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幼儿园美术教育研究主讲:袁碧清参加对象:幼儿园全体教师时间:2015年10月14日(一)回归生活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与资源研究1.解读生活,幼儿美术教育内容多元生活,《汉语大字典》解释有:①生存、活着;②生涯、生计;③人类的各种活动,如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等;④泛指日常的饮食起居;⑤工作、手艺。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在《经验与自然》中指出:“生活是指一种技能,一种无所不包的活动,其中包括机体,也包括环境。”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叫生活。人生就是要“活”——要“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生活不仅是个体的生存状态,还是个体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体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对年幼的个体来说,生活是笼统的,不分化的,幼儿在生活中吸收身体和心理成长的一切必需因素,没有生活就没有幼儿的生存和发展。幼儿生活既是文化生活,更是人化生活,是一种具有自然属性的生活;是一种日常生活;是儿童的存在方式,是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过程。解读生活,我们将美术教育与幼儿生活紧密结合,源于幼儿的经验生活,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探寻幼儿的精神生活,让美术教育回归生活、透视本真。(1)源于幼儿经验生活杜威曾经说过:“学习应成为儿童真正生活的地方,并从中获得他所感到高兴和有意义的生活经验,教育应该是生活的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幼儿必须通过自己的操作、尝试和体验,积累经验,建构新知。源于幼儿经验生活的美术教育活动,孩子们更为感兴趣,他们往往会调动全部的热情和智慧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在课题研究中,老师们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参观、旅游、劳动、游戏……给幼儿以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另一方面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幼儿扩展经验,广泛收集照片、图片、录象、书籍等,让孩子获得更多的间接经验。当孩子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不断互补,他们的感受也越来越丰富,这就为表现和创造作好铺垫,使幼儿的美术充满了活力与魅力!例:大班活动“奇趣植物”,为了让孩子亲身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我们带着孩子们第一次去买菜、第一次去买水果、第一次去植物园,孩子们觉得既新鲜又有趣,直观的认识和触摸使许多植物的形状、特征、颜色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于是我们设计了活动“植物精灵的舞会”。以孩子前期积累的各种植物的经验为基础,鼓励孩子大胆表现各种常见的植物:有写生画《蔬菜大聚会》,有蔬果创意《蔬果大变身》,有手工装饰《植物朋友》,有拓印活动《好玩的蔬菜印章》,有艺术插花《奇趣植物》……一个个造型闪烁着孩子们的无限创意,一幅幅作品浸润着孩子们对“植物朋友”的无限爱意。(2)关注幼儿现实生活生活是一面多棱镜。幼儿的现实生活既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复杂变化的。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现实的生活中,他们常常会遇到许多问题:有个体的困惑,有同伴的无助,也有社会上一些热点、焦点问题。在课题开展中,我们关注幼儿的现实生活,敏锐地捕捉孩子们的兴趣点,及时生成新的美术教育活动。(3)追寻幼儿精神生活南师大教授刘晓东在《儿童精神哲学》一书中认为:“儿童具有生动的精神世界,儿童的精神世界包括真、善、美。”在孩子的视野里,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诚如童话一般:花草、动物、石头与河水,身边的万物随时都可能开口,每一样都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关注儿童的生活,我们更应关注儿童的精神生活。这种生活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生活,而是一种想象的生活和未来生活。儿童的美术是儿童心理世界的真实流露,是他们内在精神生活的外部显露。孩子们通过绘画等形式将内在的流动着的思想以及感受:悠闲、欢乐、抑郁、哭泣等等一一表现出来。作为老师,我们要理解幼儿的美术,了解其独特的创造心态、感受模式、构成规律、造型机制等,这些与幼儿的认知、道德等形式一起构成了儿童的精神整体。