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情别绪•离别词语第四课的羁旅乡思诗基本上属于一类。•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外出谋生(宦游),•赴考(或落第)•求官赴任或换防,•征戎(征战或服役),•贬谪(或避乱),归隐等。•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内容上大体分为:•送别、留别、赠别、酬别、话别、宴别、饯别、寄别等等(教材前言)•情感上大体分为:•难舍、乡思、劝勉、鼓励、期望、深情、安慰、祝愿、关怀等等(教材前言)•意象主要有:•长亭、南浦、灞陵、杨柳、杯酒、明月、残阳、江水、孤云、芳草、远帆、歧路等等(教材前言)•抒情方式•直接和间接的抒情方法。•表现技巧:•常用融情于景,烘托,以乐景衬哀情,想像(虚拟),比喻等等。清平乐——李煜千古词帝薄命君王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在位十五年,史称“李后主”。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日夕以泪洗面”的软禁生活。两年后,他41岁生日时(七夕之夜)作《虞美人》词,并令歌伎演唱,此曲触怒了宋太宗,不久,李煜饮所赐药酒被毒死。他精于书画,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后主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亡国后,写出了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始工”。后期词作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力。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清平乐李煜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注:此词一说系后主乾德四年(966)其弟从善入宋久不得归,因思念而作。1、找出直接抒情的词明确:愁(肠断)离恨2、本词主要选择了哪些意象来写愁?明确:落梅鸿雁归梦春草3、分析如何以梅写愁。4、分析下片末句的手法和作用。落梅:梅蕊缤纷,零乱如雪。1、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表达哀伤、离情;2、写梅零乱,实写主观心绪烦乱不堪;3、写梅越落越多,拂了还满,实写愁挥之不尽,拂了仍来。本诗如何以梅写愁?明确:比喻。以远接天涯、绵绵无尽、无处不生、潜滋暗长的春草来比喻离愁别恨,写出愁思的深广无尽,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虚实相生),生动可感。下片末句的手法和作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诗家习惯以春草赋离情。李煜则用以入词,用了“更行”、“更远”、“还生”三外简短的词句,将复叠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春草”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随着它的“更行更远”,向天涯之尽头,拓开了人的视野和时空的距离。人走得愈远,空间的距离拉得愈大,春草也就蔓延得更多,直至视野尽处那一片虚化了的,模糊了的空间。词人的满腔离愁别绪,也随之化入了漫漫大气,离情之深,无可言状了。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与《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愁名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白)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小结上片:即景生情,情景交融,感情流露真挚自然。下片:虚实相生,感情的抒发极为缱绻婉转。语言多用白描,淡淡勾勒,明净自然,有如天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