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第一节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第三节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第一节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环境影响识别的一般要求◆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评价因子的筛选方法1.环境影响识别的一般要求(1)环境影响的概念回顾:环境变化、效应。(2)环境影响识别的基本内容识别项目建设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包括影响因子、影响程度、影响方式。环境影响识别的任务就是要区分和筛选出显著的、可能影响项目决策和管理的、需要进一步评价的主要环境影响(或问题)。(3)环境影响识别的一般技术考虑根据项目特性、环境特性及环境保护要求,识别主要环境敏感区和环境保护目标,突出对重要的或社会关注的环境要素的识别。2.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1)列表清单法亦称核查表法,是Little等人于1971年提出的一种定性分析方法。该法的特点是简单明了,针对性强。是将可能受开发方案影响的环境因子和可能产生的影响性质,通过核查在一张表上一一列出的识别方法。建立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核查表是一项繁琐且耗时的工作;核查表没有将“受体”与“源”相结合,无法清楚地显示出影响过程、影响程度及影响的综合效果。(2)矩阵法是把开发行为和受影响的环境特征或条件作为矩阵的行与列,组成一个矩阵,并在相对应位置填写用以表示行为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符号、数字或文字,在开发行为和环境影响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因果关系,定量或半定量地说明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的方法。但是不能处理间接影响和时间特征明显的影响。希尔(Hill)在1966年最先将矩阵法用于环境影响评价,70年代初利奥波德(Leopold)等人又进一步发展了矩阵法。矩阵评价法可以看作是清单的一种概括表现形式,它可以说明哪些行为影响到哪些环境特性,并指出影响的大小。矩阵评价包括利奥波德矩阵法、迭代矩阵法、奥德姆(Odum)最优通道矩阵法、摩尔(Moore)影响矩阵法、广义组分相关矩阵法等。(3)其他识别方法■图形叠置法是将评价区域特征包括自然条件、社会背景、经济状况等的专题地图叠放在一起,形成一张能综合反映环境影响的空间特征的地图。适用于判别影响范围、性质和程度,能够直观、形象、简明地表示各种单个影响和复合影响的空间分布。但无法在地图上表达源与受体的因果关系,因而无法综合评定环境影响的强度或环境因子的重要性。麦克哈格(McHarg)于1968年提出的利用叠置地图进行环境评价的方法。克劳斯科普夫(Krauskopf)和邦德(Bunde)在1972年将此法加以发展。图形叠置法包括麦克哈格图形叠置法和克劳斯科普夫图形叠置法等,使用较简单,便于作宏观分析,但定量程度差。它将一套环境特征(如物理、化学、生态、美学等)图叠置起来,做出一张复合图来表示地区的特征,用以在开发行为影响所及的范围内,判断受影响的环境特征及受影响的相对大小。■网络法是用网络图来表示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以及各种影响之间的因果关系。可用于识别累积影响或间接影响。因果网络法,实质是一个包含有活动与其调整行为、行为与受影响因子以及各因子之间联系的网络图。可以识别环境影响发生途径、便于依据因果联系考虑减缓及补救措施,但是要么过于详细,致使花费很多本来就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去考虑不太重要或不太可能发生的影响,要么过于笼统,致使遗漏一些重要的间接影响。影响网络法,是把影响矩阵中的关于经济行为与环境因子进行的综合分类以及因果网络法中对高层次影响的清晰的追踪描述结合进来,最后形成一个包含所有评价因子(即经济行为、环境因子和影响联系)的网络。3.评价因子的筛选方法(1)大气评价因子的筛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因子主要为项目排放的常规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应根据拟建项目的特点和当地大气污染状况对污染因子(即待评价的大气污染物)进行筛选。首先,应选择该项目等标排放量Pi较大的污染物为主要污染因子;其次,还应考虑在评价区内已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物;列入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污染物,亦应将其作为评价因子。)/(1039hmCoiQiPi式中:Qi——单位时间污染物排放量(t/h)(应符合排放标准);Coi——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一小时平均浓度限值(mg/m3)等标排放量的计算Coi:标准未包括的项目,可参照《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中的相应值选用。对标准中只规定了日平均容许浓度限值的大气污染物,Co一般可取日平均容许浓度限值的3倍,但对于致癌物质、毒性可积累或毒性较大如苯、汞、铅等,可直接取其日平均容许浓度限值。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2)水评价因子的筛选从所调查的水质参数中选取。根据对拟建项目废水排放的特点和水质现状调查的结果,选择其中主要的污染物,对地表水环境危害较大以及国家和地方要求控制的污染物作为评价因子,预测评价因子应能反映拟建项目废水排放对地表水体的主要影响。建设期、运行期、服务期满后各阶段均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预测评价因子。对于河流可以按下式将水质参数排序后从中选取:hhsppQccQcISE)(式中ISE—污染物排放指标;Cp—污染物排放浓度,mg/L;Qp—污水排放量,m3/s;Cs—污染物排放标准,mg/L;Ch—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mg/L;Qh—河水的流量,m3/s;ISE越大,说明建设项目对河流中该项水质参数的影响越大。(3)风险识别■风险识别的范围和类型风险识别范围包括生产设施风险识别和生产过程所涉及的物质风险识别。生产设施风险识别范围:主要生产装置、贮运系统、公用工程系统、工程环保设施及辅助生产设施等;物质风险识别范围:主要原材料及辅助材料、燃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以及生产过程排放的“三废”污染物等。根据有毒有害物质放散起因,风险分为火灾、爆炸和泄漏三种类型。■风险识别的内容①资料收集和准备在风险识别之前,需要收集必要的资料,包括建设项目工程资料(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资料、建设项目安全评价资料、安全管理体制及事故应急预案资料)、环境资料(利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有关厂址周边环境和区域环境资料,重点收集人口分布资料)及事故资料(国内外同行业事故统计分析及典型事故案例资料)。