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实验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第七章实验法第一节大众传播研究里实验法的应用第二节实验法的特点和类型第三节实验设计第四节实验法的实施3第一节大众传播研究里实验法的应用4二战后,传播科学创立,效果研究成为美国学者最重视的研究领域,在证明“媒体是改变受众态度和行为的原因”这个结论方面,实验法是最有力的工具之一。而且实验法的研究对象是个人,恰好吻合当时效果研究重视短期的、个人式的、直接的媒介影响这股潮流。①1929-1932年佩恩基金会资助的“电影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②40年代霍夫兰的说服研究③60年代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研究5微观效果研究是实验法在传播研究里最主要的应用领域。读者阅读中文报纸版面的视觉轨迹及其规律——一项基于眼动仪的实验研究喻国明6实验法是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揭示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第二节实验法的特点和类型7应用实验法时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1、建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假设;2、自变量和因变量能够与其他变量隔离开,以确保研究者观察到的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其他无关的关系;3、自变量能够被控制。实验法适合测量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不适合测量群体特征,也不适合研究涉及较长时间范围的问题。8(一)实验过程中的变量自变量(刺激变量、实验刺激):两分变量因变量(实验对象对刺激变量的反应)外来变量:随机分组一、实验的基本要素9前测:实验刺激前对因变量的测量后测:实验刺激后对因变量的测量前测和后测使用的测量工具通常是一致的。有时候,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实验研究可以只有后测没有前测。(二)前测和后测10参与实验过程的研究对象也被称为实验单位或实验主体,通常都是自愿参与研究的个人。实验组(experimentalgroup):接受实验刺激的组控制组(controlgroup):不给予实验刺激的组有些实验设计也可能只有一个实验组,没有控制组。(三)实验组和控制组11(一)实验法的优点1、可识别因果关系2、可控性强3、可复制性4、成本相对较低二、实验法的特点12(二)实验法的缺点1、霍桑效应2、实施控制复杂、困难3、受限的研究范围4、受限的研究假设个数5、不能推断总体6、面临更多的研究伦理指责二、实验法的特点13(一)实验室实验在人造的隔离环境中进行的实验。(二)田野实验(实地实验、现场实验)在实际环境中进行的实验。三、实验的类型14(一)对实验环境的控制(二)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控制(三)对实验主体的控制1、随机分组2、配对分组(四)对研究者的控制单盲法双盲法四、实验中的控制15实验设计(experimentaldesign)是实验过程里的一部分,专指研究者对变量、分组、前测、后测的规划。第三节实验设计16实验设计中的基本符号坎贝尔&斯坦利于1963年提出了一套符号系统,用于表示实验设计,其中:R代表对样本进行随机抽样或分组M代表对样本进行配对分组X代表对自变量的一种处理或者刺激O代表观察或者测量的过程:O通常会配有一个数字下标,表示观察或者测量的次数(O1=观察1,O2=观察2,O3………)17(一)单组后测设计XO2(二)单组前测—后测设计O1XO2(三)非对等群体后测设计(静止群体比较设计)XO2O2’一、前实验设计18(一)准对等群体前测—后测设计O1XO2O1’O2’(二)单组时间序列设计O1O2O3XO4O5O6(三)多组时间序列设计O1O2O3XO4O5O6O1’O2’O3’XO4’O5’O6’二、准实验设计19(一)对等群体前测—后测设计RO1XO2O1’O2’(二)对等群体后测设计RXO2O2’三、完全实验设计20(三)所罗门四组设计RO1XO2O1O2’XO2”O2’”三、完全实验设计21RY1Z1O2Y1Z2O2’Y2Z1O2’Y2Z2O2’四、更复杂的实验设计——因子设计22一、实验法的步骤(1)确定合适的研究问题(2)确定实验环境(3)进行实验设计(4)招募志愿者参与实验(5)进行试测(6)执行实验(7)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第四节实验法的实施23(一)测量工具不准确(二)外来变量不受控制(三)分组过程中的随机误差二、实验的误差24卡尔·霍夫兰CarlHovland1912-1961案例一:说服实验25卡普拉(F.Capra)导演马歇尔将军26《我们为何而战》系列片《战争前奏》《纳粹再度出击》《分化和占领》《英国之战》……27(1)实验分组将受试者分成:收看的影片的实验组不看影片的控制组28问卷题目分为两大类:一是时事测验二是意见调查一些背景资料伪装的题目(2)实验问卷的设计29(3)实验步骤首先,把受试者分成实验组与控制组,预备进行前测、后测实验。