心理护理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情感反应多变性。残疾发生后,情感反应并不是遵循相同的方式,在接受残疾过程中也不是一次定位再无改变,人们情绪反应表现出多变性,人们解决危机处理机制也有多变性。第三,进入最后的接受和重新适应阶段的差异性。大多数残疾人适应行为最初都是低频、低强度、低价值的,取得残疾适应行为的结果是残疾适应的最重要的一步。(二)残疾人治疗康复中的护理道德要求•1.加强心理治疗和康复•2.理解、同情、帮助残疾人•3.细心、耐心并充满信心•4.做好残疾预防工作第六节临终护理道德一、临终关怀与临终病人的心理特点•(一)临终关怀•1.临终•临终(dying)是指人的垂死状态。凡是由于疾病末期或意外等原因造成人体主要器官的生理功能趋于衰竭、生命活动走向完结、死亡不可避免将要发生的阶段称为临终。•临终的时限,目前世界上尚无统一的界定标准。各国有不同的规定,如英国将临终定于病人已无治疗意义,估计只能存活6个月以内;日本以病人只有2—6个月为终末阶段。•2.临终关怀又称善终服务,安宁照顾等。是向临终患者及家属提供的一种全面的照料,包括医、护理、心理、伦理、社会等方面。研究内容包括:临终病人的需求病人家属的慰藉临终关怀模式临终关怀类型•3.临终护理•临终护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护理工作,是对处于临终阶段的病人实施良好的护理,帮助临终患者缓解躯体上和心理上的各种病痛,提高其尚存的生命、生活质量,维护其人格及死亡尊严的护理服务。•临终护理在抢救治疗患者的同时,还要更多地关心其生命和生活质量,使逝者死而无憾,生者问心无愧,其医疗护理措施从以治疗为目的转变为对症处理为主要目的。•注重改善病人出现的各种症状及痛苦反应。•增强人们对临终生理及心理状态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