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农村题材小说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农村题材小说一、50—7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的发展概况1、50-7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创作出现了繁荣景观,作家人数之众和创作数量之大都达到了空前规模。其繁荣的原因在于:①五四新文学“乡土小说”传统的历史延续;②解放区文学传统的历史继续;毛泽东的“新的主题,新的人物”的倡导③新政权对农村题材小说的倡导;《讲话》、茅盾、周扬等人的言论④以农民为主体的创作接受对象;2、50—70年代农村题材小说的总体特征(1)内容上,紧密反映农村“现实斗争”,图解国家形势政策;(2)风格形式上,公式化、概念化明显,个性色彩淡化;(3)精神底蕴上,充满了颂歌意识和理想主义情怀,与现代“乡土小说”的启蒙写作明显不同。3、主要农村题材小说作家:赵树理、周立波、柳青、沙汀、骆宾基、马烽、康濯、秦兆阳、李准、王汶石、孙谦、西戎、束为、刘澎德、浩然等二、两个流派:“山药蛋”派和“荷花淀”派1、“山药蛋”派:这是50-70年代影响最大的一个地方性的文学流派,以赵树理为代表,成员还有马烽、西戎、束为、孙谦、胡正、韩文洲及后来的成一、张石山、潘保安等。主要活动领域为赵树理的家乡山西汾水、沁水流域一带,书写农村,表现农民。流派特征:1)鲜明的地域特征;2)强调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问题小说”意识、工具论小说观3)内容上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同时以先进的思想意识来引导和教育农民;4)对故事性和语言通俗性的强调;2、“荷花淀”派:这是50-70年代又一个著名的文学流派,以孙犁为代表,成员还有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房树民、冉淮舟等人,主要活跃在京、津、冀一带。该小说流派注重艺术审美与抒情,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流派特色1)重视作品的艺术性,追求小说的诗化、散文化,注重审美和抒情2)淡化阶级斗争意识,善于表现新的时代精神3)对民族传统美德的保持和宏扬,重表现人性美、人情美。3、流派命运:“山药蛋”派曾受到有意识地提倡,在当时辉煌一时,影响很大。1956年7月,周扬到山西,明确提出发展有特色的文学流派。山西文学刊物《火花》等对赵树理创作予以大力倡导。但随着后来赵树理被批判,该流派影响也逐渐下降并最终解体。文革结束后,该流派也未能复苏。“荷花淀”派则是自然组合,50年代曾出现过辉煌期,但后来没有发展下去。新时期以来,该流派在一定的程度上得以复苏。三、两个主要小说群体:一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西作家群;二是以柳青、王汶石、(李准)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二者之间区别:1、写作立场不同。赵树理持的是本土化乡村写作立场,而柳青则是“外来者”乡村写作立场。2、写作观念不同。赵树理立足于农村生活本身,从生活中得认识,是从生活到创作;而柳青则是从观念到创作,图解国家的形势政策,灌输新的价值观念。3、文学传统不一样。赵树理继承的是中国传统的说话艺术,而柳青接受的则是五四新文学传统。主要农村题材小说作家1、赵树理1、赵树理简介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40年代以《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等小说闻名。解放后主要作品有《登记》、《锻炼锻炼》、《老定额》、《套不住的手》等短篇小说,和《三里湾》、《灵泉洞》等长篇小说,还有鼓词《石不烂赶车》、上党梆子《十里店》等。主编过《说说唱唱》、《曲艺》等杂志。1970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2、从《小二黑结婚》到《登记》(1950)《小二黑结婚》:宣扬新的婚姻法,同时同混进新政权中的农村封建恶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做斗争。主要人物:小二黑、于小芹、二诸葛、三仙姑、金旺、兴旺《登记》是对《小二黑结婚》的发展:都歌颂新婚姻法,但由反对混进新政权中的封建恶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发展到同官僚主义、群众中的自私落后意识,农民意识中的封建夫权思想作斗争。注意作品中人物个性的塑造。主要人物:小艾、小进;小飞蛾、张木匠;民事王主任3、从《锻炼锻炼》到《实干家潘永福》《锻炼锻炼》(1958)写中间落后人物。作品主题上拥护新政权,支持新生事物。但隐晦地表达了对农村激进政策和农村基层政权工作人员的封建粗暴性的工作作风的不满,在一定的程度上表达了底层人民的心声。