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贴疗法注:为避免资料缺失,确保完整性,所有资料均未精简。文字资料你知道什么是剪纸拼贴疗法吗?严格说来,剪纸拼贴疗法是绘画疗法的一种,这里之所以把它从绘画疗法中单独区分出来进行讲解,主要原因是这种方法目前在技术等层面上都已经比较成熟,而且是一种比较重要而又简单有实效的方法。最关键的是,剪纸拼贴疗法还融合了很多箱庭疗法的技法,被称为“可携带的箱庭”。1.什么是剪纸拼贴疗法拼贴(collage)在法语里是涂胶水的意思。拼贴在20世纪初被毕加索和布拉克引进到美术领域,对20世纪的美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剪纸拼贴疗法用于临床,还是最近的事。60年代末,剪纸拼贴法从美国的作业疗法中分离出来,其后成为绘画疗法的一种。在日本,拼贴法的刚开始使用的人是山中(1986),但当时的使用比较简单,并没有从这里直接产生出现在的剪纸拼贴疗法。日本的剪纸拼贴疗法不是从国外引进的,而是受箱庭疗法的启发而形成的,因此起源和发展都与其他各国不同(在美国,TAT测试是拼贴法的模型)。箱庭疗法是对缺乏表达能力的儿童十分有效的一种艺术疗法,但缺点是需要很大的设备。所以笔者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把箱庭疗法变为简便易携的形式。1987年5月.笔者存与方人闲谈时.得到箱庭疗法的本质之一是女性手工作品的组合”这样的一个认识。箱庭疗法是把立体的女性手工作品,比如人偶、动物等的袖珍模型和沙子组合在一起的一种方法。那么,平面的女性手工作品,也就是杂志或说明书上的人或动物的图案、照片也应具有同样的效果。后来的剪纸拼贴疗法就是由这个想法发展而来的。另外,在东京,1988年春杉浦在学习插花时制作了拼贴并以此为契机开发出与笔者不一样的剪纸拼贴疗法。在学会上,森谷在1987年,杉浦、人江在1989年分别作了相关的研究报告,后来他们开始了研究上的合作:直到现在。2.拼贴的制作拼贴是一种非常自由的方法,只要剪下来、贴上去,非常的简单明快。(1)必需的材料有胶水、剪刀、剪下来的图形和底板。1)剪切的素材准备一些可以剪切的报纸、杂志或说明书。为了提高创作兴趣,剪切的素材尽可能选一些运动、综艺、时装、风景、家庭生活、美术等领域的素材。另外,根据发展阶段的需要,准备从婴幼儿到成年人的杂志。一切素材都可以利用。应该尽可能准备覆盖多个领域的素材,但也要注意有不少患者面对大量的素材会感到迷惑。有的治疗师在完整地搜集了各类材料,准备开始实施时,才发现患者无从下手。笔者的经验是一般准备两三种杂志就可以了。2)底板底板可以用从A4到A3,或从B4到B3左右大小的图画纸或制图纸。底板的大小没有一定的标准,可以视患者的要求而定,也可以根据时间和患者的兴致来调整。一般1个小时的个人治疗会使用B4大小的底板。但是,如果遇到想学习剪纸拼贴疗法的兴趣浓厚的学生,常会用更大的B3大小的底板。有时也会用彩色纸来做底板,这也视患者的要求而定。(2)制作时间制作时间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1个小时的心理面谈中,用B4的底板可以有5~40分钟的制作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个小时。相比较于有艺术才能、表现力强的患者,笔者更会将拼贴法适用于不善言谈、不太做梦、对描画也没兴趣的患者,因此制作时间也通常在20分钟左右。小孩和大人相比,年龄越大制作时间越长。小孩常常是随意地罗列性地粘贴,因此时间短。但随着年龄增长,会选择符合自己情绪的素材,考虑粘贴的位置、角度,素材间的影响等各种微妙、复杂的要素,最后形成一幅完整的作品,这样制作时间就变长了。认知能力强、态度积极的成年人,在使用B3底板的情况下一般需要1个小时以上的时间。(3)实施方法拼贴一开始使用现成的图案,但这与作画并不矛盾。先画一些画,或是在拼贴完后用蜡笔、粉笔、水彩笔在画面上涂画都是可以的。实施方法大致上分为两种,一种是让患者自己以杂志中选取素材,自己剪切,称为杂志图案拼贴法。