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础之《子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国学基础之《子学》2子是男子的尊称汪中《述学·释夫子》:“古者孤卿大夫皆称‘子’。子者,五等之爵也……《春秋传》:‘列国之卿,当小国之君。’小国之君则子男也。子、男同等,不可以并称,故著‘子’去‘男’,从其尊者。”《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知殷之德阳德也,故以‘子’为姓;知周之德阴德也,故以‘姬’为姓。故殷王改文,以男书‘子’;周王以女书‘姬’。故天道各以其类动,非圣人孰能明之!”3《汉书·文帝纪》:“母曰薄姬”师古注曰:“姬者,本周之姓,贵于众国之女,所以妇人美号皆称姬焉。”《玉篇·子部》:“子者,男子之通称也。《正字通·子部》:“子,门人称师亦曰子。”《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总叙》:“子六经以外,立说者皆子书也。”子者,可代某人,亦可代指某一门之学,而子学之“子”即为某门学说之称。5“经”与“子”之关系《庄子·天下》:“《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称诸子为“《六经》之支与流裔”。6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诸子之为书,其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者,必有得于道体之一端,而后乃能恣肆其说,以成一家之言也。所谓一端者,无非六艺之所该,故推之而皆得其所本。”“经”是修己治世的大典,而“子”则是在这经典精神的滋润下制作出的治世方略与社会理想图景。7一、子学概说二、先秦诸子8一、子学概说以“诸子”作为某类古书的称谓,开始于西汉成、哀帝时的刘向、刘歆父子。《七略》最早的图书分类目录,其中“辑略”为全书之总,以下分为六类: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10诸子之类《庄子·天下篇》归纳为六派,即:墨子、禽滑厘一派,宋钘、尹文一派,彭蒙、田骈、慎到一派,关尹、老聃一派,庄周一派,惠施一派。《荀子·非十二子》归纳为七派,即:它嚣、魏牟一派,陈仲、史䲡一派,墨翟、宋钘一派,慎到、田骈一派,惠施、邓析一派,子思、孟轲一派,仲尼、仲弓一派。11《尸子·广泽》:墨子贵兼,孔子贵公,皇子贵衷,田子贵均,列子贵虚,料子贵别。《吕氏春秋·不二》: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兼),关尹贵清,子列子贵虚,陈骈(田骈)贵齐,阳朱贵已,孙膑贵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阴阳、儒、墨、名、法、道德。班固《汉书·艺文志》: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十家。诸子,我国周秦汉魏,特别是周秦之际、秦汉之际不同的学术流派、思想家、社会活支家、教育家、学者及其著作诸子产生的时代与文化背景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二曰庙数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数者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春秋战国)“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和“陪臣执国命”的时代。《礼记·效特牲》说:“故天子微,诸侯僭越;大夫强,诸侯胁;于此相贵以等,相觌(dÍ)以货,相赂以利,而天下之礼乱矣。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而公庙之设于私家,非礼也,由三桓始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天子与诸侯宫府中的典籍文物、礼乐器具及掌管它们的官师合一司礼、司乐或所谓祝、巫、卜、史逐渐下移,流散于民国。原为贵族的庶孽子弟功较低级的贵族子弟的“士”们,离开王室,变成“游士”或私人之“师儒”贵族之学平民之学。“士”成为一个十分活跃的阶层。他们或能文能武,十分有能量,且交通频繁。各诸侯国的执政者出于巩固统治权力和提高声望的目的,争先“招贤纳士”,重视人才,兴起了养士、用士之风。战国四公子。孟尝、平原、信陵、春申和吕不韦。诸子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吕氏春秋·当染》云: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文化学术的下移、私学的兴盛、士阶层的崛起、诸子百家的形成,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带来的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四重奏。儒家与邹鲁文化道家与荆楚文化法家、纵横家、名家与三晋和秦陇文化19儒家学术源流《汉书·艺文志》说: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髙。20顺阴阳儒,用舞蹈求雨的意思。《庄子·田子方》:“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屦者知地形”。《说文》说:“儒,柔也,术士之称。”《法言·君子》篇言:“通天地人曰儒。”21明教化《周礼·大司徒》:“师儒,乡里教以道艺者。”《周礼·大宰》“曰儒以道得民”,郑玄注:“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儒之犹言优也,柔也,能安人,能服人。又儒者濡也,以先王之道能濡其身。”22儒家的发展脉络周公修己治人派隋唐间的王通、宋代的范文正、叶适、清代的顾炎武、戴震等明心见性派唐李翱、宋张载、程颢、程颐、杨时、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晏子孔子232、诸子精神与文化思潮的变迁诸子思想是以《六经》为代表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精神应时之变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确定了子学应时而变的文化特性。诸子的基本精神是理乱治世,追求政治上的统一,确定了子学与政治共存。在每一个新历史时期,子学都会以一种新的形态出现,并支配一个时代人的精神与时代思潮。24秦:法家思想统治时代《韩非子·和氏》:“秦行商君法而富强”。秦始皇与韩非、李斯之关系。秦国的统一,是法家路线的最大胜利。而秦国统一政权的昙花一现,则是法家路线的最大失败。25汉初:道家黄老思想统治时代黄老思想是道家中的一支派,起战国稷下,兴于汉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黄帝主张德刑并用,兼有养生之学。