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教学纲要管理学院“管理学原理”教学组讲授:王荣科导言一、《管理学概论》的课程性质1、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课。2、管理专业的必修课。3、管理学科的入门课。二、《管理学概论》的教学意义1、为全面学习掌握各管理专业的理论和知识奠定基础。2、适应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迫切需要。3、实现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三、教学安排与要求1、教学安排本门课程在本学期学完,期终进行全院统一命题考试。由于本学期剩下的学时只有14周,要讲完全部教材的内容较为困难,所以在安排教学时对教材内容作出了必要的选择,对部分内容不讲授,由学生自学。教师以教材的各章为单元,分别讲授若干问题。如有可能,可安排一次课堂讨论。2、教学要求(1)课前认真阅读教材,课堂上做好听课笔记。(2)在教材之外,每人至少阅读2本以上的管理学著作(不包括教材)。(3)每人完成一篇学习笔记或案例分析作为平时作业,平时作业成绩计入该门课的总成绩(平时成绩30%+考试成绩70%)。平时作业的内容自定,可以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案例分析作业必须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文章正文的字数不得少于1500字;作业必须按规范格式誊清,在考试之前交给老师。第一章人类社会与管理一、管理的起源与发展(一)管理起源1、管理活动在世界文明古国中普遍存在2、管理起源的条件:人类为了共同劳动而进行社会组织。3、人类社会组织的基本因素:共同目的;共同意志;共同劳动的工具、武器;组织管理。(二)管理发展的概况1、古代管理(工业革命前的管理)(1)古代管理主要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中国家的行政管理。(2)古代管理的特点:第一、实行的是强制的统治和管理;第二、管理水平长期低下;第三、偏重于宏观的行政管理。2、工业革命与科学管理(1)工业革命基础上新型管理。(2)科学管理的特点:第一、注重管理的经济手段和科学方法;第二、管理水平与管理效率迅速提高;第三、偏重于微观的企业管理。3、现代管理(1)战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展起来的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相应的先进管理。(2)现代管理的特点:第一、对管理的重视深入到社会的所有行业和各个层面;第二、在管理中不断吸收和运用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新方法。第三、注重管理的发展与创新;第四、强调以人为本,注意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三)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1、管理实践是管理思想的客观基础;2、管理实践必须接受管理思想的指导;3、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之间既相互影响和作用,又相对独立。二、管理的基本概念(一)管理1、管理的定义:管理应是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工作,优化配置与协调使用组织资源,从而达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2、管理的特征:(1)社会性;(2)文化性;(3)差异性3、管理与经营的区分与联系法约尔的区分:经营是企业的全部活动和职能,包括技术职能、商业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和管理职能,管理仅仅是经营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通常使用中的区分并不确定。(二)管理者1、管理者定义:各类组织中从事管理性工作的人,即对组织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进行配置和使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者、指挥者。2、管理者类型:(1)按管理的业务分类(人事、生产、财务、销售等)(2)按管理的层次分类(基层、中层、高层)(3)按管理者资格分类(职业化管理者、非职业化管理者)3、管理者角色(1)管理一个组织;(2)管理管理者;(3)管理职工和工作。(三)管理学1、定义:管理学是一门系统研究社会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与原理及管理的一般方法的学科。2、学科体系:(1)管理学概论类;(2)部门管理学类;(3)管理技术方法类。3、主要特点:(1)应用性;(2)综合性;(3)多变性。三、管理的两重性(管理的性质)(一)管理的自然属性1、含义:管理的自然属性是管理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一种基本属性。2、作用:管理的自然属性反映了管理的必要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化趋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要求,因此解决好社会化大生产面临的种种问题,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成为管理的永恒主题,也是所有社会和国家管理面临的共同课题。(二)管理的社会属性1、含义:管理的社会属性是管理与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所产生的一种基本属性。2、作用:管理的社会属性反映了管理的目的性。管理总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下进行的,管理会受到各种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制约与影响,管理也必然要为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服务。因此,在不同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下,管理的社会属性是各不相同的。(三)管理两重性的意义1、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2、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继承和发扬古代管理思想的精华。3、有助于我们正确地总结和研究我国当前的管理经验与管理思想。四、管理职能(一)管理职能的提出与发展1、定义:管理职能就是管理系统的管理活动应具有的作用和功能。2、法约尔的经营职能与管理职能:经营职能:(1)技术职能;(2)商业职能;(3)财务职能;(4)安全职能;(5)会计职能;(6)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3、管理职能的发展(1)对管理职能的归并与简化;(2)对管理职能的细分与扩展。(二)管理职能体系1、决策与计划2、组织与用人3、领导与激励4、控制与监督5、学习与创新(三)各管理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1、前后关联与连贯的过程关系2、相互交叉与重叠的网络关系3、相互影响与制约的连带关系4、循环往复不断更新的发展关系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与演进一、古代管理思想(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1、管理思想的最早记载2、春秋战国时期的管理思想3、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精华(1)富国富民的管理目标;(2)礼法相济的管理原则;(3)严情结合的管理手段;(4)中庸之道的管理标准;(5)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6)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7)选贤任能的用人之道;(8)五德皆备的领导素养(将者,智、信、仁、勇、严也)(9)上兵伐谋的战略思想;(10)出奇制胜的经营艺术。