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总论(72)0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方剂学主讲:陈爱民方剂学绪言要求:1、明确方剂学的地位和重要性。2、掌握方剂学的学习方法。3、了解方剂学的发展概况。方剂学是研究和阐明方剂与治法的理论,方剂的配伍规律以及临床应用为主要目的的一门学科。地位和重要性:1、是辨证施治的重要组成部分。2、是架于中医基础到中医临床之间的桥梁学科。一、方剂学定义:二、方剂的标准与定义:1、方剂的标准:l能体现辨证论治的精神。l能体现正确的治法。l符合组方原则。l用法、用量、剂型切合病情。l有良好的疗效,无副作用的方剂。2、方剂的定义:在辨证施治的前提下,根据病情,确立治法,按照组方原则,选择药物,斟酌用量,决定剂型,规定用法,有机地组合而成的药方。三、如何学好方剂学?1、首明理法,善于联系。2、重点记忆,强调方歌。A、四味以下药物组成的方剂可强记。B、某些方名就是方剂的组成。如麻杏甘石汤。C、多方组成方剂。如清瘟败毒饮由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三方组成。D、采用趣味记忆。如玉女煎十七亩麦地三仁汤三人扑通滑竹下l3、反复训练,应用帷幄。l4、明辨方祖,率一统十。l5、前后比较,融会贯通。第一章方剂的起源与发展1、起源上古时代“伊尹制汤液”2、形成春秋战国《五十二病方》意义: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方书。载方:283首,用药242味。《黄帝内经》意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载方:13首。3、确立东汉时期《伤寒杂病论》意义:“方书之祖”、“经方之祖”载方:314首。其中《伤》113首,《金》245首。4、发展晋、唐、宋(1)《肘后备急方》葛洪意义:收载便、廉、验之方剂于一书。载方:单方510首,复方494首.(2)《千金备急要方》、《千金翼方》孙思邈意义:集唐朝以前方剂之大成。载方:前者5300首,后者2200首。(3)《太平圣惠方》意义:是一部临床实用的方书。载方:16834首。(4)《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意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为政府编辑的成药药典。载方:788首。(5)《伤寒明理药方论》金·成无己意义:是第一部剖析方剂理论的著作,也是第一部有方解的著作。是首次依据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的专著载方:320首,论述伤寒方20首。金元四大家:寒凉派刘完素《宣明方论》如桂苓甘露饮。攻下派张从正《儒门事亲》如木香槟榔丸。补土派李东坦《脾胃论》如补中益气汤。滋阴派朱丹溪《丹溪心法》如大补阴丸。l刘完素l是中医历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寒凉派”的创始人。在理法上,他十分强调“火热”之邪治病的重大危害,因此,后世称其学说为“火热论”;治疗上,他主张用清凉解毒的方剂,故后世也称他作“寒凉派”。l张从正l精于医理,尝入太医院任职,但不久即辞归,与当时名医麻知几、常仲明等砌磋医理,辨析奥义。甚学宗刘完素,主张攻邪,反对妄用温补,力主“邪气加诸身,攻之可也”,要祛邪正始能安。其思想主要表现在“三法六门”,即以汗、吐、下三种攻邪之法,以驾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由于善用攻邪之法疗病,故后世称之为“攻下派”之代表。l李东坦l脾胃论的核心是:“脾胃内伤,百病由生。”这与《内经》中讲到的“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的论l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十分强调胃气的作用。他还将内科疾病系统地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对于内伤疾病,他认为以脾胃内伤最为常见,l其原因有三:一为饮食不节;二为劳逸过度;三为精神刺激。另外,脾胃属土居中,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不论哪脏受邪或劳损内伤,都会伤及脾胃。但他绝对不主张使用温热峻补的药物,而是提倡按四时的规律,对实性的病邪采取汗、吐、下的不同治法。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原则,强调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不可犯虚虚实实的错误,这样就使得他的理论更加完善,并与张子和攻中求补,攻中兼补的方法不谋而合了。l朱丹溪l医学成就,主要是“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倡导滋阴学说及《局方发挥》一书,对杂病创气、血、痰、郁的辨证方面。其他,如恶寒非寒、恶热非热之论,养老、慈幼、茹淡、节饮食、节情欲等论,大都从养阴出发,均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l5、健全明、清l(1)《普济方》明·朱橚l意义:是我国历史上最巨大的一部方书。l载方:61739首。(2)《医方考》明吴昆意义:是历史上第一部详细剖析方剂理论的专著。(3)《医方集解》清汪昂意义:开创方剂综合分类方法的先河。l6、停滞民国百年l《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l7、创新新中国成立l《方剂大辞典》l意义:辑秦汉以来一直到1986年的医学文献中有方名的方剂共96592首。堪称当今方剂之大成。第二章方剂与治法要求:1、掌握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熟悉八法的基本内容。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从方剂历史发展角度看:是先有方,后有法。治法是在大量使用方剂的基础上,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总结而成,是后于方形成的理论。l2、从方剂临床应用角度看:l治法是通过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成为指导遣药组方的依据,而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l归纳起来:“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二、治疗大法1.源流:《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五》:“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者宜决之,气虚者宜掣引之。”2、常用治法: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有针对地采取的治疗方法。八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书中曰“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病之方,则再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汗法l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l汗法不以汗出为目的,主要是通过出汗,使腠理开、营卫和、肺气畅、血脉通,从而能祛邪外出,正气调和。