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教学目的了解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重大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中国共产党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基础上领导的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这是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毛泽东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正式命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认为新民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是新的民主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然后再在这个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把中国进一步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两三年内,虽然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已经被推翻,但是大量的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未完成,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残余的矛盾。1952年以后,这种状况才发生变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才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因为:第一,经济上,是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结构,除国营经济外,还有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是主体经济成分。第二,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新中国建国之处的人民民主专政属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性质。第三,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知道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3.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特别是没收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等于消灭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国资产阶级的主体部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先进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保证。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归纳起来说就是国内国际条件已具备。4.新民主主义中的社会主义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资本主义因素:在经济领域中,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政治领域中,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国家政权;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存在资产阶级思想和其他非无产阶级思想。社会主义因素: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有国营经济与合作社经济为主导,政治上有工人阶级的领导;文化上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主义因素保证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民主革命胜利后,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初步的设想: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估计大约15年至20年时间。第二,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企业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毛泽东的提法是“全线进攻”,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方式是和平地和有代价地消灭资本主义。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工业化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4、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把建设与改造并举,要求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一方面强调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是实现中国工业化的唯一正确道路;另一方面表明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为了实现工业化,反对离开生产力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合作社赎买、全行业公私合营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1956年底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1、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改造的具体步骤第一阶段: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是组织互助组阶段。第二阶段:1953年到1955年上半年,大办农业生产合作初级社阶段。第三阶段:1955年夏到1956年底,合作化运动的高潮阶段,初级社纷纷发展为高级社。毛泽东主席“关于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传达到农村农民积极报名入社农民报名参加农业合作社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教训我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基本上是成功的,五亿多农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1)农业合作化的胜利,把汪洋大海般的小农个体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实现了土地工有,避免了两极分化。同时也解决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同小农经济的矛盾,在新的基础上巩固了工农联盟和社会主义制度。(2)农业集体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这就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3)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基本上保证了城乡人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也使农民生活有所改善,还为国家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也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改造的途径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用和平赎买的方式实现的。国家资本主义,是指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改造的原则(1)严格区分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对官僚资本无偿剥夺,对民族资本进行赎买。(2)采取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3)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把原来的剥削者逐步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初级形式高级形式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赎买≠购买国家所得税34.5%企业公积金30%职工福利费15%资方红利20.5%核定私股24亿元定息:年息5%付息10年1956.1-196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后到1953年底,主要是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第二阶段:从1954年到1955年夏,主要是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就是在原有的私营企业中加入国家的公股,企业的生产资料由资本家和国家共同所有,国家派遣干部负责对企业的领导管理。第三阶段:从1955年秋到1956年底,是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按地区、按行业将所有的私营企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组成一个企业单位。定股定息。至1956年底,私营工业的99%,私营商业的82%都参加了全行业公私合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1)它标志着我国基本上已经消灭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资产阶级,这就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2)这个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理论和政策是正确的。我们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提出但都没有做到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1、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丝毫没有放松经济建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建设了156个重点工程,从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坚实基础。2、经过合作化的道路,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经过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制定和执行了对于资产阶级的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在中国把这件事情办成功了。毛泽东到工厂视察存在的问题第一、要求过急、发展过快、工作过粗、改造形式过于简单划一。社会主义改造在1955年下半年明显地过急过快,不仅广大农村由初级合作社向高级合作社的转变动之以情,而且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时间也过于短促。第二、随着对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造的完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随之扩大到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第三、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1.新民主主义的各项建设和改革按照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的部署,人民解放军向残余的国民党军队展开最后的围歼,并进行大规模的剿匪作战。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办法,西藏获得和平解放。自此,全国除台湾等少数岛屿外,实现了统一。1.新民主主义的各项建设和改革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维护新生的人民政权和国家领土安全,中共中央、毛泽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从1950年下半年起,在新解放地区有领导地、有秩序地开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公布实行。从1950年12月开始,党还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一场大张旗鼓的镇压反革命的运动。这次运动打击的重点,是土匪(匪首、惯匪)、特务、恶霸、反动会道门头子和反动党团骨干分子。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开端,政治制度形成。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标志着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初步形成,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制定的宪法,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制制度的形成。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整个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三年经济恢复达到预定目标,使国家获得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条件。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时期总路线提出以后,党内迅速统一了认识,并在过渡全社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工作,获得全国各阶层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成为团结和动员全体人民共同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的新的纲领。党和政府以工业化为整个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为重点的工业建设,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党的领导下,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都取得显著成绩。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加强民主与法制问题提上了重要日程。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时坚持、发展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并相应地进行国家立法活动,使民主与法制建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在国际交往中,根据党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中国政府提出处理国家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显示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党十分注重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和加强党的团结,在党内揭露和批判了高岗、饶漱石进行的反党分裂的活动,全党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了团结,在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更有力地发挥了领导核心的作用。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标志着新型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在中国形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成为新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资产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被消灭,实现了解放生产力的变革,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二、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创造性地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开始了在社会主义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