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第三讲 国际体系及其变革趋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讲国际体系及其变革趋势第一节国际体系及其结构第二节国际体系的稳定性第三节国际体系的变革及当代趋势第一节国际体系及其结构1、国际体系概念在一定历史时期,彼此互动的国际关系行为体(特别是主权国家)按照某种形式有规则的互动而联结起来的整体或集合。从概念内涵上来看,国际体系具有体系之整体性和单元通过互动相联结之联系性的特点。2、国际体系的性质:无政府状态所谓国际体系的性质,是指国际体系作为政治体系之一种与其他政治体系相比所具有的特别属性,或者是指国际体系作为人类社会活动领域之一个类别——政治活动领域类别与其他类别如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人类活动框架相比所具有的特别属性。著名的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霍布斯在他的名著《利维坦》里曾勾画了一种当不存在最高权威时人类社会必然出现的“自然状态”,即一种“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敌对状态”:在这种猜忌和战争的状态中,人人好比囚犯:他们只能通过敲打隔绝彼此的狱墙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相互沟通。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而任何他人都可能威胁自己,“对与错、正义与非正义是无法辨认的,因为不存在共同承认的权力,不存在任何法律”。在“自然状态”下,“……人惟一可以依据的安全,是他自身的力量,他的创造力能够提供他所需要的一切。”在这种状况下,自我保护和生存成为人的首要目标,不存在任何比自我保护和生存更高的道德律。这是因为,普遍的猜忌和自我中心使得所有人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可能突如其来的厄运。在人类最终找到一种彻底的办法——必须放弃一部分自由,建立一个巨大的利维坦——依靠政府来解决国内的自然状态困境的时候,霍布斯发现,国际政治领域的自然状态依然存在着而无法解决。他描述道:“在所有时代,拥有主权权威的国王和个人,在其独立性的驱使下,陷人了彼此无休止的猜忌之中,就像古罗马的角斗士一般。他们的武器对准对方,他们的目光无时无刻不在彼此相对。也就是说,在他们王国的边界上,布满了堡垒、要塞和大炮;他们派密探侦察对方,这正是战争态势。”沃尔兹:处于无政府状态体系中的国家行为体是自私、理性的,这种自私、理性导致了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权力争夺。对于这种潜在的战争和暴力状态,沃尔兹在其名著《国际政治理论》中有着明确清晰地阐述:“作为国际体系的一员,每个国家经常是在暴力的阴影下处理本国的事务的。由于一些国家可以选择在任何时候使用武力,所有的国家都必须小心戒备——或是听凭在军事上更为强大的邻国的摆布。国家间的自然状态就是战争状态。这并不意味着战争会经常爆发,而是说由于各国可以自行决定是否使用武力,因而战争随时可能会爆发。……国家之间,正如在人与人之间一样,无政府状态,或者说没有政府的状态,是与暴力的发生联系在一起的。”思考无政府状态的根源:——客观现实?(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人性的罪恶?(古典现实主义)国家实践?人类认识的误区?——永久和平或彼此友好?(康德)——主观倾向和偏好?(温特)3、国际体系的结构简单地说,国际体系的结构就是体系单元的排列组合模式,单元的能力分配(权力分配)状况决定了单元在体系内的不同排列组合模式,也即决定了体系的结构类型。一般说来,决定体系结构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单元的组织和排列方式、单元的数量以及单元之间的相对地位(即权力分配)[1]:其一,国际体系之单元的组织和排列方式——无政府规则,即单元之间为非等级制权威排列方式。这由此决定了单元的自助特性和权力分配在单元排列中的重要意义。[1][美]肯尼思·沃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134页。