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合理论研究综述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企业竞合理论研究综述(上)2012年08月23日10:28来源:《财务与金融》2012年第2期作者:罗剑锋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104摘要:近年来,竞合理念逐渐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本文回顾了以竞争为导向和以合作为导向的战略管理理论,追溯了竞合思想的来源与内涵,然后从人性的利他性和竞合过程中的囚徒博弈两个方面评述了个体竞合的研究现状,从企业竞合的表现模式、参与主体、互动演化和绩效四个方面归纳评析了有关企业竞合理论的研究现状,文章最后指出了已有研究的缺陷和未来的研究方向。关键字:竞合理论,战略管理,个体竞合,企业竞合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演化过程中,其先后经历了以竞争为导向和以合作为导向的演化变迁。然而,近年来博弈论、生物演化理论、社会网络研究、社会心理学等理论对这种传统的企业战略理论二分法提出了质疑和挑战。这些理论和研究是从系统论的角度,置企业的经营行为于网络化的框架之中,认为竞争和合作对企业而言是复杂而互动的,两者互相影响而并非完全矛盾,而目的都是为了使企业具备核心竞争优势。基于此,Brandenburger和Nalebuff在1996年首次提出了“竞合”(Co-opetition)的概念,并逐渐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热点之一。一、竞合概念的起源及内涵1.战略管理理论的竞争导向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获得以及保持企业的经营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周文燕,2004)。早期的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是以企业间竞争为导向的,Chamberlin(1929)认为企业间只有开展充分的竞争,才能够保证企业获得高效率的竞争力。企业间竞争战略行为的研究也被西方学者分为了几个流派,这主要包括Porter的产业组织理论、Barney的资源基础观点、PrahaladandHamel的核心能力观点和Elsenhardt与Martin的动态能力观点。“竞争导向”的经营理念曾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统治了非常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样的观念下,企业认为要想从稀缺的资源中获取更大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必须与其他企业在资源、能力等方面展开竞争。QuintanaGarcia和BenavidesVelasco(2002)研究发现,竞争导向下的企业战略使企业收获了更高的经营效率,而且推动了产品、市场和组织等方面的创新,并由此产生了企业家租金。然而,企业联盟研究却对企业间竞争理论提出了强烈的批判和抨击。Lack,Boyd和Hanlon(1997)总结认为,竞争理论将企业间的关系是作为零和博弈;竞争会导致企业为了自身保护而建立壁垒;当企业面临外部性以及产权不能有效保护时,竞争性企业的寻求个体利益倾向容易导致企业产生非最优化。因此,虽然企业间竞争可以导致企业取得暂时性的经营租金,但并不能保证企业获得长久的经营优势。2.战略管理理论的合作导向企业战略管理的合作理念是Nielsen在1988年首先提出的,Nielsen把企业的合作战略看作为与竞争战略相似的、能提高企业竞争优势的科学合理战略。关于企业战略的合作理论集中于合作的动机、合作的模式、合作的机制以及合作的绩效等方面。Ring和VandeVan(1992)认为企业间合作的动机在于技术的快速变革、竞争性的环境和企业战略的需要;马浩(2004)认为企业间合作是为了在目标市场上汇聚资源以增强力量降低风险、对资源与能力进行互补、学习竞争对手的关键技能、为对抗第三方企业。叶永玲(2003)对虚拟经营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间合作的条件在于合作双方在合作之前非帕累托最优而合作之和能实现帕累托最优。李世清(2010)研究了互补型竞合关系中的合作结构选择偏好问题,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虽然企业间的合作行为为企业提供了更合理的行为选择,但不能忽略的是,企业战略的合作理念统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Kogut(1988)就认为,企业间合作易导致市场垄断行为发生,而且企业间合作比企业间竞争的失败率更高,此外,合作主体之间由于机会主义的存在而易出现合作协议被破坏的情形。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之间展开合作的成本则就远远高于企业未来的收益,此时,合作行为就难以提高企业的经营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了。