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刘勰的《文心雕龙》(一)《文心雕龙》概况及刘勰的写作宗旨(次重点):识记:《文心雕龙》书名的涵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邹爽之群言雕龙哉?”可知其意思是写作象雕刻龙纹一样美丽的文章时所运用的心思。理解:《文心雕龙》全书概况及刘勰写作本书的动机。《文》是一部用骈体写成的广义文章学理论著作,其论述范围涉及刘勰当时所能见到的各种文体。全书共50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二十五篇,以文体论为主。下篇二十四篇,以创作论和修辞学为主,兼及批评论和文学发展史。最后一篇为作者的《自序》。他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成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作者写作本书的动机宗旨用刘自己在全书序《诗志》篇中表达来说那就是“救弊”补偏和立身扬名。首先所谓救弊就是要矫正六朝时代江南的文风,其次补偏是补前人文论之偏缺,其三,刘勰是为了立身扬名。(二)《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次重点):理解:刘勰的原道、征圣、宗经论。原道、征圣、宗经的文学本质论:原道、征圣、宗经论本是儒家文论的传统观念,刘勰一方面接过这面大旗,另一方面加进了许多附和他当时的时代精神的新内容。他把原本在“道”的“原道、征圣、宗经论改造成重点在“文”的新的理论主张。他的“本乎道”重点不是要求文章去阐发儒家的义理,而是要求文章遵循万物自然有文,文需自然流美的法则,他所说的“师乎经”、“体乎经”固然包含以圣人和儒家经典为文章内容规范的意义,但是更主要确实在文章风格与写法上以圣人和经书为千古文章的祖师和楷模。他要用原道、征圣、宗经论去矫正当时浮靡的文风。原道、征圣、宗经论阐明了他对文学的起源和作用、文学的地位和价值、文学的思想和艺术标准等一系列文学理论根本问题的看法。这些看法以儒家的经典为指导,常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保守性。但是他强调文学应有正确、充实的思想内容,有真挚的情感和美好自然的艺术形式,这对矫正当时形式主义倾向,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应用:翻译简评刘勰对屈原作品的评价。“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这是刘勰在《辨骚》篇中提出的学习楚辞应遵循的原则,意思是说应参酌楚辞的整体,但不失去它的雅正,玩味它的华彩,但不抛弃它的内容,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勰“整正结合与华实并存的精神”这种精神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遗产的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三)《文心雕龙》创作论(重点):识记:情以物迁说:这是刘勰在《物色篇》对自然景物与文学关系的论述,它扼要的说明了人们的思想感情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而文辞又是由于思想感情的激动而产生,这是一个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命题。神与物游说:这是刘勰《神思篇》中对作家创造构思时思维活动特点的描述,他指出作家在构思时,主观精神紧密结合物象,与客观外物一起活动,这个说法道出了艺术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反映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文学创作自身规律认识的深处。理解:刘勰论创作构思和创作修养。刘勰《神思篇》中对作家创造构思时思维活动特点的描述,他指出作家在构思时,主观精神紧密结合物象,与客观外物一起活动,这个说法道出了艺术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反映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文学创作自身规律认识的深处。陶钧文思讲了创作构思的准备和所需要的修养,他要求作者在构思的时候,保持虚静,做到心神清澄专一,平时注重积学,酌理,研阅,训致等多方面的修养,这些是相当中肯的。应用:翻译简评《神思》篇中对陶钧文思的论述。在酝酿文思的时候,贵在内心的清虚宁静,疏通内脏,清洗精神,积累学问以储珍贵的宝藏,斟酌事理,以丰富自己的才华,深入的探究所经历的事情。来表达对它的观察,顺着自己的思路得出美好的文辞。刘在这里讲了创作构思的准备和所需要的修养,他要求作者在构思的时候,保持虚静做到心神清澄专一,平时注重积学,酌理,研阅,训致等多方面的修养,这些是相当中肯的。应用:刘勰创作构思论对陆机的继承与发展。刘勰并非探讨“为文之用心”的第一人。他不过是“本陆机氏说”而步其后尘。但是刘勰的创作构思论比陆机的确实大大前进了一步。