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传播性疾病及其预防和控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输血传播性疾病及其预防和控制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张循善2教学内容输血传播性疾病的概述主要输血传播性疾病输血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3教学目的掌握输血传播性HIV感染/艾滋病掌握输血传播性病毒性肝炎掌握输血传播性梅毒熟悉输血传播性疟疾熟悉输血传播性HTLV-Ⅰ/Ⅱ感染了解其它新发现的输血传播病原微生物了解输血传播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原则4输血传播性疾病及其预防和控制第四节输血传播性HTLV-Ⅰ/Ⅱ感染第一节输血传播性疾病的概述第二节输血传播的HIV感染/艾滋病第三节输血传播性病毒性肝炎第五节输血传播性梅毒第六节输血传播性疟疾第七节输血传播性西尼罗河病毒感染第八节输血传播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5第一节输血传播性疾病概述一、定义输血传播性疾病(TransfusionTransmittedInfections)在一些国内著作和文章中曾有许多不同名称,例如输血相关传染病、输血传染病等。一直到2001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输血医学常用术语》WS/T203-2001中才得以确定。输血传播性疾病是指受血者通过输入含有病原微生物的血液(血液成分)或血液制品而引起的传染病。如果只是病原体存在于体内,而受血者无明显症状和体征,这种状态称为输血传播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受血者此时为无症状病原微生物携带者。如果出现明显的相关症状和体征,并有明显组织和脏器的病理学改变,就称为输血传播性疾病。广义上讲,输血传播性疾病,应包含输血传播性疾病和无症状感染。6二、输血传播性疾病种类与相关病原微生物7主要的输血传播性疾病与病原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名称英文或英文缩写引起的输血传播性疾病乙型肝炎病毒HBV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HCV丙型肝炎丁型肝炎病毒HDV丁型肝炎人类免疫缺陷1型/2型病毒HIV-1/2艾滋病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Ⅰ/Ⅱ成人T淋巴瘤/T细胞白血病ALT)(Ⅰ和Ⅱ型)热带痉挛性下肢瘫(TSP)HTLV相关脊髓病(HAM)西尼罗河病毒WestNileVirus脑炎脊髓炎巨细胞病毒CMV巨细胞病毒感染Epstein-Barr病毒EBV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感染人类微小病毒B19HPVB19再障贫血危象,传染性红斑,胎儿肝病疟原虫Malaria疟疾梅毒螺旋体Syphilis梅毒阮病毒PrionProtein变异克雅氏病(vCJC)8输血传播性疾病及其预防和控制第四节输血传播性HTLV-Ⅰ/Ⅱ感染第二节输血传播的HIV感染/艾滋病第三节输血传播性病毒性肝炎第五节输血传播性梅毒第六节输血传播性疟疾第七节输血传播性西尼罗河病毒感染第八节输血传播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第一节输血传播性疾病的概述9第二节输血传播的HIV感染/艾滋病一、HIV生物学特性二、HIV传播途径三、HIV感染机制四、HIV感染/ADIS流行情况五、HIV感染/AIDS临床表现六、HIV感染后血清学变化七、HIV感染/AIDS的实验室诊断八、HIV感染/AIDS的预防九、输血与HIV感染/AIDS的关系10一、HIV生物学特性带包膜的RNA反转录病毒,反转录病毒科慢性毒属。HIV-1(型):球形,单股正链RNA病毒。12个亚型:M(A,B,C,D,E.F,G,H,I,J)、O、NHIV-2(型):若干亚型热敏感(56℃30分,100℃20分灭活);高温蒸汽煮沸均可杀灭化学药品敏感(含氯石灰,戊二醛,甲醛,次氯酸钠,70%酒精)血浆可以用有机溶剂/清洁剂(S/D)灭活。对紫外线不敏感11HIV的发现ThisisapictureofHIVco-discovererDr.RobertGallo.OnApril23rd1984,theUnitedStatesHealthandHumanServicesSecretaryMargaretHecklerannouncedthatDr.RobertGallooftheNationalCancerInstitutehadisolatedtheviruswhichcausedAIDS,thatitwasnamedHTLV-III,andthattherewouldsoonbeacommerciallyavailabletestforthevirus.ThesamedaypatentapplicationswerefiledcoveringGallo'swork,butitwasclearlyapossibilitythatLAVFrenchvirusisolateandHTLV-IIIwerethesamevirus.12HIV13CD4抗原辅助受体CD4+细胞HIVgp120结合CD4/辅助受体HIV侵入T淋巴细胞示意图14二、HIV传播途径血液传播输血及输注血液制品;静脉吸毒;使用未经彻底消毒的医疗器械进行手术、拔牙、穿刺、纹身、针灸等。母婴传播性接触我国经血液传播占首位,主要是静脉吸毒途径,占61.6%,采血浆传播占9.4%,性传播占8.4%,血液及血液制品传播占1.6%,母婴垂直传播占0.3%,传播途径不详占18.7%。15三、HIV感染机制(一)HIV感染的必要条件HIV靶细胞CD4T细胞B细胞单核巨噬细胞骨髓细胞神经胶质胞HIV受体第一受体CD34第二受体CXCR4或CCR5CCR5基因在不同人种遗传突变率明显差异,欧洲和美洲白人2个拷贝突变型占1~1.2%;非洲、亚洲、美洲土著人很少出现。CCR5基因发生突变人群对HIV有天然的抵抗力。16(二)HIV感染的机制HIV外膜蛋白与T细胞上受体结合HIV-1外膜蛋白gp120与CD4T细胞膜上的CD抗原结合HIV通过融膜进入T细胞内HIVgp120与T细胞CD4受体结合后,HIVgp41的H1螺旋从中央拉出,使N末端的融膜肽到达宿主细胞表面并牢固地插入细胞膜中,然后HIV的核心部分进入细胞内。HIV复制病毒的核心进入细胞。在逆转录酶作用下,病毒RNA转录为DNA,当细胞分裂时,病毒DNA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中。病毒核酸可随细胞的分裂而传至子代细胞,可长期潜伏,病人可长期带病毒生存。HIV随免疫细胞DNA复制而复制。