(二)国外古代管理思想1、古代管理思想的最早记载(1)古埃及(2)古希腊、罗马(3)古巴比伦(4)古印度孔雀王朝2、欧洲中世纪的管理思想(1)威尼斯兵工厂的管理(2)马基蕥维里的管理原则:(三)古代管理思想的特点1、内容丰富,包罗万象。2、主要是经验性的直观论述与说明。3、论述分散零碎,缺乏系统性。二、古典管理理论(一)古典管理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条件1、工业革命对管理提出的挑战2、管理先驱的探索(二)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1、泰罗其人2、科学管理的基本内容(1)四个基本思想:专业分工思想;最优化思想;标准化思想;经济人思想。(2)四条原理:工作定额原理;工作适应原理;“精神革命”原理;计划与执行职能分离原理。(3)五项具体措施:工作定额;工作标准;使工人与工作适应;实行差别计件工资;计划与执行离。3、泰罗的弟子及其追随者甘特吉尔布雷斯夫妇艾默森邱奇(三)法约尔的经营管理理论1、法约尔其人2、经营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1)企业经营的六项职能:技术职能;商业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管理职能。(2)管理职能的构成: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3)管理技巧和能力:身体条件;智力条件;精神条件;全面教育;专业知识;经验。(4)管理十四原则:劳动分工;权力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报酬;集权;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团结精神。(四)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1、韦伯其人2、“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官僚组织制度理论)(1)三种组织形态:A、神秘型组织形态;B、传统型组织形态:C、法理型组织形态。(2)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的特征:第一、具有明确的职能分工和等级制度;第二、注重法律与程序;第三、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成为选择录用人员的客观标准;第四、要采取正式的工作联系方式;第五、官僚组织在适用性上的普遍性。三、人际关系理论(一)梅奥与霍桑试验1、霍桑工厂的前期试验2、梅奥主持的后期试验(1)继电器装配试验室试验。(2)访问调查。(3)电话线圈装配室试验。(二)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单纯追求金钱收入的“经济人”。2、在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3、工人的士气、情绪是决定生产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4、企业管理人员不仅要有组织生产的能力,而且必须具有处理人事的能力。(三)人际关系理论的意义1、促进了管理学的新发展。2、促进了企业管理的进步与提高。、战后西方的管理热潮(一)管理热潮的兴起与低落1、管理热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2、管理热潮的低落及其原因(二)西方管理学的大发展1、众多管理学派、管理学说的涌现2、管理教育的发展与普及(三)西方管理学的主要特点1、广泛吸收、应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新成果。2、日益趋向于国际化与社会化。3、以私有制为其管理思想的基础。五、战后西方管理学的主要学派(一)行为科学学派1、从“人际关系”到行为科学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理论马斯洛及其“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及其“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及其“X-Y理论”卢因及其“团体力学理论”(二)管理科学学派(数学学派)1、运筹学的运用与管理科学学派的兴起2、主要理论观点:(1)社会组织都是生产系统。(2)管理科学的目的是用科学的方法解决生产管理问题。(3)管理科学的应用范围主要是企业的生产管理与作业领域。(4)管理科学在解决管理问题时有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序。(5)管理科学具有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分析的方法。(三)经验主义学派(经理学派或案例学派)1、经验主义学派的兴起与演变2、主要理论观点(1)管理的性质与任务:管理不是一门科学,只是一门实用学科;管理的任务突出表现在经理的作用上,经理有两项别人无法代替的特殊任务,一是必须造成一个“生产的统一体”,另一项是要努力把企业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协调起来。(2)目标管理。德鲁克对目标管理的阐述与推广。(3)用比较方法研究和概括企业管理经验(4)企业管理的组织结构(四)社会系统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合作系统学派)1、社会系统学派的兴起与演变2、巴纳德的社会协作系统学说(1)正式组织是社会协作系统.(2)正式组织的基本要素: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信息交流。(3)非正式组织的作用:使正式组织更有效率,并使它更有效力,非正式组织是正式组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4)经理人员的职能:第一、建立并维持一个信息交流的系统;第二、使组织成员进行协作,为组织作出贡献;第三、制定组织目标,并向组织成员灌输组织的共同目标。(五)决策理论学派1、决策理论学派的兴起与演变2、西蒙的决策理论(1)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管理全过程。(2)决策的过程:第一、收集情报,确定问题,确定决策的目标;第二、拟定决策方案;第三、选定决策方案。(3)管理决策的准则,应以“令人满意”准则来替代传统的“最优化”准则。(4)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5)决策与组织机构、集权分权等问题之间的关系。(六)系统管理学派1、系统管理学派的兴起与演变2、卡斯特等人的系统管理学说(1)系统管理既是一种哲学思想,又是一种实际的管理方式;(2)系统观念与权变观念是研究组织与管理的两个主要环节;(3)开放系统模式与系统管理。第三章新经济与管理思想的新发展一、新经济、新时代(一)西方社会80年代的四大潮流1、企业的私有化潮流2、企业兼并风潮3、全球化潮流4、技术创新潮流(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1、知识经济的提出2、知识经济的前提与条件二、西方管理思想的新发展(一)管理创新与“优势热”1、美国管理学界的再思考2、彼得斯的管理革命思想《寻求优势》(1982)《赢得优势——领导艺术的较量》(1985)《乱中求胜——美国管理革命通鉴》(1987)(二)企业文化1、企业文化的兴起与发展2、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同时又是受社会文化影响和制约的,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一种经济文化。3、企业文化的构成(1)表层的物质文化(2)浅层的行为文化(3)中层的制度文化(4)深层的精神文化4、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