另一种是拼贴盒法,由治疗师事先选取使用的素材并剪切下来,放到盒子里,再由患者从盒子里选用自己中意的材料,构图并粘贴。这两种方法各有所长,最好是结合起来使用。杂志图案拼贴法的长处是可以自由选择素材,缺点是可能会总是倾向于选择某一类型的素材,而且杂志图案拼贴法对于能力较弱的患者而言负担较大。拼贴盒法的优点是已经由治疗师代为选择适合患者的素材,患者只要安心制作拼图就行了。并且,在遇到缺乏积极性的患者、不能使用剪刀的患者时,这个方法非常适用。它的缺点是有时治疗师的想象力和患者的愿望会不一致,另外,预先剪切很花时间。这两种方法最好是同时开展实习。如果是1天的培训,可以首先按照杂志图案拼贴法来制作作品。然后两人一组,分别为对方选取适当的素材并剪切好,再向对方领取为自己剪切的素材,进行制作。运用对方选择的材料,往往能做出意想不到的作品。(4)适用范围拼贴法适用范围十分广泛,它也许是现有绘画疗法中利用范围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从幼儿到老人都能适用。适合幼儿的素材也是能找到的,不能用剪刀的话可以由别人代剪。从健康的人到有精神病的人、有严重身体残疾的人,都能适用拼贴法。拼贴法还能适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只要选取适合各自文化的素材就行了。3.有关剪纸拼贴疗法的研究日本的剪纸拼贴疗法始于1987年,在15年的时间里得到了快速的普及。特别应提到的是,箱庭疗法因为设备要求高等种种原因,很少适用于精神病患者,但拼贴法已经开始适用于精神病患者。当然使用这个方法时也有许多需要慎重处理的地方,今后也将不断改进,继续扩大适用的范围。笔者最初引入拼贴法是用在综合失调症(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其后在这个领域上的应用又有了许多的新发展文献中本来就有综合失调症(精神分裂症)患者自发地制作拼贴作品的记载。例如医生兼艺术史家普林佐恩(H.Prinzhorn)曾于1890年至1920年之间收集了欧洲各地精神病设施的绘画作品。这个今天被称作普林佐恩珍藏品(Prinzhorn-Sammlung)的藏品库里就存放有拼贴作品(Jarchov,1980),这在《日本艺术疗法学会志》第11卷上有介绍。亚霍夫(Jarchov)介绍道:“这一点在无数的拼贴作品上表现得十分明显。这些作品不仅是用纸,还使用了石头、纽扣等多种多样的材料,这样的技法在当时的主流艺术中还没有出现o另外,西丸四方(1949)的精神医学教科书里也刊载有综合失调症(精神分裂症)患者得意地展示自己的拼贴作品的照片。那是一幅把“甘苦人生”“你叫什么名字”“自然的力量”“nothing”等文字从杂志、报纸上剪下来拼贴成的作品。今天看来,这些事例体现了综合失调症(精神分裂症)患者用拼贴来表达自我的需求。但是,虽然当时许多人都看过这本精神医学教科书,却没有一个人注意到拼贴,剪纸拼贴疗法也没有因此而发展起来。现在,拼贴已经普及到学校教育中。一开始是作为美术教育的一环引入的,重点是放在制作美的作品。有研究者认为,最初学校并不关心心理潜意识的问题,因此在上拼贴课时也没有注意到“疗法性”这一面。后来随着拼贴法的进一步普及,教师才开始理解拼贴法在其他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学校心理咨询制度建立起来以后,担任校内咨询辅导的教师开始用拼贴法来进行辅导。有关拼贴法的文献每年都在大量增加,详情请参考森谷·杉浦编(1999),这本书着重介绍了拼贴法在医疗、教育、矫正领域的实践报告。随着拼贴法的不断发展,它开始被运用到个人治疗以外的领域,例如中野(1997)就用拼贴法调查了大学生“对恋爱的看法”,明确地观察到了青年对于异性的态度。还有许多其他的利用方法还在不断摸索中。资料来源图片资料Collage拼贴画疗法实务之团体身心整合(注:请参与者自带可剪裁的杂志及剪刀、胶棒,本期为收费讲座和自愈性督导,并有基于自身症状和心理现象的讨论、心理动性督导;每位费用50元;活动需报名并经主办方确认后方可参加,请勿贸然直接前往。谢谢~)【时间】14:30开始到16:30(2小时)【沙龙老师】叶阳老师【活动所需自备的材料】1.