其二,单元之间的相对地位即单元之间的权力分配状况,它决定了体系单元在体系结构中的权威等级,也决定了某一体系单元在体系的权威性分配中究竟是处于权威的号令者还是接受者地位。其三,参与和分享体系权威的单元数量。通常来说,单元数量主要指参与和分享国际体系决策权的实力大国的数量。正是不同的体系权威参与者和分享者的单元数量,决定了体系的不同结构类型,如单极、两极和多极结构。4、国际体系的结构模式(1)单极体系。指体系中只存在一个主导性的权力中心或“极”,单极体系存在两种可能情况:单极霸权或世界政府(帝国)。规则1:控制从属单位以维持中央霸权;规则2:削弱或打击可能的挑战者。(2)两极体系。指由两个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或竞争性的国家集团构成的体系。此模式中只有两个国家或国家联盟占据绝大多数权力,且相互处于敌对状态。如古希腊时期的斯巴达和雅典,古罗马时期的罗马和迦太基,20世纪冷战时期的美国和苏联。规则1:两极势均力敌并相互视对方为挑战者和主要威胁者;规则2:双方都试图削弱对方或阻止其他单元加入对方集团;规则3:各自都力图吸收其他单元加入自己阵营。(3)三极体系。也被称之为“三角关系”体系。如果两极体系之外存在着重要的不结盟的行为体,其行为必然影响到占主导地位的两极,或者是其力量与两极相当,此情势下就会出现三极体系模式。严格意义上的三极体系在历史上没有出现过,但是如果从“三角关系”的角度观察国际体系,此种体系模式并不乏见。规则1:任何一方都对另外两方的行为高度敏感,并视为最主要威胁;规则2:任何一方都努力阻止另外两方的结盟和亲近;规则3:任何一方都力图保持与另外两方的关系要好于另外两方之间的关系。(4)多极体系。当体系中出现4个或4个以上的主要大国时,就会出现多级体系。指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具有主导性优势的行为体的体系。在多极体系中,大国之间的权力大致平衡,没有任何大国或集团能够占主导优势,因此更容易形成均势。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体系,近代欧洲的维也纳体系可以说是此种模式的典型。规则1:反对任何可能成为霸权的行为体或者联盟;规则2:增加实力,或者至少保存自己的实力(为此必要的话甚至不惜发动战争);规则3:即使通过战争,也不要消灭或过分地削弱另一个行为体,以免危及体系的稳定。思考:1、如何思考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加入苏联阵营之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结构?并尝试思考中国和苏联各自的联盟内策略。2、从东亚“地理单极”的角度思考中国与周边的关系模式,并尝试分析中国的周边策略和周边国家的对华策略。3、如何思考今日东亚国际体系格局变化?4、如何用结构理论思考中美关系的基本形态?(单极、两极)5、尝试思考可能的三极或三角结构形态。(中美俄全球大三角?中美日?中美印?)第二节国际体系的稳定性国际体系稳定性的学说体现于各主要理论流派的理论主张中,有的从国际体系的权力结构的角度,有的从相互依赖和制度的角度,有的从体系文化的角度,纷纷给与了不同的回答。1、国际体系结构视角的分析从国际体系结构的角度分析国际体系的稳定性,主要有四种不同的理论主张:霸权稳定论(金德尔伯格、吉尔平)。两极稳定论(沃尔兹)。多极稳定论(卡尔·多伊奇、戴维·辛格)。两极多极稳定论(理查德·罗斯克兰斯)。霸权稳定论:霸权稳定论者认为,单极霸权体系的世界最为稳定。在单极霸权体系中,只有一个主导性国家占据支配性地位。霸权国能够依靠超强的军事、经济等实力支配国际事务。霸权国能够通过提供国际公共物品发挥某种国内政府所具有的维持秩序的功能,控制和减少各种不稳定的因素。[1]在历史上,英国霸权通过制定海上航行和自由贸易规则来缔造19世纪“英国治下的和平”,美国霸权通过组织和创建联合国、IMF和关贸总协定等国际制度缔造了20世纪“美国治下的和平”,这些都是霸权稳定论的经验论据。[1]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两极稳定论:只有两个体系主导国的两极世界最为稳定。与多极世界相比,两极世界中大国很少,建立在同盟基础上的敌对国家集团之间的军事和政治关系更为确定,因而爆发战争的可能性降低。其次是只有两个超级大国博弈,核威慑体系更容易维持。三是体系中只有两个超级大国,误解和冒险的几率更少。冷战时期虽然存在北约和华约两大敌对的同盟,每个同盟都拥有包括核武器在内的军事力量,但是冷战期间的欧洲并未发生战争。