3.竞合概念的提出及内涵实际上,对企业而言,不论是采取竞争策略还是采取合作策略,都是不全面的,因为它们都只是对企业关系的一个方面进行了关注。然而,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行为通常是纷繁复杂、同时发生的,企业的收益也是一部分来自于企业竞争一部分来源于企业合作。Hamel,Doz和Prahalad(1989)最早意识到企业之间在经营管理时可以同时开展竞争和合作。Brandenburger和Nalebuff(1996)则将企业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定义为“竞合”,并创造出了Co-opetition一词,它的含义是:当不同企业在共同创建一个市场时,企业间运作表现为双方合作;当不同企业就市场进行分配时,企业间运作表现为竞争。Velasco(2002)认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同时关注、融合并灵活运用竞争行为和合作行为。蔡宁,吴结兵(2002)研究了产业集群内企业的行为特征,结果发现集群内的企业面临着竞争与合作的悖论:业务内容相似的企业不得不竞争;经营优势的获得却又离不开企业之间的合作。任新建(2006)总结认为企业的持续经营优势来自于其合作竞争者(Co-opetitor)——包括供应商、顾客、互补品生产者和联盟伙伴等——之间形成的默会的、难以模仿的竞合关系。毛磊(2010)应用演化博弈理论研究了创意产业集群企业的创新竞合机制,是针对竞合机制而进行的研究。二、个体竞合行为研究企业的竞争与合作行为与个体的行为决策是相似的,因为企业经营的决策主体也是人。因此,对个体行为的研究是对企业行为研究的基础。事实上,企业战略研究领域的诸多研究成果,正是在个体竞合行为的研究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都是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所完成的,利他主义(Altruism)和自利主义(Selfishness)在人类社会推进过程中发挥了同等重要的作用。Fehr和Fischbancher(2003)持有的观点是,利他主义者与自利主义者之间的互动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直接促成了人类之间的竞争行为和合作行为。个体的利他主义行为虽然会降低自身的适应性,但却可以增强整个群体的利益。Simon(1993)认为人类的有限理性导致利他主义的产生,个体面临决策时,不得不依靠他人的指导和帮助来弥补信息不足的缺陷,而这种指导会增强个体的依赖性。在这个社会上每一个个体都具有依赖行为的时候,人类便表现出利他主义行为。虽然行为个体存在一定程度的利他主义,但是两个原本互不相识的个体在相遇之时怎样才能达成合作行为呢?当背叛行为的收益大于双方合作时,什么原因能促使个体抛弃高收益而选择合作呢?研究者从典型的囚徒博弈中寻找研究思路。在囚徒博弈中,两个体均有两种可选择的策略——合作或背叛。明显的,当囚徒博弈只进行一次时,在坚持以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作为博弈原则时,此时的博弈是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的(和炳全,梅明君,2004)。但是如果双方的博弈不止进行一次,也就是说双方进行重复囚徒博弈。为了检验在重复囚徒困境条件下各参与方的决策行为选择,Axelrod曾在1984年组织举办了一场程序大赛,他邀请了包括运筹学理论专家、生态学理论专业、计算机专家等众多人士为他所涉及的重复囚徒困境博弈提供计算机程序,最终,简单的“一报还一报(TitforTat)”策略在全部竞赛中都成为了胜利者。“一报还一报”策略开始选择合作,然后就选择与对方上一次相同的策略。具有善良性、报复性、宽容性和清晰性的特点。三、企业竞合行为研究1.企业竞合行为的表现模式研究者依据竞合强度的差异和企业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不同,将竞合行为区分为了多种表现模式。Hamel,Doz和Prahalad(1989)最早模糊的界定企业间竞合为“与直接竞争对手开展合作”。在这种竞合初级阶段思想的影响下,Burgers,Cromartie和Davis(1998)、Quintana-Garcia和Benavides.Velaseo(2002)等人都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在Hamel这种竞合思想的引导下,企业间竞合理论的研究转向于关于水平战略联盟(HorizontalAlliances)和规模型联盟(ScaleAlliances)的研究。在合作联盟状态下,企业不仅要关注如何通过彼此合作来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更要关注自身的核心机密和专属技能不外溢给合作伙伴(刘志杰,胡振华,2010)。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