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传统哲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中国传统哲学中国传统哲学的历史分期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朝朴学传统哲学的一般特征关注伦理道德与政治联系紧密表达方式明晰不足,暗示有余第一节儒家哲学对儒家哲学的辩护1.儒学的第三期复兴(杜维明,祖籍广东南海,1940年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2010年起,任哈佛大学亚洲中心资深研究员。)2.对马克斯·韦伯的反驳一、先秦儒家所谓儒家就是以孔子为首创立的学派。庄子《天下篇》论及儒家即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礼,“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此六者正是儒家教人之功课,冯友兰认为其目的在于“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孔子之外的先秦儒家可分八派: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一)孔子的基本思想1.孔子的礼治思想复兴周礼,用“名”以正“实”(通过定名份来教化天下,以维护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强调道德教化2.孔子的仁学思想仁的特征: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在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仁是最完善的人格内涵;仁是人应该毕生追求的理念。3.孔子的认识论思想学而知之;强调知行统一;学与思的结合(二)孟子的基本思想庆父不死鲁难未已1.性善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四心”说是孟子论证人性本善的根据。2.良知说孟子认为,道德观念都在人“心”中,都是人生来在本性中就固有的,而不是后天获得的。他称这种不用学习,不用思虑就具有的天赋道德观念为“良知”、“良能”。3.“劳心者治人”的社会分工说孟子指出了许行的局限性,他从社会分工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合理性出发,把分工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4.“仁政”学说与民本思想“仁政”学说的主要内容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在政治上提出“以德服人”和“民本”的思想。残贼之人孟子有关民本思想的论述关注民生,与民同乐了解民意,尊重事实尊重民权,对等交流(三)荀子的基本思想1.“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一方面荀子认为天道自然,天行有常;另一方面荀子认为人可以“制天命而用之”。2.“虚壹而静”的认识论3.“化性起伪”的人性论4.“明分使群”的社会观5.“隆礼重法”的政治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力不如牛,走不如马,而牛马为用,何也?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以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不必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二、汉代儒家关于董仲舒董仲舒的学说提出“天人感应”说;提出一整套专制的政治哲学;三、宋明儒家(一)二程洛学程颢、程颐开创的洛学学派,是北宋时期影响最大,也是最为典型的理学学派。二程把“理”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基本内涵包括三个层次:第一,“理”是宇宙的终极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的存在。第二,“天理”又是封建道德原则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总称。第三,“天理”也具有事物特性及发展变化规律的意义。二程各人,他们的思想尽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学术倾向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程颢认为万物本属一体,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发明(去蔽)本心,自觉达到与万物一体,因此较多地强调内心静养的修养方法,不大重视外知。而程颐则主张探求事物所以然之理,鼓吹格物致知,较多地强调由外知以体验内知。(二)朱熹的闽学思想关于朱熹朱熹哲学的核心是“理”在认识论方面,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在人性论方面,朱熹主张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理学流派基本观点和影响来分,主要有两大派别,二程、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朱熹朱熹(1130.9.15~1200.4.23)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长于福建。所以他的学术有“闽学”之称。朱熹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定“四书”。曾修复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三)王阳明的心学关于王阳明主要思想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王阳明王守仁(1472-1528),浙江余姚人。字伯安,因曾筑室讲学于浙江会稽山阳明洞天,人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真三不朽第二节道家哲学一、先秦道家(原始道家)关于道家创始人的说法:老子老君岩老子故里老莱子周太史儋老子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汉族,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老君岩老莱子老莱子(约公元前599年——约公元前479年),春秋晚期著名思想家。彩衣娱亲(一)老子的思想道本体论辩证法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提倡朴实无华的道德与世无争的人生哲学道本体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存在了。寂静无声,空虚无形,它独立长存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止息,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母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道。辩证法《老子》提出和阐述了一系列辩证法的观念和思想。“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政治宽厚清明,民众便淳朴忠诚;政治苛酷昏暗,民众就狡黠、抱怨。)治大国,若烹小鲜。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无为,民心自然归化。我好静,民心自然匡正。我无事,我民自然富有。我无欲,我民自然纯朴。)朴实无华的道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很有德行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实际上是有“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与世无争的人生哲学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我有三宝,我一直都在持守着它。一个是慈爱,一个是节俭,一个是不出人头地。)(二)庄子庄子生平庄子主要思想1.认为“道”是宇宙本体,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2.庄子哲学显著特点是相对主义,提出“齐万物”、“齐是非”、“齐物我”。庄子妻死庄子将死3.主张极富特色的人生哲学,追求人生的超脱与逍遥。庄子庄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姓庄,名周,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东北)人,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妻死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庄子·至乐》庄子将死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jī]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庄子·秋水》宁做自由之龟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追求人生超脱和逍遥的路径去知识,灭心智,自忘形骸。无欲求,无冲动,精神自足。二、魏晋玄学(一)玄学在魏晋时期产生并发展为统治思潮,有深刻的社会与思想根源。1.魏晋玄学是东汉末年社会混乱以及儒学衰落的产物。2.魏晋玄学是汉代道家思想黄老之学演变发展的产物。3.魏晋玄学是汉末魏初的清谈直接演变的产物,所以玄学被称为谈玄(清谈老庄)或“玄谈”。(二)魏晋玄学的基本特点1.以“三玄”为主要研究对象老子庄子周易2.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思维形式思辨的概念分析与推论3.以解决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哲学目的名教出于自然王弼(226年-249年)名教即自然郭象(约252-312年)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嵇康嵇康(224-263),籍贯安徽,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曾娶曹操曾孙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诬陷,而被司马昭处死。第三节儒道互补——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一、儒道互补文化格局形成的原因1、儒家思想虽在社会中占有统治地位,但是它的存在和发展,一直面临着来自内部的理论困惑和外部的现实尴尬,同时也为儒道进行对话提供了基础。2、儒家和道家是两种很不相同的文化传统,这些差异使得它们在很多方面恰好是互相互补的,从而形成了相反相成、互相补充的机制。二、儒道两家的文化互补(一)肯定和否定在哲学思维方式上,儒家是运用正面和肯定的思维方式,不懈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目标的实现。道家用否定的方式看到了儒家思想的局限性,为人们思考社会和人生问题提供了另一条路径。(二)人本与自然儒家学说中谈到人,总是把人放在万物的中心。道家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则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自然上。(三)圣贤与隐士儒家的人生态度在总体上是充满了积极入世努力进取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人格就是成为圣贤。道家的人生态度带有突出的避世退隐超然世俗的精神,他们追求的理想人格就是逍遥洒脱的人生。(四)群体和个体在人生的价值取向上,儒家以人是个体又是群体中一员为前提条件,提出人的价值评价标准存在于他人,表现出强烈的群体意识。道家则与之相反,表现为对个体生命的存在和自由予以了更多的关注。(五)刚毅和柔弱在人生行为方式上,儒家一直提倡刚毅有为、自强不息。道家则主张用柔弱无为的方式,最终达到以柔克刚的目的。三、儒道互补与古代知识分子的心态古代的知识分子们不单是熟读儒家圣贤之书以作为晋身的阶梯,许多人也都十分欣赏道家思想。老庄的智慧为他们提供了适应社会的另一类有效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应付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使他们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心态的平和和心理的平衡,增强了他们对仕途之坎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实际应付能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林语堂“在儒家控制下的生活必定是无法忍受的,道教使中国人处于游戏状态,儒教使中国人处于工作状态,这就是为什么每个中国人在成功时是儒家,而失败时则变成道家的原因,道家的自然主义正是用来慰藉中国人受伤的心灵的止痛药膏。”——林语堂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