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四章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四章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一节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入、传播与学前教育思潮一、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入与传播(一)福禄贝尔教育思想早在清末年间引入日本幼稚园时就知道了福禄贝尔1912年《教育杂志》刊登了谢天恩撰写的《美国幼稚园略述》文中介绍了其遵循自然的原则,其认为,教育儿童的方法应由内及外,这是一切生物进化所不能违背的原则。教育儿童就要顺应儿童心理的自然发展,发挥儿童内在因素的作用。1914年《教育杂志》发表无我的《德国柏林斐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馆》一文。这是一篇参观报告,通过这个管,宣传了真正的福禄贝尔的学前教育思想1919年4月《新教育》发表了《福禄贝尔传》对福禄贝尔的生平和教育实践作了详细的介绍。同年,《新教育》刊登了《赫尔伯脱、福禄贝尔与朱子、王阳明教育学说之比较》,文中对幼稚园的恩物和作业作了解说。指出福禄贝尔的作业,在于使儿童由恩物得来的观念应用于纸工、木工、沙工、泥工等活动中,经过这样的训练,儿童的目力、手力、想象力得到发展。(二)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1913年开始传入中国。1913之后在《教育杂志》上发表了《蒙台梭利女史之新教育法》,文章全面介绍了蒙台梭利于1907年创办的“儿童之家”,并分析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心理学根据。同年,《教育杂志》发表悫生的文章《蒙台梭利新教育法之设施》,着重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特色,蒙台梭利学校的教具以及应用新教育法取得的成效等。1914年出版了但焘翻译日本今西嘉藏著的《蒙台梭利教育法》,较详细地论述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原理。1914年到1915年间,顾树森,王维伊合著《蒙台梭利教育之儿童》,顾树森著《蒙台梭利女史新教育法》。1914年,江苏省教育会设立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形成了介绍和传播蒙台梭利思想的热潮。1923年,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蒙养园,招新生两班,实验蒙台梭利教育法。(三)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民国初年蔡元培,陆费逵,黄炎培等都曾著文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并订入教育宗旨。五四时期,实用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杜威的教育学说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从做中学”等。其中“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即“儿童中心论”,是我国五四运动之后小学和幼稚园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其对中国儿童教育影响的核心。“儿童中心论”反对教育以成人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就传统,主张从儿童自发的兴趣和语言出发。这种理论运用到教学方法上就是设计教学法。二,学前教育思潮的勃兴(一)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鲁迅在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儿童教育模式的同时,阐发了他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的主张。为教育好儿童,第一要理解儿童,第二要指导儿童,第三要解放儿童,蔡元培在儿童教育上提出发展儿童个性,崇尚儿童自然成长的主张。教育应该以儿童的个性为出发点,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因此,他极力主张研究儿童心理科学,了解儿童发展规律。(二)儿童公育思潮康有为在写《大同书》时,设计了儿童公养,公育的理想王国。蔡元培试图从教育本身的特点论述儿童公育的必要性,恽代英从唯物史观上进一步阐述了儿童公育在教育上的价值。从不同角度说明儿童公育的重要意义。第一,从教育的特殊职能上看,儿童需要公育。第二,为实现教育普及于全人生,要实行儿童公育。第三,从家庭教育的弊端角度分析儿童公育的必要条件。儿童公育虽然难以实现,但却有重要意义。它包含了很多儿童教育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促进了人们思考和探索学前教育向更加科学化,大众化方向发展。