尤其是其中对农业社副社长杨小四与妇女们的冲突场景,实际上呈现的是作为弱势力量的普通百姓在强权下被欺负的现实。赵树理作品中的这种矛盾现象,在80年代为研究者们所提出,并被称为“隐含主题”。该作品发表后曾遭至批判。主要人物:王聚海、杨小四、小腿疼、吃不饱《实干家潘永福》(1961):这是一篇以真人真事为素材的小说。作者的创作意图“是提倡不务虚名,不怕艰苦,千方百计认真做事的精神的。”作者特别突出了一九五九、一九六○年这两年间,潘永福埋头苦干的优秀品质。潘永福不仅保持了劳动人民的本色,而且具有社会主义建设的经营之才,所以作者塑造的是一个既有觉悟又有才干的农村英雄人物。小说的结尾,作者归纳出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经营生产最基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实”利。这种大胆针砭时弊的警语,实际上是对五八年浮夸风的批判。赵树理的《实干家潘永福》,实际上是宣言性的东西,作者通过它表明了自己当时的主张。所以当候金镜用笔名发表评论时,提醒大家不要只把此文当作小说来读:邵荃麟同志也说到这篇小说的创作,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是“写实事求是与浮夸风的对立”。4、赵树理建国后小说创作的几个特点(1)坚持为农民而写作的创作主张,表现农民和农村,反映农民的意愿,适应农民的审美要求。(2)“问题小说”的创作意识,敢于反映农村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和斗争。(3)讽刺喜剧手法的出色运用。讽刺里有宽容,批判里藏期待。(4)致力于民族化的普及与创新。(5)拒绝五四新文学传统和外国文学传统,重视民间文化传统。5、赵树理的评价史(1)延安文艺时期对赵树理的高度评价——赵树理方向(2)50年代的毁誉参半善于表现落后的一面,不善于表现前进的一面(3)60年代“现实主义深化期”对赵树理的重新评价和称赞。茅盾、邵荃麟、“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4)文革前夕对赵树理的疯狂批判,并将其迫害致死2、孙犁1、关于孙犁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1945年发表成名作《荷花淀》。50年代主要作品有《风云初记》、《村歌》、《铁木前传》,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文革期间,孙犁受到冲击。文革后,小说创作渐少,以散文为主,著有《耕堂读书随笔》多种散文集。2、《荷花淀》与《山地回忆》《荷花淀》(1945)以抗日战争时期冀中水乡白洋淀人民组织地方武装,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生活为背景,着重刻划了水生嫂等一群青年妇女的形象。通过送夫、寻夫、遇敌、战斗、学夫等情节和行动,表现了她们的成长过程和他们英勇抗敌的爱国思想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小说笔调清新、活泼,语言优美、流畅,通篇充满轻快欢乐的气氛,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和乡土气息,有“诗体小说”之称。作品发表后,在文艺界影响很大。《山地回忆》(1949)通过作者的回忆,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军民之间的朴素、深厚的感情,以及当时艰苦、温馨、浪漫的生活,表现了美丽、朴素、善良的人性和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关于这部作品,孙犁说,“我描写的,只是那些我认为可爱的人,而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间,占大多数。她们在我的记忆里是数不清的。”“我在写她们的时候,用的多是彩笔,热情地把她们推向阳光照射之下,春风吹拂之中。在那可贵的艰苦岁月里,我和人民建立起来的感情,确是如此。我的职责,就是如实而又高昂浓重地把这种感情渲染出来。进城以后,我已经感到:这种人物,这种生活,这种情感,会越来越珍贵了。因此,在写作中间,我不可抑制地表现了对她,对这些人物的深刻的爱。”(《关于“山地回忆”的回忆》)。3、《铁木前传》(1956)作品主要表现铁匠傅老刚和木匠黎老东从解放前到解放后友谊关系的建立和破裂,以及这种破裂给他们下一代所造成的影响。解放前,二者都是穷人,相濡以沫,结成兄弟般的友谊。但解放后,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导致了二者友谊关系的破裂。作品放在农村的背景下,特别是农业合作化的背景之下来写,体现出一定的时代色彩和政治倾向,反映出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农村各阶层精神状态、思想情感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新变化,从而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但这本书更主要的是书写人际关系。