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城市道路网与红线规划§2.1概述§2.2城市道路红线规划§2.3城市道路系统的结构形式和特点§2.4城市道路网规划的技术指标§2.5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基本要求§2.6城市道路网规划设计的一般程序§2.7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评价第一节概述城市道路网由各类各级城市道路(不包括居住小区内的道路)所组成.在城市道路网的规划设计中,应确定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确定干道性质,走向及红线宽度,确定道路横断面形式,交叉口位置和形式,确定停车场布置以及绘制路网图和编写规划说明书等。城市道路网规划应以城市交通规划中对城市客货运输的预测分析为依据,以国家有关规范、编制办法为准绳,满足所要求的各项规划技术指标.返回第二节城市道路红线规划一、道路红线的定义和作用1、定义:指划分城市道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生产用地及其他备用地的分界控制线。红线宽度(规划路幅):即道路用地范围。2、作用:控制道路两侧的建筑物不允许侵入红线规划的道路用地范围(包括围墙不能侵入)。二、红线规划内容1、确定道路红线宽度考虑因素:①交通功能所需宽度②绿化所需宽度③通风、日照所需宽度④防震⑤市政设施所需宽度⑥建筑艺术上的要求建筑物高:红线宽度=1:2原则:远近结合、以近为主道路红线宽度推荐值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支路红线宽度m60-10040-7030-5020-302、确定道路红线位置红线宽度的实现:1)新区道路:先定红线,两侧建筑物依照红线逐步建造。2)旧区道路:两侧建筑物按照红线逐渐改建,逐步形成;近期一次拓宽到红线宽度(目前少用)。2、确定道路红线位置红线定位的方法:1)尽量与原有道路平行2)规划红线根据少拆迁原则,以一侧拓宽为宜3)原有的道路中线不动,两侧拓宽红线宽度较大,分期两侧拓宽;两侧都有永久性建筑物,做骑楼式人行道3、确定交叉口形式定出交叉口用地范围、具体位置和尺寸、定出路缘石半径以及安全视距等。4、确定控制点的坐标和标高城市道路交叉口间距推荐值(小城市取低值)道路类型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支路设计车速km/h≥8040-6040≤30交叉口间距m1500-2500700-1200350-500150-250返回第三节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1.定义:是指城市道路网的平面投影几何图形。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是根据城市发展需要,为满足城市规模、形态、用地布局、城市交通及其它要求而形成的。根据各城市具体条件的不同,城市道路网也应具有不同的结构形式。我国现有城市道路网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应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交通运输需要遂步演变过来的。目前现有的道路系统形式可归纳为四种主要类型: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自由式和混合式。一、方格网式(棋盘式)道路网1、适用于:平坦地区的中、小城市。大城市的局部地区,例如:北京、西安、洛阳、太原、郑州、开封、福州等2、优点:①没有明显的交通枢纽,不会形成市中心交通过大②交通分散,灵活性大;③规划街坊整齐,有利于沿街建筑布置。;④交通组织方便。3、缺点:道路功能不易明确,交叉口多,对角线的交通不便。4、改善:为解决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可在方格网上增加对角线道路;如果方格式路网较均匀,尚可组织单向交通以缓解道路交通紧张的状况;方格加环式;一、方格网式(棋盘式)道路网二、环形放射式道路网1.适用于: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例如:巴黎、莫斯科、柏林、北京、成都等。2.优点:有利于市中心与各分区、郊区、市区外围相邻各区之间的交通联系,道路功能明确。3.缺点:①容易将各方向交通引至市中心,造成市中心交通过于集中;②有些地区之间的联系需绕行,交通灵活性不如方格网路网;③小范围内易形成不规整街坊。放射环形路网布局注意问题:环路:主要减少直冲交通的汇集;穿越截流、进出截流、内部疏解。城市环路应符合以下规定:①环路的设计车速必须高于环内路,等级不宜低于主干路;②内环路应设置在老城区或市中心区的外围;③外环路宜设置在城市用地的边界内1~2km处,大城市的外环路应是汽车专用道路;④环路不要机械追求几何图形。放射路:①加强城市与外界,中心区与郊区间的联系,减少绕行距离;②放射式干道止于城市的二环或三环。三、自由式道路网:以结合地形为主1、适用:山城、游览、疗养城市。如重庆、青岛、南宁、九江、芜湖、武汉等城市。2、优点:充分结合自然地形,线形生动活泼,对环境和景观破坏少,降低造价。3、缺点:绕行距离大,不规则街坊多,用地分散。四、混合式道路网1、定义:混合式也称综合式,有多种路网形式组合而成,即在同一个城市同时存在几种类型的道路网2、特点: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种形式路网的优点;。