2(三)平民学前教育和乡村学前教育平民教育思潮,是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一种教育思潮。参加平民教育活动的有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小资产阶级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要求教育应向广大民众普及,教育应为平民为主要对象。乡村教育思潮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形成的一种教育改革实验思潮。三十年代达到高潮。第二节、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与实施一,蒙养园制度的建立(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1,发布教育改革令南京临时政府于1912年1月9日成立了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2,颁布新的教育宗旨于1912年9月公布的新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个方针体现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精神,对学前教育的改进奠定了思想基础。3,制定学制系统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论》。后又颁布各种学校令,略有出入,后者将二者结合,成“壬子癸丑学制”分三段四级。(二)壬子癸丑学制与蒙养园制度的规定壬子癸丑学制将学前教育机构定名为蒙养园,它虽然没有摆脱附属的地位,但已不设于于育婴堂、敬节堂内,而纳入真正教育机构之中,正是学前教育地位有所提高的标志。辛亥革命后,许多保教内容和方法仍沿袭清末效法日本的模式,明确了蒙养园设在国民学校(即小学)内二,壬戌学制与幼稚园制度在学制体系上的确定(一)五四运动新文化推动下的教育改革在其推动下,教育上的改革主要有: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争取男女平等的教育权,学校采用国语和白话文,大学改制,推动“新学制”的版行。(二)壬戌学制与幼稚园制度的确定1922年9月,教育部召开学制会议,11月,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所谓“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该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没有规定教育方针,是根据“七项标准”制定的。其内容是: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②发扬平民教育精神③某个性之发展,④注意国民经济力,⑤注意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该体系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制”。此学制中规定,学前教育机构称为“幼稚园”,在小学校下设幼稚园。就学前教育来讲,幼稚园教育在学制中确立,提高了幼稚园教育的地位。三、蒙养园、幼稚园制度的实施与发展(一)三种幼稚园模式并存以举报者划分,可分为公立和私立二种,按办园模式划分为三种:日本式幼稚园,宗教式幼稚园,普通式幼稚园。1,日本式幼稚园中国近代的两个学制(癸卯学制和壬子癸丑学制),主要借鉴于日本。这种幼稚园很像小学校,也可叫小学式幼稚园。忽视了儿童自身的心理特征。蒙养院及蒙养园时期的教育主要仿效这种形式。2,宗教式幼稚园先于日本在华办的幼稚园,但兴起却在日本式之后。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新教育逐步由仿日转向欧美,特别是美国影响力占首位。其活动内容比较丰富,如上海崇德女子中学附属幼稚园。这是由1920年由美国传教士黎曼顾开办的。自成体系,其教育方针,管理,内容不受中国约束。直到1925年12月才改变成需符合中国教育部所颁发的课程标准要求。3,普通式幼稚园中国人自己办的,没有宗教色彩,采用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五四运动后多受欧美影响。如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幼儿园,杜威院内,这个园在注重儿童特点,探索幼稚园课程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上,很有特色。3(二)幼稚园发展概况民国初年,由于教育上的民主改革如新教育方针的颁定,女子教育的进一步开放等,必然要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但由于社会上一般人还缺乏对学前教育意义的认识,尤其是执政的北洋军阀政府,只有零散材料记载。民国时期,幼儿教育的地位不断提高。1930年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上,幼稚园已经取得与小学并立的地位。并且也有了幼稚园教育发展的统计。四、幼稚师范教育的发展民国之后蒙养园和幼稚园得到发展,幼教师资的培养也得到了逐步提高。