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文化史上,虽然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要道德或不讲道德,但也确实没有一个民族象中国这样把道德在文化价值体系中抬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一、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二、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三、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毛泽东:“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要继承中华民族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建立与新时代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一、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一般说来,主要是指从先秦到辛亥革命时期,以儒墨道法各家伦理道德传统为内容的伦理思想和道德实践活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之所在。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我们的现代化既包括物质方面的现代化,更必须保持和发扬强大的精神力量,包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道德传统。•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其根本目的在于:•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使社会主义道德有更丰富的内容,有更能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有更加具有民族特色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能更好地协调社会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使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真正成为我们社会在思想上的主旋律,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经过批判扬弃和创造发展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智慧,对于人类社会的价值提升仍具有普遍意义和时代意义。•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孟子•滕文公上》)•帕斯卡(1623-1662):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近代概率论的奠基者。《思想集》是他晚年的散文著作。《思想集》:人是一根思想的苇草。在传统社会中,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北大校园内的苏格拉底像(唐)吴道子《孔子像》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是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情感信念来处理的关系。在传统社会中,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式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宗法社会:实行宗法制度的社会。亦以泛称封建社会。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产生于商代后期。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亲亲”原则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一个基本原则。《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孝经》:“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告子语类》:“亲亲、仁民、爱物,三者是为仁之事,亲亲是第一件事。”孔子赞赏周制的“世卿世禄”的“亲亲”原则。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君子首先亲近自己的亲族,而后才施仁爱于众民。的思想,既继承了之前的宗法思想,也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三者之中,官级、年龄辈份是外在的既定的,惟有德性方能主观能动地实现自己。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突显人格尊严,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者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莫如德。”在中国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中,尊卑、长幼、德性成为确定人的地位、建立秩序的三个要求:爵、齿、德。•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思想。《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三不朽。”《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由此形成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文化人格。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第六》体现出颜回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二、传统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建构起了十分成熟的道德价值体系,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乃至宇宙伦理的道德规范体系,从内在的情感信念,到外在的行为方式,都提出了比较完备的德目。传统美德就是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的基本内核或合理内核。道德规范是道德体系的核心,也是维系社会伦理秩序和评价个人行为道德价值的准绳。中国传统道德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规模宏大、经世致用、体系比较严整的道德规范群,不仅突出地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的特色,而且蕴藏着使道德理想要求由虚变实的道德建设经验。“规范”是较晚的用语。