孙犁本人后来说:“这本书,从表面上看,是我1953年下乡的产物。其实不然,它是我有关童年的回忆,也是我当时思想感情的体现,”“它的起因,好象是由于一种思想……这就是,进城后,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地位,或因为别的,发生了在艰难环境中意想不到的变化。我很为这种变化所苦恼”。4、孙犁的创作特色(1)善于于平淡中见深刻,朴实中见诗情,富于新的时代精神。(2)重表现人性美、人情美,和人物身上的传统美德。(3)诗化小说的美学追求,追求优美意境的营造。(4)散文化的结构笔法,淡化情节和矛盾冲突。(5)重自然风光的描写和民风民俗的艺术写照。3、柳青1、作者简介:柳青(1916—1978),原名柳蕴华,陕西吴堡县人,主要作品有长篇《种谷记》(1947)、《铜墙铁壁》(1951)、中篇《狠透铁》,和长篇《创业史》第一部(1959),其它未能完成等。2、《创业史》的主旨和内容关于作品主旨,柳青说:“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回答要通过一个村庄的各个阶级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行动、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来。这个主题思想和这个题材范围的统一,构成了这部小说的具体内容。”作品内容:反映渭河平原下堡乡蛤蟆滩农业合作化运动,指出了在当时农村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下,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揭示了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灌输了毛泽东的“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道理。人物阵营:一边是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梁生宝、高增福等贫雇农;另一边是富农姚士杰、中农郭世富、村长郭振山;中间人物是梁三老汉3、梁三老汉和梁生宝形象的塑造和争议梁三老汉:一方面,旧式农民,受私有制观念和小农经济影响,对合作化道路不能理解,甚至反感;另一方面,他的阶级地位,新旧生活的对比,使他在本能上向新的党和政府靠近。作品一方面写出了私有制对老一代农民挥之不去的影响;一方面又写出了党对他们引导和帮助的重要性,从而证明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个道理。梁生宝:胸怀开阔、克己奉公、正直无私,富于自我牺牲精神,忠于党的事业和党的利益。这是一位优秀的农村社会主义新人。但过于理想化而失真。这是柳青最为珍爱的人物形象。关于典型人物的争议:1960年邵荃麟的观点、严家炎的观点、柳青的观点。以及今天的评价。4、《创业史》的创作特色:①艺术构思宏伟开阔。时空跨度宽广②艺术描写细腻多姿。人物关系和心理描写,景物描写和生活习俗描写,地域色彩和乡土气息。③抒情议论深沉精辟。增强作品美感,提升作品思想深度。4、浩然1、浩然简介浩然(1932--2008),原名梁金广。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喜鹊登枝》,引人关注。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艳阳天》(共3卷)、《金光大道》(共4册)、《苍生》、《乐土》等。文革期间,浩然的小说被树为“样板小说”。2、《艳阳天》(1964年)《艳阳天》是最能显示浩然五、六十年代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的代表作。它通过京郊东山坞农业生产合作社麦收前后发生的一系列矛盾冲突,勾勒出农业合作化时期蓬蓬勃勃的生活画卷,精细地刻画了农村各阶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思想性格,热情地歌颂了在大风大浪中成长起来的新生力量。工作组组长萧长春通过艰巨的斗争,顶着压力和风险,终于斗败了狡猾的地主马小辫,揪出了混进党内的阶级敌人马之悦,取得了合作化运动的胜利。浩然通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表达了社会主义永远是“艳阳天”的坚强信念。不论是描写、叙事还是抒情,对社会主义的赞美都由衷地流诸笔端,全书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艺术特征:1、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复杂,读起来扣人心弦,引人入胜。2、注意细节真实,弥补了作品整体上的虚假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