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铁路云桂线(云南段)Ⅳ标段(DK473+300~DK539+120)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办法编制:复核:审定:中铁十局云桂铁路(云南段)项目经理部2011年9月2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高速铁路高安全性、高舒适性要求轨道结构在列车荷截长期动力作用下保持高平顺性,这就要求要严格控制路基、桥涵和隧道工程的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线路设计、施工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的减小工后沉降,消除不均匀沉降。从满足列车高速、安全、舒适度要求出发,控制线路的沉降满足规范要求是最终目标,追求差异沉降、不均匀沉降为零是线下工程的理想目标。第二条为统一新建云桂铁路云南段四标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隧道、涵洞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确保观测质量,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办法。第三条组织机构及人员配置经理部成立以总工为组长的沉降变形观测领导组,负责全标段的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工作,经理部沉降变形观测领导组机构如下:组长:***副组长:***组员:*********经理部所属各分部成立以分部总工为组长、测量主管为副组长的沉降变形观测小组。沉降变形观测小组负责落实沉降观测工作。第四条工作依据如下3(1)《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5)《铁路客运专线竣工验收暂行办法》(铁建设[2007]183号);(6)《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7)设计单位技术交底资料;(8)云桂铁路云南段四标设计文件;(9)铁道部有关规定。第五条沉降变形观测人员岗位职责1、领导小组组长负责对人员设备的筹备及沉降变形观测的全面工作。2、领导小组副组长具体负责沉降变形观测日常工作。成立沉降变形观测小组,熟悉设计图纸及相关文件、标准、规范,建立健全沉降变形观测小组的工作职责、工作计划。审定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组织对项目部沉降变形观测检查。3、领导小组组员(1)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选任测量人员,全面熟悉设计图纸及文件,熟悉测量设备,并按有关规定安排测量组进行测量仪器设备的常规检验和校正,对测量人员要进行培训交底,公布工作纪律和相关4文件要求。(2)制定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并对沉降变形观测工作实施监督、检查及指导,及时了解沉降变形观测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上报协调解决。4、测量小组组长(1)熟悉和掌握沉降变形观测方法、技术标准及相关文件,对沉降变形观测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2)安排落实沉降变形观测实施计划、督促小组成员按照规定频率实施沉降变形观测。(3)及时解决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上报。(4)对日常沉降变形观测工作实施检查、指导,负责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并组织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进行定期检核。(5)认真执行双检复核制,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可靠性。(6)完成上级领导交代的其他任务。5、测量小组组员(1)掌握沉降变形观测的方法及相关技术要求,负责仪器的保管和日常保养工作。(2)认真记录沉降数据,确保数据真实有效。(3)协助做好数据的内业整理工作。(4)熟悉沉降变形监测网各工作基点的平面位置,并保护好工作基点及沉降变形观测标。6、测量小组组员(内业)5(1)掌握沉降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了解操作规程。(2)负责观测数据的收集、平差计算、数据图表整理、汇总工作,对不合格数据及时反馈给数据采集人员,并查明原因后上报。(3)负责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资料的收集整理。7、仪器管理人员岗位职责(1)负责仪器存设条件符合要求。(2)测量出发、施测、收工过程中防止仪器碰撞。(3)负责仪器保护,无人值守时,应防止他人接触。(4)负责仪器的定期送检,确保在检定期内使用。(5)仪器发生意外时,及时汇报处理。(6)监督仪器使用人员正确使用仪器。第二章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第六条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2、观测期内,路基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3、路基沉降观测内容为路基面的沉降和地基沉降观测。第七条有砟轨道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6对于有砟轨道地段,除基础沉降不易控制的桥梁工点需进行沉降变形观测外,其余工点原则上不进行沉降变形观测。区间软土及松软土路基、桥路过渡段和高路堤及道岔区设置沉降观测断面,在软土路基设置位移观测断面。第八条无砟轨道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第九条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过渡段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物差异沉降的观测和评估,桥涵两端的过渡段、路隧过渡段及堑堤过渡段均需进行沉降观测。(2)不同结构物起点处、距起点2~10m、20~30m处分别设置观测断面。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沿涵洞轴线设路基观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3)路堤和路堑分界处设置观测断面,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第三章桥梁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第十条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桥涵沉降、变形作系统的评估,确认7桥涵基础沉降、梁体变形等符合技术标准要求。2、通过各施工阶段对墩台沉降的观测,验证和校核设计理论、设计计算方法,并根据沉降资料的分析预测总沉降和工后沉降量,进而确定桥梁工后沉降是否满足铺设无砟轨道要求。3、根据沉降资料分析,对沉降量可能超标的墩台研究对策,提出改进措施,以保证桥梁工程的安全;同时积累实体桥梁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为完善桩基础沉降分析方法作技术储备。