这突出表现在刘勰把陆机对创作构思直感的神秘化的描述,变成理性化的可操作的方法。许多在陆机那里模糊不清的、不可捉摸的东西,在刘勰的理论中都变得有规律可循、有掌握和驾驭的可能。像“虚静”“积学”“酌理”及“养气”等。都给陆机文思通塞的问题指出了具体解决的途径。但是他没有注意到社会生活这个更为重要的一面是他理论上的缺陷。(四)《文心雕龙》风格论(重点):识记:《体性》、《定势》、《时序》篇的主要观点:《体性》专论文章风格与作家个性的关系。《定势》集中讨论了风格与文体的关系。《时序》论述了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关系,指出各个时期文学面貌与时代背景有密切联系。理解:刘勰文学风格论的主要内容。《体性》专论文章风格与作家个性的关系。一方面承认才和气对风格的影响。另一方面又非常重视后天学习的作用。《定势》集中讨论了风格与文体的关系。认为一类文章只能有一种标准的风格。还讨论了风格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问题。《时序》论述了文学发展与时代的关系,指出各个时期文学面貌与时代背景有密切联系。风骨的内涵及学术界争论的主要意见.:刘勰在对文学风格问题作了探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对理想风格的更高的要求,他心目中的理想风格是“藻耀而高翔”的鸣凤之美,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必须在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基础上具有“风清骨峻”的艺术风格,它既具有风格上的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刘勰认为肯有风骨是思想感情表现鲜明爽朗,语言精要劲健,形成刚健有力的风格。刘勰风骨论有着明显的矫正时弊的意义,但也有着受时代风沿影响的局限。刘勰提出的风骨观念得到后人提倡得以成功。为中国文学批评的光荣传统,刘勰是有首倡之功的。风骨的内涵及学术界争论的主要意见。(五)《文心雕龙》的文学发展观(次重点):识记:刘勰基本的文学发展观。制约文学发展与文学风格变化的时代社会因素:1社会的治乱。2学术思想的面貌3统治者的提倡。理解:刘勰对制约文学发展与文学风格变化的时代社会因素的论述。制约文学发展与文学风格变化的时代社会因素:1社会的治乱。2学术思想的面貌3统治者的提倡。刘勰论对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刘勰在《通变》中提出了“通变说”以反对当时的“新变”风气。“通变说”即文学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文学的发展有其顺应形式常往常新的一面,也有贯通古今、恒久不变的因素。不是复古,经典只是尺度。(六)《文心雕龙》的文学批评论(重点):识记:刘勰论产生错误批评的原因。刘勰指出知音难遇的原因,就鉴赏者的主观态度而言有三种即贵古贱今,贵己贱人,信伪迷真。理解:刘勰论文学批评的正确原则与方法:1要求批评者对鉴赏的客体有全面的考察和了解,即“园照”。2要求鉴赏者端正鉴赏批评的态度。做到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还要从六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考察。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这六方面主要从形式和艺术表现着眼,但刘勰并不轻视思想内容,他要求沿波讨源从六观入手,了解文情,然后去探寻文章的思想内容。应用:翻译简评《知音篇》之六观说。一,观位体:是根据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来安排文章的体式。二观置辞:是安排运用语言的技巧。三观通变:是看作家继承和变化前人遗产方面做得怎么样。四观奇正:是只作家运用或奇或正的手法是否得当。五观事义:即事类,看文章引用的典故事例是否恰当。六观宫商:是只作品语言的音律。道出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则,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要立足作品的实际去探求作者的本意,有助于避免孟子的“以意逆志”说凭说诗者的主观之意去推导作者之志的弊端。第五章唐代文学批评(一)唐初史学家的文学观(一般):识记:唐初史学家的文学主张。1、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2、反对南朝的淫靡风气。3、要求建立新的文风。理解:刘知几《史通》的文学观。1重有用之文2反对华辞丽藻3叙事崇尚简要4主张采用当代语言5善于学习古人。(二)陈子昂和李白的文学观(重点):理解: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的主要观点。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诗歌创作的两个标准:即兴寄和风骨。所谓‘兴寄“即比兴寄托。比兴是《诗经》六义中的两种表现手法,这里实质上是指《诗经》美刺比兴的传统。所谓风骨,指作品表现思想感情鲜明爽朗,语言质朴有力,形成一种爽朗刚健的风格。