(一)集美幼稚师范学校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创办于1927年,是集美九校之一,该校建校原因有三:一是完善集美学校,二是解决幼稚教师的缺乏,三是立足于中国,立足于闽南,研究中国的幼稚教育,尤其要研究闽南的幼稚教育。前两年预科注重基本训练,后两年本科,注重专业训练,特别着重幼稚教育与实际技能训练。(二),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与国立幼稚师范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幼稚师范学校。1940年10月,由陈鹤琴创立于江西泰和县文江村,附有小学,幼稚园,婴儿园。1943年2月改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并添设幼稚师范专科。还学校办学宗旨有三:一是培养幼稚园的师资与造就幼稚教育人才,二是开展幼稚教育的理论和教材方面的研究,三是开展陈鹤琴创立的活教育理论的实验。从课程内容上看,可分为精神训练,基本训练,专业训练三项,增加人生心理一科,是创新。教材和教学方法强调尽量与小学和幼稚园的实际相联系,教学方法强调遵照“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原则。在训导方面要培养学生不厌不倦的态度和敬业、乐群、专业、创造的精神,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学校有优良的校风,充满自由平等的氛围,实行“纯爱”的教育,培养一批批幼教战线的优秀人才。1945年幼师交给江西省接办,1948年幼师并入南昌女师,改为幼稚师范科。(三)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成立于1943年,由江西省立幼稚师范学校扩充而成。抗战胜利后,1945年迁至上海,校长陈鹤琴。该校注重幼教学术研究,建有附属小学,幼儿园,将课堂教学,实际工作,理论研究打成一片。研究范围包括幼儿,布儿,乳儿的各个阶段。1947年在有名的大场农村托儿所的创办中,幼专师生起了决定性作用。第三节。学前教育的实验与探索学前教育的改革试验,是从调查与反省当时学前教育弊端开始的。总括这些弊端主要有:第一,对引进的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思考。1928年张宗麟编著的《幼稚教育概论》中,指出福禄贝尔学说中的缺点,如对宗教的迷信,恩物中无乐器,恩物偏于细小等,第二,幼稚园害了“三种大病”,不适合中国国情。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照搬外国经验,一切设备教法抄袭西洋成法。陶行知在《创办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中,将之概括为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第三,幼稚园办成了“幼稚监狱”不适合儿童身心发展。一,北京香山慈幼院分级学前教育机构及师资培训的探索于1919年正式成立,它的前身是慈幼局,(一)建立了相互衔接的分级学前教育机构最低一级是婴儿教保园,专收从出生至四岁的儿童,属于托儿所性质。高一级的人蒙养园(后为幼稚园)收五六岁的孩子。教育方法吸取欧美的经验。(二)多种途径培养保教人员1,婴儿教保园中的师资培训2,幼稚师范学校。此院是北方影院最大的一所学前教育机构。二,南京鼓楼幼稚园的全面实验该园后成为东南大学教务科的幼儿教育实验园地。(一)幼稚园课程实验1、幼稚园的课程编制方法4实验始于1925年,总结出了用“中心制”的编制课程的办法。该方法似是设计教学法,但又较设计教学法灵活,范围也较宽。利用某个时期的节期为中心制定课程,其编制课程方法陈鹤琴和张宗麟等在南京鼓楼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晓庄幼稚园等实验得出的结论。2,科目的实验他们重点实验的科目主要有故事,图画,读法,数法等。(二)培养幼儿行为习惯(三)技能训练包括生活技能,游戏运动的技能,表达思想的技能等。(四)幼稚生生活历的安排(五)幼稚园设备的研究与制作三、乡村和工厂区幼儿教育机构的探索(一)创办中国第一个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①草定生活纲要,即分年、月、周、日为幼儿制定活动计划,又名“幼稚生生活历”,分节期、气候,动物,植物农事,儿童玩耍,风俗,儿童卫生等八项。②在农村的环境里,寻找可以利用的自然物作为办园的材料。③在教学和管理上,要适合农村的特点。④在幼儿师资训练上,进行了艺友制的实验。(二)创办劳工幼儿团1943年,在陶行知的领导下成立了上海劳工幼儿园。一律收女工的孩子。(三)大场农村托儿所这是农民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在陈鹤琴的帮助下,于1947年开办。其意义:一,表明农村幼稚教育及托儿事业的实验和推广。二是协助农村妇女改良家庭教育。三是减轻农民负担,曾加农业生产。四是普及农民教育,提高农村文化。教导原则:儿童本位,做中教学,利用环境,创造环境。(四)北平平民幼稚园四、实验活动中心张雪门曾指出这个时期的我国幼儿教育“逐步走上创造途径”,是根据本国社会的需要改造儿童的生活。其创造性集中反映在他们所有的活动核心就要探索出一条中国化,科学化发展学前教育之路,主要内容有三:①如何建立由中国本土特点的正规的,标准的,高水准的幼儿教育机构。②怎样培养高素质的幼稚教育师资,使他们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