陈平“少时本好黄帝老子之术”;张良“欲从赤松子游”,“学辟榖道引轻身”;曹参“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史记》)26孝文帝“好道家之学”,“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俱见《史记》)此外萧何、邓公、汲黯、郑当时、陆贾、贾谊、司马谈、董仲舒等都受黄老思想影响。黄老一派的无为政治与刑德并施的理世手段,是汉初道家学说应时之变而产生的一种新形态。27两汉:儒家的经学思潮时代儒家借助官方力量,设立五经博士,形成以经学为价值系统与知识系统的人材培养路径,并由对经学的研究转向了经术的实际,形成了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经学时代。“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儒林传》)28两汉经学之盛《后汉书·儒林列传》:“其服儒衣,称先王,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之于邦域矣。若乃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张霸传》:霸为会稽太守,“郡中争厉志节,习经者以千数,道路但闻诵声。”29儒学上升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御史韩牧参照《禹贡》记载挖九河。(《汉书·沟洫志》)成帝时太中大夫平当,每有灾异,辄傅经术言得失。因精通《禹贡》被委任治理河道。京兆尹隽不疑定罪卫太子。(《汉书·隽疏于薛平彭传》)30魏晋:道家的玄学思潮时代“玄”来自于《老子》对道的描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庄思潮反映了士大夫阶级面对时代课题所作出的反应。《老子》贵无为,《庄子》任逍遥。崇尚老子,主张清静无为,是为解除统治集团内部的相互倾轧所寻求的一条治国安邦之策;而推崇庄子,主张放任自然,则是为自己免于倾轧所寻求的一条安身立命之方。汉末:在野派的批判思潮32魏晋玄学之盛《晋书·孝怀帝纪》: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文心雕龙·论说》:“迄至正始,务欲守文,何晏之徒,始盛玄论。于是聃(老)、周(庄子)当路,与尼父争涂矣。”王弼、夏侯玄、嵇康、阮籍、刘伶、山涛、王戎等天下名士,无不喜欢谈玄。33南北朝隋唐:佛学思潮时代佛教自后汉传入,历魏晋而渐立足于中土。东晋以降,高僧与名士交游形成风气,遂使佛学与中国学术结合,逐渐本土化。中土诸子对于人死后世界未做关注,而佛家的轮回之说,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故而迅速蔓延于中国各阶层。34佛学盛况一、人才之盛。僧肇、竺道生、法藏、玄奘、慧能等优秀人才涌向佛门。二、佛经翻译、抄写之盛。《隋书·经籍志》言:“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竞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百倍。”三、佛寺建筑之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天下名山僧占多”。四、宗派之盛。35宋明:儒家理学思潮时代中唐之后,大儒韩愈出现,儒学再度复兴。至宋而有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等继起,遂使儒学以压倒性优势复据于社会中心地位。因致力于阐释义理,兼谈性命,认定“理”先天地而存在,把理作为最高范畴,以说明道德性命之学,故又称作“理学”。36新儒学因提出道统的问题,以继承“尧舜”“周孔”道统自任,故又被称为“道学”。集大成者朱熹。提出“理”是生物之“本”、“气”是生物之“具”的“理气论”学说,与“心”具众理、“性”即“天理”的“心性论”学说。要求通过修养功夫,“存天理,灭人欲”,完成道德自我的回归。37近代以降:西学思潮时代西学思潮可从太平天国洪秀全推倒中国的孔子、树起西方上帝开始算起。其后有改良派的变法维新、西方哲学概念以及各种理论的输入,继之“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科学、自由、民主遂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接着马克思主义生根中国,反传统成为时代潮流。38二、先秦诸子39先秦诸子:中国文化思想之根“先秦诸子”是中国文化思想的一大渊薮,也是中国文化思想的根脉所在。章学诚言“后世之文,其体皆备于战国”。孔子孔子:治国之道王道政治以得民心为主要价值取向。得民心,首先要恢复礼制。欲恢复礼制,必须从正名始;对原有制度做出调整与变革。1、为政之道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政和刑,是属于政治的上层建筑,德和礼,属于思想的上屋建筑。前者因为是从外在的方面来向主体施加一种威慑力量,主体虽“不敢”为恶,并不意味着其“不想”为恶,如果触犯刑法可以使成本效益增大的话。如何“为政以德”1、尊五美,屏四恶。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四恶:不教而杀谓虐;不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2、选才。A、举贤才。“才难,不其然乎?”B、举直才。“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C、举逸民。“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心归焉。”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南面而已矣。“无为而治”,老子与孔子之别老子:本来无为孔子:然后无为孔子的“无为而治”是一种以仁义道德为前提的“无为而治”,而道家的“无为而治”是一种“绝仁弃知”的无为。2、富国之道1、提出“均安论”。“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2、以富为中心的“庶、富、教”论弟子冉有问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曰:“富之。”冉有再问:“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孔在经济与道德关系上,坚持一种经济的道德本质论,即强调道德是第一性的,道德是目的,而经济只是达成道德目的的手段,且经济的发展也有赖于道德水平的提高。3、慎战之道1、强调“文备”对军事的决定意义。“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2、反对不义之战。“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

1 / 9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