自带图片和文字为主的杂志各两本,按自己喜好和意愿自主剪裁收集大约几十张。2.剪刀(圆头)1把3.胶棒1个不要熟成的技巧不要完美的构图属于你的那片风景无须刻意的介入细细感受内在图画中的每个细节与转变心灵钥匙幻化为五彩斑斓的图片直探秘密花园找寻属于你自己的心灵的幸福地图Collage疗法:拼贴画(Collage)是毕加索、布拉克等人所创的现代美术绘画法之一。而日本的拼贴画疗法是森谷先生在箱庭疗法(沙盘疗法)的启发下,于1987年5月开发的。箱庭疗法适用于不擅绘画者和小孩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疗法,但是需要准备沙盘和玩具等设备。为了能在没有箱庭疗法的设备的情况下也能进行心理治疗,森谷先生提出用平面的绘画和相片来代替立体的玩具,进而开创了拼贴画疗法。具体的做法如下:将不要的杂志中喜欢的图画、照片或文字剪下,在白纸上重新排列构成,粘贴成画。方法虽然非常简单,应用的范围十分广泛。现在在日本,从少年儿童到老年人,从健康人到精神病患,拼贴画疗法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都得到很广泛的运用。拼贴画可以为我们做什么?一条线、一种颜色、一幅贴图,均有所隐喻。艺术治疗中主要有两个取向,一是艺术创作即是治疗,通过创作的过程,缓和情绪上的冲突,提高当事人对事物的洞察力,达到情绪净化的效果;二是把艺术治疗应用于分析心理状态,对作品产生的一些联想,有助于个体维持个人内在和外在的经验的和谐,使人格获得重整。畢加索《有藤椅的静物》﹝StillLifewithChairCaning﹞创作年代:1912年油彩·油布·藤编图案纸·画布,规格:26.7x35cm毕加索美术馆,巴黎﹝Paris﹞,法国作品描述:这幅画是毕加索第一幅精美的拼贴作品。他先在画布贴上印有藤编图案的纸,然后再画上类似菱形的图样,这些图样大多能够辨识,除了字母是绝对的抽象符号。这幅画完成后,还加上绳索作为画框。往期作品:8月21日第三期活动作品:Love月21日第三期活动作品:未来8月21日第三期活动作品:生命的绽放8月14日第二期活动场景8月14日第二期活动作品:生活8月14日第二期活动作品:和谐8月14日第二期活动作品:祭念奥修资料来源:案例分析(一)体验拼贴画艺术疗法作者:xiyuqinghan时间:2011-5-610:45:07觉察,改变的开始——心理协会“体验拼贴画艺术疗法”活动侧记10月29日,白纸、蜡笔、胶水、各色杂志、各色卡纸铺满了心理中心团体活动室的整个地面,十多名心理协会会员以及来自不同院系的同学在引导员的带领下正忙碌地裁剪、粘贴。这是由心理协会举办的以“我是艺术家¬——自创生命艺术绘本”为主题的“体验拼贴画艺术疗法”的活动现场。据南京大学心理协会主席李维介绍说,在“首届两岸四地高校心理辅导与咨询高峰论坛”的“会后工作坊”上,她第一次正式接触到了“拼贴画疗法”。它的具体做法是:将废旧杂志中喜欢的图画、照片或文字剪下,在白纸上重新排列构成,粘贴成画。拼贴画、绘画等艺术疗法源于绘画心理学。绘画心理学认为,线条等可以传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反映主体的意识和内心冲突,甚至会将自己平时未注意到的潜意识活动表现在画布上,成为视觉形象。历史上最著名的画家之一梵高,是一名患有严重躁狂抑郁症的精神病人。在他的作品《星夜》里,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他由病所引起的风格上的重大改变,显示出这位伟大艺术家复杂的心理情绪。在心协的这次活动中,参与者首先需要将100cm*80cm的白纸折成7页的书本,在完成第一页的封面创作后,参与者开始依次在每页纸上进行艺术创作。比如在第四页上用剪纸拼贴出自己经历困境和低谷时的心情;第5页上则是用画纸表达作者走出困境、克服困难之后的感受。在每个环节完成之后,参与者都在另外提供的白纸上记录下与此页内容相关的语句。在拼贴结束后,参与者将写下的语句穿插在绘本相应的页面上,然后将各页串联成一个故事,赋予其一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