美术教育的意义主要不在于技巧训练,而是以它为手段,使幼儿的那种活泼、自由、纯真的天性得以解放。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我们追寻幼儿的精神生活,选取与幼儿的生命律动合拍的对象,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心灵感受,让美术回归幼儿的童真。例:《味道小精灵》、《酸酸甜甜就是我》、《嫦娥奔月》、《长大后的我》、《我想》……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活动恰似一簇簇绚丽的火花,点亮孩子们智慧的星空,绽放于他们的精神家园!2.选择生活,整合幼儿美术教育资源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家庭、自然、社会都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宝贵资源。四季轮回、百鸟争鸣、鲜花如艳、千姿百态的自然材料、随处可见的瓶瓶罐罐、包装纸盒、画布毛线、金属光碟等废旧用品以及周围生活中的文化广场、博物院等,都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有效资源。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选择生活,从幼儿的生活体验、主题教育活动、地方特色文化、优秀艺术作品等多个方面深入挖掘,整合优秀教育资源,使活动更具生活性、地域性、时效性和艺术性。(1)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动态开发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罗丹说:我们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设计了“美在哪里”调查表,通过观察记录、集体交流讨论。孩子们发现的自然美各式各样:翠绿的树林、俊秀的狼山、曲径通幽的公园、蜿蜒流淌的濠河水、绚丽多彩的彩虹、翩翩起舞的蝴蝶……走进大自然,其色彩、线条、形状、质料、声音等无处不是美。美源于自然,源于生活。我们课题组老师尝试选择叶子、种子、花卉、竹子、石头、瓜果、蔬菜、贝壳等各种各样的自然材料开展美术活动。活动中教师处处做有心人,发动家长、幼儿共同收集材料,调动各种感官,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帮助孩子深入、细致地了解材料的特征属性,引导孩子大胆想象,创造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美术作品。例:《有趣的叶子》自然界植物品种繁多,其叶子形态也各异。为了让孩子真正感受叶子的美与趣,利用秋游、日常散步、外出参观等活动让孩子观赏植物的叶子。活动中,孩子们惊喜于每一片叶子的与众不同,爱不释手地收集一些叶片,回园仔细欣赏其奇特的形状、天然的叶脉肌理及丰富的色彩。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将叶子分类、压平保存,进行拼贴、拓印等创作活动。拼贴活动中,孩子们自由想象、随意拼摆、自主粘贴;拓印活动中,孩子们又大胆尝试,用滴流、滴洒颜料的方法做好背景,拓印叶子。此外,孩子们还用叶子做出小裙子、小手链等装饰瓶子娃娃、稻草人等。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他们真正体验到叶子的美与趣。其实,除了自然材料,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废旧物品:报纸、包装盒、瓶子、小木棍、易拉罐、筛子、砖瓦等等,用心发现,精心设计,也是美术教育的奇特资源。“叮铃铛啷”风中摇曳的五彩风铃是大班孩子用废旧的果冻壳、小勺、瓶盖等材料创作的;憨态可拘的瓶娃娃是中班孩子用各种各样的瓶子、毛线、广告纸装饰而成的;稚趣可爱的小动物是小班宝宝用蛋糕盘、纸团粘贴、拓印的;黑白分明、形态各异的恐龙打战、孔雀公主、飞鸟蝴蝶等是孩子们用废旧钥匙拓印添画的佳品……生活中随意丢弃的废旧物品在孩子的小手摆弄下皆成了爱不释手的玩具、成了熠熠生辉的艺术品。(2)以主题教育活动为中心的线性开发随着整合教育理念的深入,主题活动已经渗透于幼儿园教育之中。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围绕某一个主题教育活动,以它为中心,进行线性式的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让集体教学、区域游戏、主题墙饰、家园互动等都呈现艺术的美。(3)以地方文化特色为背景的发散性开发南通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人文历史孕育了独特的“江海文化”,清新雅致的蓝印花布、有空中交响乐之称的的南通板鹞、别有韵味的南通方言等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域文化特色,为我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我们把南通地域文化中的美术元素提炼出来,整合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使孩子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又提高了美术素养。南通号称“博物馆之城”,有沈寿纪念馆、风筝博物馆、蓝印花布艺术馆等,我们经常组织孩子参观各种展馆。