②物质危险性识别按《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对项目所涉及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进行危险性识别和综合评价,筛选环境风险评价因子。③生产过程潜在危险性识别根据建设项目的生产特征,结合物质危险性识别,对项目功能系统划分功能单元,按《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确定潜在的危险单元及重大危险源。(4)生态环境关键问题识别与评价因子的筛选根据对拟建项目潜在的环境问题分析,以及对项目性质和区域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分析,识别关键问题并用列表法对主要评价因子进行筛选,在完成现状评价后,进一步确认主要的评价因子。在这个识别和筛选过程中,要初步判定评价因子的性质、变化过程,并定性预测变化结果。第二节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大气环境◆地表水环境◆声环境◆生态环境◆环境风险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1)估算模式是一种单源预测模式,可计算点源、面源和体源等污染源的最大地面浓度,以及建筑物下洗(是指由于周围建筑物引起的空气扰动,导致排气筒排出的污染物迅速扩散至地面,出现高浓度的情况。)和熏烟(是指大气边界上层稳定内积聚起来的污染物急剧向下混合,地面浓度突然增高的现象。)等特殊条件下的最大地面浓度,估算模式中嵌入了多种预设的气象组合条件,包括一些最不利气象条件,此类气象条件只在某个地区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经估算模式计算出的最大地面浓度大于进一步预测模式的计算结果。对于小于1小时的短期非正常排放,可采用估算模式进行预测。(2)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预测最大地面浓度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采用估算模式预测其最大地面浓度Ci。■计算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CoiCiPi×100%式中: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3);Co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确定评价工作等级取Pi值中最大者Pmax和其对应的D10%,依照评价工作分级判据划分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等级分级判据一级Pmax≥80%且D10%≥5km二级其他三级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还应符合以下规定:①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为项目的评价工作等级。②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③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④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者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⑤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⑥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项目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⑦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的同时应说明估算模式计算参数和选项。(3)评价范围的确定■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即以排放源为中心,以D10%为半径的圆或以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为50km的矩形区域。■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思考题•1.某建设项目排放两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甲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50%,D10%为6km,乙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70%,D10%为5.5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级。•2.某建设项目排放两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甲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50%,D10%为5km,乙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82%,D10%为4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级。•3.某建设项目排放两种大气污染物,经计算A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8%,D10%为3km,乙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为9%,D10%为2km,则该项目的大气环境评价等级为()级。•4.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是如何划分的?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1)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1993)。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各种受纳污水的地面水域的规模、纳污水域的水质要求(水质类别)。■建设项目的污水排放量污水量Q(m3/d)划分为5个等级:Q≥20000;20000>Q≥10000;10000>Q≥5000;5000>Q≥1000;1000>Q≥200。污水排放量中不包括间接冷却水、循环水以及其它含污染物极少的清净下水的排放量,但包括含热量大的冷却水的排放量。■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①污染物的类型持久性污染物,包括在水环境中难降解、毒性大、易长期积累的有毒物质;非持久性污染物;酸和碱,以pH表征;热,以温度表征。②水质复杂程度m—污染物类型的数量n—需预测其浓度的水质参数数目水质复杂程度判据复杂m≥3或m=2但n≥10中等m=2且n<10或m=1但n≥7简单m=1且n<7■各种受纳污水的地面水域的规模河流与河口,按建设项目排污口附近河段的多年平均流量或平水期

1 / 18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