目前我国大多数大城市采用方格和环形放射式的混合式,如北京、上海、南京、合肥等多数城市保留原有旧城的方格网式,为减少市中心的交通压力而设置了环路及放射路。返回第四节城道网规划主要技术指标1.道路网密度(δ):即城市道路中心线长度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δ网=L网/Fkm/km2规范值建议值备注:街坊内部道路一般不列入计算;主要按照是否参加城市交通分配决定大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δ干2.4-32.2-2.63-52.5-4δ路5-75-6.66-8Fl(公里/平方公里)2.道路面积密度(γ):是城市各类各级道路占地面积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值,其表达式为:)()(城市用地总面积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道路面积密度(%FBLii《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0)规定γ宜为8%-15%;对规划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γ宜为15%-20%.3.居民拥有道路面积密度(λ)即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与城市人口总数之比值,用公式表示为:人)()(城市居民总人口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居民拥有道路面积密度/2mnBLii《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规划城市人口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宜为7~15m2,其中:道路用地面积宜为6.0~13.5m2/人,公共停车场面积宜为0.8~1.0m2/人。4.非直线系数(ρ):是衡量道路便捷程度的指标,是道路起、终点间的实际长度与其空间直线距离之比值。22baba距离终点间的实际空间直线道路起终点间的实际路线长度道路起非直线系数交通干道的非直线系数应尽量控制在1.4之内,最好在1.1~1.2之间.但山区或地形起伏较大的城市对此项指标可不必强求。返回第五节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基本要求1.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运输要求:运输通畅、布局合理;①城市各区域间有便捷条件,用非直线系数ρ来衡量,一般要求ρ≤1.41.②干道数目要足够:在市中心区或工矿区宜采用绕行道路、平行道路,避免单线联系;③尽量简化交叉口:条数≯4-5条,角度相交接近正交(90);④城市道路要有适当密度:道路网密度、道路面积密度、人居道路率。第五节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基本要求2.满足城市用地布局要求:城市道路的布局应考虑城市建筑的通风、日照,结合城市绿地水体等;3.尽量结合地形和地质条件:主要道路沿等高线布置(地形);地层稳定,地下水位深(地质)4.满足各种市政工程管线布置要求:利于排水、便于布置管线5.建筑艺术返回第六节城道网规划设计的一般程序一、现状调查,资料准备1.城市地形图2.城市用地布局和交通规划初步方案3.城市发展社会经济资料4.城市道路交通现状调查资料5.城市道路交通现状存在的问题第六节城道网规划设计的一般程序二、道路系统初步方案设计三、对干道主要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横断面形式、干道纵断面设计等具体问题提出设计方案四、修改道路系统规划方案五、绘制道路系统规划图六、编制道路系统规划方案说明概述路网规划的核心内容:确定道路网结构形式;干道的性质、走向及红线宽度确定道路横断面形式交叉口位置及形式确定停车场位置绘制路网图编写规划说明书返回第七节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评价一、简述城市道路网系统所提供的道路交通服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该系统的合理性。城市道路网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它自身各组成要素的合理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性。与综合交通体系中其它子系统间的配合、衔接、转换及偶合关系,决定了道路网系统整体效益的发挥。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评价即是对已作出的一个或若干个备选规划方案进行综合效益的分析与评价,研究其达到预期规划目标的可能性,为决策提供依据。同时,通过方案的评价还可从中发现方案的某些不尽合理或不完善之处,以便及时修改。总之,规划方案的评价是道路系统规划不可或缺的一步,是进行科学决策的极为重要的环节。1.城市道路网规划评价内容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案的评价应从技术性能、经济效益和社会环境影响三个方面着手。(1)技术性能评价(2)经济效益评价(3)社会环境影响评价2.城市道路网规划评价原则(1)科学性(2)可比性(3)可行性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