l由于病情有寒热,邪气有兼夹,体质有强弱,故汗法又有辛温、辛凉的区别,以及汗法与补法、下法、消法等其他治疗方法的结合运用。吐法l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l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之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属于病位居上、病势急暴、内蓄实邪、体质壮实之证。l因吐法易伤胃气,故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下法l下法是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等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祛邪除病的一类治法。l凡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均可使用。l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之别l和法:通过和解和调和的方法,用于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狭义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和法广义调和营卫、阴阳、表里、肝脾、寒热如桂枝汤、逍遥散。温法l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l里寒证的形成,有外感内伤的不同,或由寒邪直中于里,或因失治误治而损伤人体阳气,或因素体阳气虚弱,以致寒从中生。l里寒证又有部位浅深、程度轻重的差别,故温法又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的区别。清法l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l适用于里热证、火证、热毒证以及虚热证等里热病证。l里热证有热在气分、营分、血分、热壅成毒以及热在某一脏腑之分,因而在清法之中,又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等不同。l消法:通过消导和散结方法,以祛除体内气、血、痰、湿、虫、食积聚的一种治法。狭义消食导滞消食剂消法广义消散体内气、血、痰、湿、虫积聚如理气剂、理血剂、祛痰剂、祛湿剂。补法l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补法的目的,在于通过药物的补益,使人体气血阴阳虚弱或脏腑之间的失调状态得到纠正,复归于平衡。l补法有时可收到间接祛邪的效果,但一般是在无外邪时使用,以避免“闭门留寇”之弊。l补法的具体内容甚多,既有补益气、血、阴、阳的不同,又有分补五脏之侧重,但较常用的治法分类仍以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为主。第三章方剂的分类要求:了解历代有关方剂的分类方法及其主要代表著作。l一、分类方法l以病分类法:感冒、黄疸l以证分类法:咳嗽、喘证l以上两种分类方法,主要见于《五十二病方》、《普济方》、《证治准绳》、《医方考》。l以病因分类法:风、寒、热《张氏医通》l以临床各科分类法:小儿方、妇科方《妇人婴儿方》l以治法分类法:补、和、攻、散等《景岳全书》l以脏腑分类法:心、肝、脾、肺、肾《备急千金要方》l以主方分类法:《祖剂》l综合分类法:《医方集解》l二.“七方”,始于《内经》,明确提出是《伤寒明理论》是最早的方剂分类方法。l大方:药味多或药味少而药量大或作用强,以治疗l邪气亢盛,或须顿服的方剂。如大承气汤、大青龙l汤。l小方:药味少或药味多而药量小或作用缓和,以治疗邪气较轻,须分次频服的方剂。如葱豉汤、桑菊饮。l缓方:药性缓和,需长期服用,用于一般慢性虚弱性疾病的方剂。如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l急方:药性峻猛,须迅速服用,用于病势急骤的方剂。如四逆汤。l奇方:药味以单数味药物组成的方剂。l偶方:药味以双数味药物组成的方剂。l复方:两方或两方以上药物的组成,用于治疗复杂病证的方剂。如八珍汤。三、“十剂”始于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是用功效归纳药物的一种方法。其后,《圣济经》添以“剂”字,而成无巳在《伤寒明理药方论》则称为“十剂”。l宣可去壅凡具有行气活血消食作用,用于气滞血瘀食积的方剂,称为“宣剂”。如越鞠丸。l通可行滞凡具有通利小便作用,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的方剂,称为“通剂”。如五苓散。l补可扶弱凡具有补益作用,用于身体虚弱的方剂,称为“补剂”。如四君子汤。l泄可去闭凡具有泻下大便作用,用于热结燥屎内阻的方剂,称为“泄剂”。如大承气汤。l轻可去实凡具有轻开肌表腠理作用,用于风寒表实证的方剂,称为“轻剂”。如麻黄汤。l重可镇怯凡具有重镇安神作用,用于心惊胆怯之证的方剂,称为“重剂”。如朱砂安神丸。l滑可去着凡具有润肠通便作用,用于有形燥屎停着胃肠的方剂,称为“滑剂”。如五仁丸。l涩可固脱凡具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于气、血、津、精滑脱失散的方剂,称为“涩剂”。如金锁固精丸。l燥可去湿凡具有温燥健脾作用,用于湿滞中焦脾胃的方剂,称为“燥剂”。如二陈汤。l湿可去燥凡具有增液养阴作用,用于脏腑津液亏虚的方剂,称为“湿剂”。如增液汤。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求:掌握组方原则与方剂的组成变化,突出方剂的配伍意义及君臣佐使在组方中的指导作用。一、为什么要组成方剂?1、增强药物功效,提高临床疗效。2、产生协同作用3、监制药物毒、烈之性。4、随症合药,扩大治疗范围。5、控制单味药物的作用趋向。6、不产生抗药性。l二、如何组成方剂?l辨证立法按照组方原则l选择药物规定用法、用量、剂型组成新l方。l三、方剂的基本结构:l1、来源:《素问知真要大论》“主病之为君,佐君l之为臣,应臣之为使”。完整提出《伤寒明理论》2、含义:君药针对主因(病)、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方中不可缺少的主药。如麻黄汤中麻黄。君药的特点:A、数量:原则上不宜多,药味1~2味。B、用量大。C、作用强。D、有些君药就表现在方名中E、君药选择的原则:标缓时针对主病,标急时针对主症。臣药增强君药的药效,起辅助治疗作用的药物。如白虎汤中知母。①帮助君药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②对兼证或兼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说明:a.数量不宜多b.与君药的配伍表现为相须或相使c.不同的臣药决定君药不同的作用趋势佐药有三种含义:A、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兼证或次要症候的药物。如麻黄汤中杏仁。B、佐制药:监制君、臣药物的毒、烈之性,起到药用安全目的的药物。如十枣汤中大枣。lC、反佐药:药性与君药相反,起相反相成作用的药物。如芍药汤中肉桂。l说明:a.根据病情和制方需要选用不同的佐药。lb.用量宜轻。

1 / 8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