4、观测期内,基础沉降实测值超过设计值20%及以上时,应及时查明原因,必要时进行地质复查,并根据实测结果调整计算参数,对设计预测沉降进行修正或采取沉降控制措施。第十一条一般要求桥梁变形观察以墩台基础的沉降和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徐变变形为主,涵洞除对自身的沉降观测外,尚应进行洞顶填土的沉降观测。第十二条无砟轨道地段桥梁变形观察应逐跨、逐墩(台)布置测点,涵洞应逐个布置。岩石地基、嵌岩桩基础的桥涵可选择典型墩(台)、涵进行观测。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徐变变形观察可按每30孔选择1孔进行;其余桥梁变形观察应逐跨、逐墩(台)布置测点,涵洞应逐个布置测点。第十三条有砟轨道地段,除基础沉降不易控制的桥梁工点需设置沉降观测外,其余工点原则上不进行沉降观测或由业主予以明确进行沉降观测设置的要求。8第十四条主体工程完工后,沉降观测期一般应不少于6个月;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区段的桥梁,沉降观测期应不少于60天。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沉降观测期。第四章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第十五条隧道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2、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围岩级别和结构类型分别确定,不良地质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3、隧道洞口、明暗分界处和变形缝处均应进行沉降观测。第十六条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隧道洞口里程、隧线分界里程、明暗分界里程与衬砌类型变化处以及变形缝两侧均应布置观测断面。具体如下:1、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2、隧线分界点处,线、隧两侧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观测断面;3、明暗交界处、衬砌类型变化处以及变形缝两侧应至少布设两个断面;4、隧道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9第十七条洞身-暗洞段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暗洞地段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围岩级别变化频繁的段落,按照围岩级别靠低的原则进行断面布设。第十八条严重不良地质和复杂地质区段(包括地应力较大、断层或隧底溶蚀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特殊基础类型的隧道段落、隧底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过换填换填、注浆或其它措施处理的复合地基段落)观测断面的间距为一般地段的一半。第十九条洞身-明洞段长度大于20m的明洞,每2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当长度不足时,每段围岩或不同衬砌段应至少布置一个断面。第二十条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明暗交界处、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段及变形缝处变形缝处每个观测断面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分别布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6.24m和变形缝前后各0.5m处,高于水沟盖板0.3m。第二十一条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第二十二条隧道分段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一般不应少于3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10第二十三条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可进行必要的检查。第二十四条隧道基础(除岩溶、隧底采空区)仅位于断层破碎带、全风化W4岩层、土体、软质岩的W3岩层可能发生沉降,需进行沉降变形观测。除上述情况外,隧底一般不会发生沉降,可不进行沉降变形观测。有砟隧道不进行沉降变形观测。第五章其他要求第二十五条沉降观测标预埋及布设原则1、观测工作基点和不同结构物观测标埋设位置及标准详见设计院交底文件和设计图纸。2、隧道沉降观测工作基点均需埋设在洞外稳定区域。第二十六条监控量测频次沉降观测频次、时长及观测精度详见设计院交底文件,沉降变形评估应根据设计所要求的各种结构物沉降观测时长及频次进行。对于观测时长不足,或观测频次不达标的段落,应适当延长观测时间,以确保沉降评估符合设计要求。第二十七条施工单位在进行沉降观测前,应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报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审批。审批合格后,编制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对于特殊地段(如隧道溶洞、跨河测量、水中墩等),施工单位需制定专项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报监理、评估、建设单位审批。第二十八条对于已经进行沉降观测的工点,分部需每月底向11项目经理部上报该月沉降观测情况。(详见附件二)第二十九条分部每月底需以书面的形式向项目经理部上报该月测量工作开展情况,包括控制网加密、测量放样、沉降观测等所有涉及测量的工作,以及新工艺、新方法及存在问题等。第六章附则第三十条本办法如与上级部门规定不符时,执行上级部门规定。第三十一条本办法由项目经理部工程技术部负责解释。第三十二条未尽之处请按《沉降变形观测实施细则》以及中铁二院(沉降变形观测)技术交底办理,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12附件一:附表附表1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观测断面与观测点工程属性信息表测点编号测量编号工程类型测点类型冠号里程测点位置距线路中心填挖高度基底处理类型压缩层厚度处理深度墩高涵顶填土高度围岩类别工程名称备注测量负责人:复核:监理:年月日13附表2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测站视准点视距读数标尺读数读数差(mm)高差(m)高程(m)备注后视后距1后距2后尺读数1后尺读数2前视前距1前距2前尺读数1前尺读数2中视视距差(m)累积差(m)高差(m)高差(m)测段计算起点终点高差m前距km后距km距离km测量负责人:复核:监理:年月日14附表3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沉降观测桩)工程名称:测量单位:测点编号观测期次观测日期两次观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