例:围绕风筝,我们组织开展了参观活动“风筝博物馆”、美术鉴赏“南通风筝”、绘画活动“风筝”、亲子活动“制作与放飞风筝”等,在风筝博物馆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与家长密切合作,做出了心仪已久的风筝,在操场、在体育公园快乐放飞。(4)基于优秀艺术作品的点状开发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优秀的美术作品不仅是人类生命中某个经典时刻的写照,也是艺术化的生命感受,更是让幼儿感知具体美术语汇和表达感受的良好素材。选择合适的美术作品,引导幼儿从不同角度欣赏,充分感受不同媒介、不同表现手法的不同效果及不同的情感表现,让美在心中内化、升华,从而提升审美情趣,提高审美素养。(二)回归生活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方法与途径研究1.体验生活,幼儿美术教育方法灵活在美术教育中,我们尝试运用不同的绘画工具、材料及表现技法,如折纸添画、棉签画、印章画、手指点画、吹画、版画、浆糊刮画等趣味形式开展美术教育活动,采用灵活多变的游戏激趣法、观察引导法、循序渐渐法、小组合作法、线索启迪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兴趣,让幼儿在轻松活泼的活动中,感知、体验幼儿美术教育的乐趣。(1)游戏激趣法游戏是儿童的生活,儿童通过游戏来展现其潜在的精神。教师要善于运用游戏的情境来感染和调动幼儿。如:情境表演、视频录像、童话故事、变化魔术等活动都是幼儿喜欢的游戏,在这些宽松、有趣的游戏中,不仅儿童的兴趣不知不觉地被激发,而且更易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例:小班活动《小鸡总动员》。活动开始,老师以游戏“猜一猜蛋壳房子里住着谁呢?”引出情境,激发活动兴趣;然后引导幼儿观察小鸡的外形及装饰特征,“小鸡宝宝身上美丽的点点是怎么变出来的?怎么才能把小鸡宝宝打扮得更漂亮呢?”;接着鼓励幼儿尝试用纸团、树枝、吸管、蔬果印章等多种材料装饰小鸡身体。在整个活动中,老师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情境化”、“游戏化”的多元探究环境,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调动了幼儿已有的经验,他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大胆地进行探索发现、创新制作,体验到美术活动和成功的快乐!(2)观察引导法美术活动是视觉艺术活动,离不开观察。引导幼儿观察生活,寻找周围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回忆最喜爱的动画片里的人物或动物形态特点,启发幼儿通过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并把自己的感受和联想表现出来,使他们的画面生动而充满儿童情趣。例:大班活动《斑点鱼》。为了让幼儿细致地观察、了解鱼,老师设计了一个多媒体动画,在美轮美奂的动画中,孩子们对点彩画——斑点鱼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为了帮助幼儿欣赏各种点彩鱼、理解点的变化,老师精心设计了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美丽的鱼是什么变出来的?”、“你喜欢它的哪种花纹?”、“你能变出什么花纹?”,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带领孩子们细细观察、品味,提高美术的感受力和表现力。(3)循序渐进法材料是调动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重要因素。新颖有趣的美术材料,能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唤起幼儿创作的热情。但有时幼儿对材料的兴趣不是一成不变的,常常因为材料的变化而转移。教师应该教师依据幼儿的特点、兴趣、能力,有针对性、目的性和梯度性地投放材料,或者尝试运用某种辅助材料,鼓励幼儿动手又动脑,保持探索欲望,引发新的活动。例:大班《筛艺》。第一次操作,老师提供了陶泥,幼儿把筛子当底盘捏出了海底世界等造型。第二次操作,又提供了纸、线、纽扣、树叶等材料,幼儿的创作热情即刻被调动,一会儿,筛面上出现长着纽扣眼睛的泥人、海面飘来树叶船和彩线拉的帆等等。第三次操作,则又增添了颜料和其它辅助材料,幼儿自发地选用喜爱的颜料和材料创作,画面丰富完满,作品精彩纷呈。(4)小组合作法教师把一班幼儿分成4-5组,每组4-5人,幼儿可按创作的主题内容进行分组讨论、交流,相互启迪、相互激励、相互补充,使创造性想象产生共鸣,并发生连锁反应,启发与诱导出更多的新构思、新形象,直到创作出新颖独特的美术作品。例:大班合作画《风儿的礼物》。活动中幼儿分为四组,每一组五个小朋友,围绕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以散文诗《风儿的礼物》为素材,以“你最希望在哪个季节里风儿给你带来什么礼物?”为创作思路,由其中一个小朋友设计图书的封面封底,大家合作完成作品。又如:南通新火车站建成了,孩子们背起小画板坐上公交车来到火车站参观。宏伟气派的站台、如同巨龙般横卧在铁轨上的火车、忙碌的工作人员们以及站前广场那拔地而起、直冲云霄的标志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