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规”可作权、正解;“范”可作模、常解。规范也称规模、规矩、准绳。近似的用语还有道法、规度、德礼、纪律等。概括地说,道德规范就是调解伦理关系和个人道德行为的规度和范式。这种规度和范式表现为若干特殊的品德和行为方式规定,即所谓礼仪。相对于规范的总体而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范也称为“德目”。《尚书》:九德孔子:三达德及一系列德目<传统道德规范>孟子:五伦十教董仲舒:三纲五常管仲:四维七体孙中山:四维八德中山装以孙文的名字命名。蒋中正、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穿中山装。西方人称为“毛装”;日本人称“人民服”。1980年代以前中国民众的主要服装样式。形制: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前身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四个口袋: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袖口的三个纽扣:三民主义(民主、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治国的理念。《尚书•皋陶谟》把人的美德概括为九项:宽而栗宽宏而又坚栗柔而立柔顺而又卓立愿而恭谨厚而又严恭乱而敬多才而又敬慎扰而毅驯服而又刚毅直而温正直而又温和简而廉简易而又方正刚而塞刚正而又笃实强而义坚强而又合宜孔子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知、仁、勇为三达德,在此基础上,提出:礼、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直、俭、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目。•《中庸》说:“仁、知、勇”三者,是人生三达德,“达德”:最重要的“德”。《孟子》说,“德”从人心“四端”发育而来。“仁”从恻隐之心而来,“知”从是非之心而来。至于“勇”,孟子里面没有说,《中庸》说“知耻近乎勇”,“耻”可以理解为“羞恶之心”。从三者的关系上来看,从两个层面上来看,从人生价值观看,“仁”统领着“知”和“勇”,所“知”,所“勇”不能离开“仁”的范畴,否则就走上了“邪路”。•从修为方法上来看,“知”应该是所有“德”的前提。没有“知”,焉能识“仁”,所“勇”又为何事?知,相当于“认识论”中的“理论认识”。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知”的目的是实践“仁”,在实践“仁”的过程中,产生对“仁”更直接的体认,从而反诸己心,内化成德。所以“勇”,相当于“认识论”中的“实验认识”。•“知”指导着“勇”,使其围绕“仁”,所谓“克己复礼,为仁”,就是这个道理。从另一角度讲,“择不处仁,焉得知”,必先“知仁”,而后以不能“处仁”为“羞耻”,故能“勇”于行,奋于学。由此可见,“知”是圣贤修行的起点。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或母德,将它扩展为“五伦十教”,即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法家代表人物管仲则提出所谓“四维七体”。“四维”为:礼、义、廉、耻。“七体”为:孝俤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啬省用,敦蠓纯固,和协辑睦。这些德目,后人把它们综合为“六德、六行、四维、八德”“六行”为:知、仁、圣、义、中、和“六行”为:孝、友、睦、婣、任、恤“四维”为:礼、义、廉、耻“八德”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婣,同姻:婿之父为姻。又,婿之党为姻兄弟。——《尔雅》从女,从因,因亦声。—《说文》结亲的男家,指夫或夫之父。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董仲舒以后,“三纲”“五常”成为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三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为:仁、义、礼、智、信•《三字经》认为: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三纲”,就是君臣之间要仁义,父子之间要亲爱,夫妇之间要和顺。•《易经.序卦》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仁:仁爱之心,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义:正义之气,正当、正直和道义的气节。•礼:礼仪之规,礼仪、礼貌和礼节的规矩。•智:智谋之力,辨是非、明善恶和知人知己的能力。•信:诚信之品,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的品行。•传统美德是指在自觉的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中,那些①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实际奉行的,而且②是古今一以贯之的,③在现代仍发挥着积极影响的那些德目。基本道德规范、文明礼仪规范有关德目基本道德规范公忠:祛邪胜私循法而行尽己为人献身国家正义:义即中正义以治世君子尚义以义建利义益天下仁爱:仁为人道仁礼相合爱民抚众兴利除害尊己爱人成人以仁中和:中和为道君子尚中行不偏激团结和谐因事制宜孝慈:孝为公理以孝事亲以慈育儿孝助教化诚信:无信不立言行一致心诚是本信为政基诚生德业宽恕:恕为人则推己及人以直报怨平心容人谦敬:谦敬必诚尊人卑己自厚宽人敬以进德克骄防矜礼让:礼以定伦礼以正身恭敬谦让以和为贵自强:人应自强自胜自立穷则思变革旧图强持节:立操以仁守志持身重在大节穷达持节成仁取义知耻:耻为大节守仁行义慎言检行不义则辱君子有耻明智:智在知道利人利国自知知人智必审慎见微达变勇毅:勇必仁慈行义循礼明见善断无畏敢为知耻改过勇不妄为节制:遵从礼义守正不流行为有度取用有节自主自制廉洁:见利思义守法循礼仕应守廉廉废国毁勤俭:勤俭立德敬业节用不奢不吝勤俭国富爱物:取物以时节用有度文明礼仪规范尊老敬贤:待老以敬敬老以礼养老以周礼贤以诚用贤以信待人接物:待人尚礼心敬体恭平等相待宽人严己成人之美礼尚往来仪态言谈:君子重仪仪态贵庄从容中节服饰合宜言必诚信非理勿言应对恰当交友择朋:信义为本择善避恶相互责善患难共济三、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为了对中国传统美德进行完整的、有机的认识,从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群体的关系三个方面。可以概括出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一、仁爱孝悌二、谦和好礼三、诚信知报四、精忠爱国五、克己奉公六、修己慎独七、见利思义八、勤俭廉正九、笃实宽厚十、勇毅力行一、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各种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标准。“仁”德的核心是爱人,即“仁者爱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