其次,实验组在收看影片前后不具名填写问卷。最后,前、后测时间相距一周。30研究结果首先,影片对于增加战争有关知识的效果很大;其次,影片在意见和对事物的诠释上产生效果,提高了新兵在盟国武力上的信心,但是这种效果并不如知识增加的效果显著;第三,影片对和影片无关的一般意见几乎没有任何影响;最后影片在提高整体士气方面未见功效。31影片对于在态度或动机上没有产生影响力的原因霍夫兰等认为:新兵在入伍前便已经从传播媒体获知与战争有关的资讯,故差异不明显。相对地,受试者原先对时事的详细认识不多,经过实验后自然便有显著差异。从军作战的动机本身相当复杂,因此,虽使用了说服性高的影片,也难以改变这种动机。研究者也考虑到有关前测与后测间距长短的问题也许有个睡眠效果。32案例二:波波玩偶实验班杜拉的实验是将儿童置于两组不同的成人模特当中,一组是具有攻击性的模特,另一组是非攻击性的模特。在观察了成人的行为之后,让他们进入一个没有模特的房间,观察他们是否会模仿先前所见到的模特的行为。33班杜拉的假设:1、观察到成人模特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即便没有成人模特在场,也会出现攻击性行为。2、观察到非攻击性行为模特的儿童攻击性行为要比观察攻击性行为的一组少得多,也要比对照组的少得多。3、儿童模仿同性行为比模仿异性行为要多得多。4、男孩的攻击性要比女孩强。34试验方法36位男孩和36位女孩,年龄3-6岁。被分为两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每组24人,其中一个实验组观察攻击性行为成人模特,另一个实验组观察非攻击性成人模特。最后这些孩子又被分为男孩和女孩两个组,在每一组中有一半是观察过同性成人模特的,另一半是观察过异性成人模特的。在试验之前班杜拉对孩子们的攻击性做了评估,每个组参与实验孩子的攻击性平均是大体相等的。35实验过程36结果这一实验证实了班杜拉预言中的三个:1、成人模特不在场的时候,观察暴力行为一组的孩子们的倾向是模仿他们所看到的行为。2、观察非暴力行为的一组的孩子们都展现出比对照组孩子的攻击级别低一点。其中观察异性模特的男孩的攻击行为似乎比对照组稍微强一点。3、无论被观察的模特是同性还是异性,孩子们的性别上的差异是很重要的。37按照班杜拉的意见,是成人的暴力行为引导了儿童的暴力行为,这一点是可以采纳的。他还说,实验结果证明,儿童更倾向于对未来的攻击性受到挫败而做出反应。在此后1965年所作的另一个实验中,班杜拉发现,当成人模特对他们的行为表示赞赏时,儿童就更喜欢模仿攻击行为;而当他们看到成人模特因他们的疯狂行为受到惩罚或谴责时,儿童的模仿就会少一些。38批评意见1、因为这个实验室在实验室进行的,有些评论说在这样的环境中所观察到的或许不能代表真实世界所发生的事。2、这一研究有可能在安与实验者的选择上出现偏差。参与者是在很小的范围内选择的学生,他们都有共同的民族和社会经济背景,这就使其与不在更大范围内,更多样性的人群中做出的结果有所不同。3、因为收集到的都是当时的资料,很难知道长期性的影响是怎样的。4、对洋娃娃的暴力行为同在现实世界中对另外同样的人做出暴力行为是有很大不同的。5、这一实验所显示的儿童捶打洋娃娃时起动机并不是展示暴力,相反有可能只是在抚慰洋娃娃。6、有些评论说做这种实验是不道德的。操纵儿童去做攻击性的事情,饰演者实际上只在教给儿童实施暴力。39案例三:情色化新闻对性意念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研究假设:1、持续接触情色化新闻不仅会对人们随后认知情色信息产生影响,而且会对人们认知他人产生影响;2、这种影响可具体表现为对性意念的激发或对性意念的淡化。实验过程:1、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402、实验组接受情色文字刺激41控制组接受非情色文字刺激423、后测:(1)目标人物图片2男+2女10项评价被试进行1~9分的评判被试对男性\女性评价的性意念启动程度43(2)目标事件图片1~9分评判①你认为该图片的色情程度如何?②如果你是国内某大型网站的编辑,你是否同意该图片在你的上公开发布?③你认为该图片对青少年将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最坏——最好)被试对色情图片性意念淡化的程度3、后测: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