陈子昂在文中赞美东方虬的文章“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李白在诗篇中表达的诗歌主张。1、李白在诗歌创作上提倡以复古为革新,这鲜明的表现在他写的《古风》中。推崇《诗经》其主要精神是推崇诗经的风雅比兴的传统。以复古来进行革新。2、李白也很推崇建安诗歌,“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可见是赞美建安的风骨。李白还崇尚诗歌风格的清新自然。3、作为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不仅在创作上深受屈原的影响,而且对屈原的作品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应用:翻译简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三)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理论(重点):理解:白居易的诗歌主张。白居易继承并发展了传统儒家诗乐理论中的进步成分,高度重视诗歌与现实的关系及其社会作用。非常赞美古代的采诗制度希望运用诗歌武器反映民生疾苦,革新不良政治的热情。强调诗歌的思想内容,特别看重自己写的讽谕诗。重视诗歌内容的核实。语言形式的要求是通俗流畅,音节和谐自然,平易近人。提出了“跟情、苗言、华声、实义”。应用:翻译简评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谕诗的论述。自做了朝廷的官,年纪逐渐大了,经历的事情渐渐多了,每逢和人谈论,大多要请教时事政务,每逢读书籍和历史著作,大多要从中探索治理天下的正道,这时才知道文章应当为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反映现实而作,在直接写奏章外,每逢遇到可以救济人民的困苦,对现实政治的缺陷有所补益,而又难以直言的事情,就自成诗歌以逐渐传到皇上耳中。这段话说出了白居易诗的讽谕的精神,表明他写作讽谕诗的主要目标,但也把采纳讽谏改良政治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君王的身上,表现了他的阶级局限性。应用:分析评论杜甫论诗诗中的诗歌理论主张1重视思想内容。杜甫非常重视诗歌的思想内容,要求诗歌创作有益于人民,他非常重视《诗经》《楚辞》以来我国进步歌密切联系现实的优良传统,除去在诗中经常赞美《国风》与《离骚》外,这一思想突出地表现在他对陈子昂和元结的评价中,他以他自己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为元白新乐府运动开辟了道路。2注意艺术形式。杜甫不仅重视诗歌的思想内容,而且也重视诗歌的形式和技巧,从他的一些为人传诵的诗句中,可以看出杜甫对诗歌艺术精益求精。反复提炼的严隶态度。3善于继承文学遗产。杜甫对待文学遗产,尤其是前代的南朝文学,不只像社会上一般人那样采取无原则的否定,更不像陈子昂、李白那样对南北朝文学猛烈抨击。正是由于杜甫善于多方面吸取前人创作的思想和创作精华,方便他能够成为集大成的诗歌艺术大师。4注重多种创作风格杜甫对于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也是比较全面的,他不像某些人那样只推崇自己喜爱的风格,而贬低其他风格,他一方面赞美鲸鱼碧海的宏伟气魄,另一方面也很重视清丽诗句;一方面钦佩李白笔落风雨,的豪迈气慨,另一方面也赞美孟浩然、王维的情诗和秀句,这表明了杜甫艺术眼界的开阔。(四)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理论(重点):识记:柳宗元的文以明道说。柳在文学的社会作用问题上提出了“文以明道”的主张,他所说的道不汉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而还要参加实践活动,接触实际事物,这就是所谓及物在柳宗元看来,所谓“行道及物之大者”是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做有益于国家人民的事情,文章的重大任务就在于表现“辅时及物”之道,对于社会政治发生实际作用。理解:韩愈古文运动理论的要点。1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他不仅在形式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丽风气,而更重要的是要行古道。他不只一次地提出自己是因为爱好古文而提倡古文。韩愈所谓古道,就是他在《原道》一文中所说的从尧舜到孔孟等一脉相承的儒家之道。他所谓古文就是先秦两汉通行的散体文。这里固然表现恪守封建性的儒家传统的思想局限,但如果联系唐代当时的社会现实他要用儒家之道来抵抗佛教,用古文来反对当时流行的骈体文,还是有一定的斗争意义和号召力的。2具体指出了学习古文的途径和方法。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养气,指出了学习古文的具体对象,语言上特别强调创新,反对摹拟。韩愈的不平则鸣说。韩愈在《送孟东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