肯尼思·沃尔兹也认为,由于超级大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悬殊,而且两个超级大国都拥有巨大的核武器库,出于自保的本能,他们不断寻求在各种实力要素上维持均势,其中包括军事和技术力量,因此,“拥有最强大实力的国家很少被迫使用武力。”所以两极国际体系要比多极国际体系更稳定。多极稳定论(卡尔·多伊奇、戴维·辛格):多极形成的均势和相互制衡最为稳定。美国学者卡尔·多伊奇、戴维·辛格是多极稳定论的代表。在多极均势下,多个国家围绕多个问题(冲突和合作)进行互动,其结果是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和相互交织的忠诚。每个国家在决定是否与别国开战时都必须考虑到这些利益关系和忠诚的问题。因此,冲突和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国家间的联合会使联盟成员缺乏与其他国家进行互动的自由。结成同盟的国家越少,在国际体系中互动的国家就越多。国家间的互动既可能是竞争性的,也可能是合作性的。越是限制互动关系,国际体系就越不稳定。“对于任何一个社会体系来说,影响其稳定性的最大威胁是缺乏选择性”。对于任何一种两国间双边关系而言,如果它们同时还可以和许多其他国家进行互动,就会形成相互交织的忠诚,从而减少它们之间的敌意。两极多极稳定论(理查德·罗斯克兰斯):两极多极体系结合了两极体系和多极体系的积极因素,同时排除了消极因素,因而使得国际体系更为稳定。首先,在两极多极体系中,两个强国将扮演其他国家之间冲突的规则制定者的角色,而其他国家则将作为两个强国之间冲突的调停者和缓冲国。在此情况下,冲突都不会被根除,但却可得到控制。其次,两极强国,特别是两个超级大国,会相互遏制以避免对方取得优势,同时也会为了共同利益而采取行动,尽可能减少来自全球多极地区的冲突和挑战。再次,至于多极强国,虽然它们因看问题的视角和国家利益的多样性而相互敌对,但它们在反对两极强国的野心这一点上有共识。因此,两极多极体系中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要比两极体系和多极体系低。上述两极多极体系的稳定优势在单一的两极或多级体系下都很少存在。在两极体系中,两个超级大国都密切而紧张地关注所有重大国际事件的结果,这从根本上讲是一场零和游戏。比起多极体系来,两极体系中的两个集团领导的扩张意图要强烈的多,它们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也要大得多。多极体系中的冲突烈度虽然要低于两极体系,但是冲突发生的次数要多于两极体系,因为多极体系中的利益冲突更多;同时,多极体系降低了实力均衡变化的重要性,却增加了这些变化后果的不确定性。因此,两极多极体系的结合,才能更有利于实现体系的稳定。思考:什么样的国际体系结构有利于世界和平?——西方历史的经验:17-20世纪——中国历史的经验:西周-近代2、相互依赖和制度的视角的分析从相互依赖和制度的角度分析国际体系的稳定性,主要有:一是贸易和平论。(理查德·罗斯克兰斯)二是制度和平论。(罗伯特·基欧汉)三是民主和平论(康德、米歇尔·多伊尔等)贸易和平论(理查德·罗斯克兰斯):贸易和平论者认为,国际经济和贸易的繁荣会使得国际体系更加稳定。首先,军事技术的发展使得战争的成本和冒险性加大,历史上作为国家获益手段和途径的扩张战争现在已变得无利可图。其次,在全球经济相互依赖的时代,自由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分工形成的国际经济为许多国家提供了巨大的互惠机会,“当国家能够通过和平的经济发展和贸易更为有效地获得权力和财富时,诉诸武力以谋取它们就毫无意义了。”再次,更进一步来看,战争会给国际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参与国际经济谋取利益带来负面影响,战争是一种“商业自杀”的手段。[1]因此,国家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越高,国家就越不愿发动战争,世界市场的扩大和全球化的深化将能够给国际体系带来和平与稳定。[1]RichardN.Rosecrance,TheRiseoftheTradingStates:CommerceandConquestintheModernWorld(N.Y.:BasicBookes,1986).制度和平论(罗伯特·基欧汉):制度和平论者认为,秩序本身就

1 / 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