病毒的繁殖和复制使免疫细胞遭到破坏和毁灭,并释放出更多的病毒。新增殖病毒再感染更多的细胞。就这样,病毒一代代地复制、繁殖,免疫细胞不断死亡,使人体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被感染者死亡,死亡率极高。感染HIV的T细胞可以聚积在局部淋巴结,再进入血液循环,然后可以进入脑部和其它淋巴组织。17四、艾滋病/HIV感染流行情况全球流行情况2005年新增感染者410余万人,死亡280万人。2006年6月底感染者达6500余万,死亡2500余万,其中还生存的HIV感染者3950余万。我国截至2007年10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达到223501例,其中艾滋病病人62838例,死亡报告22205例。截至2007年底,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0万,全人群感染率为0.05%,其中艾滋病病人8.5万人。2007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5万,因艾滋病死亡2万人。在5万新发感染者中,异性性传播占44.7%,男男性传播占12.2%,注射吸毒传播占42%,母婴传播占1.1%。18WHO估计中国HIV感染状况19五、HIV感染/AIDS临床表现HIV感染/AIDS诊断急性HIV感染无症状HIV感染AIDS——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HIV/AIDS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6000-199520(一)急性HIV感染潜伏期一般2-4周,最长可达10个月;临床表现发热,淋巴结肿大,头痛,咽炎,皮疹,鹅口疮,慢性腹泻,疲乏等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可持续3周左右。实验室检查异型淋巴细胞CD4计数正常,CD4/CD81。HIV抗体最初阴性,感染3-4周呈阳性,少数患者可长达3-6个月才出现阳性。p24抗原感染2周后出现。核酸检测感染11天左右可以查出。诊断标准流行病史临床表现血清HIV抗体阳性血浆HIVRNA(+)或仅HIV抗体确证试验(+)21(二)无症状HIV感染一般可以持续8-10年。少数全身淋巴结肿大(除腹股沟外,有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HIV抗体(+)p24抗原(-)CD4/CD8正常诊断标准流行病史无临床表现HIV抗体确证试验(+)或血浆HIVRNA(+)22(三)AIDS临床表现原因不明的免疫功能低下;长期发热,持续全身淋巴结肿大(大于1cm);持续腹泻(多于4-5次/天),3个月体重下降大于10%;合并有口腔念珠菌感染、卡氏肺囊虫肺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弓型体病、隐球菌脑膜炎,进展迅速的活动性肺结核、皮肤粘膜的Kaposi肉瘤、淋巴瘤等;中青年患者出现痴呆症。实验室检查HIV抗体(+)p24抗原(+)CD4T细胞<350/ul,或部分<200/ul,CD4/CD8<1。外周血常规计数降低微球蛋白升高。确诊标准临床表现HIV抗体确证(+)或血浆HIVRNA(+)临床表现或CD4T细胞<200/ul23确诊病例HIV感染者须具备抗HIV抗体阳性,急性HIV感染系高危险人群在追踪过程中抗HIV阳转。AIDS病例具备有AIDS流行病学史ADIS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中任何一项和AIDS实验室确诊依据(三项)。24ADIS流行病学史同性恋或异性恋有多个性伴侣史,或配偶或性伴侣抗HIV抗体阳性。静脉吸毒史。用过进口Ⅷ因子等血液制品。与HIV/AIDS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有过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等性病史。出国史。抗HIV(+)者所生子女。输入未经抗HIV检测的血液。goback25AIDS实验室确证依据抗HIV抗体阳性经确诊试验证实者。CD4淋巴细胞总数小于200/mm3或200-500/mm3。可找到上述各种合并感染的病原学或肿瘤的病理依据。goback26HIV感染后血清学变化急性感染阶段感染后6天-6周,非特异性病毒感染症状。HIVRNA(+)11天﹍p24(+)2周﹍HIV抗体(+)22天无症状感染阶段症状消失,可以持续8-10年(大量输血,2-5年)HIVRNA(+);HIV抗体(+),抗体滴度上升;p24(-)艾滋病临床期(晚期)HIVRNA(+);HIV抗体(+);p24(+)27HIV感染后血清学变化28六、HIV的检测HIV抗原检测病毒分离P24抗原检测HIV抗体检测ELISARTWBNATnucleicacid–amplificationtesting29我国HIV初筛流程图样品初筛检测阳性反应重复检测—阴—阳选用初筛试剂阴性反应阴性报告原有试剂+另一种原理初筛试剂均阳性反应送确认均阴性反应阴性报告30我国HIV抗体确认试验流程图初筛检测阳性标本复核两种初筛试剂—阴—阳阳性反应阴性反应阴性报告免疫印迹法WB-1/-2混合试剂可疑反应HIV-1阳性反应阴性反应出现gp36HIV-1阳性报告阴性报告免疫印迹法WB-2阳性反应可疑反应阴性反应阳性报告阴性报告每3个月随访1次,共2次,仍属可疑,则作阴性报告31七、HIV感染/AIDS的预防预防血液传播(戒毒;避免医源性感染,避免交叉感染;对血源严格管理;加强血液检测质量控制。)预防性接触传播预防母婴传播32八、HIV职业暴露的处理原则局部处理预防用药根据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类型决定如何预防用药。33HIV职业暴露后,局部处理措施皮肤或粘膜曝露粘膜完整皮肤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生理盐水清洗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应当用消毒液,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包扎伤口34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级别一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者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二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

1 / 10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