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杨文博&童莹小组成员:席亚楠孟洋盛璐胡文燕宋叙章张圆张鹏飞康乾坤幻灯片制作:张鹏飞广告位招租……“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景仰和敬畏:那就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道德起源与本质道德的起源道德的本质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孟德斯鸠道德的起源中国道德从上古发展而来,尧、舜、禹、周公是道德的楷模。孔子《六经》,汉朝为《五经》,孔子学说,被称为儒家学说,儒家《五经》发展为《十三经》成为中国道德的主要思想来源。儒家学说是中国社会道德观的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想象,其产生有多方面的条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首先,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其次,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道德的起源思想史上关于道德起源的几种观点:神启论:认为道德起源于“天”的旨意或“上帝”的启示。如汉朝的董仲舒就把“三纲五常”称为上天的意志,认为违背纲常就是触犯天意。基督教中的摩西十诫,被说成是上帝对摩西的启示,通过摩西传达给教民。天赋论:认为美德是人类的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如孟子认为,人人都有“仁义之心”,只要适当引导就能发挥出来。康德认为道德源于人类固有的纯粹“理性”,理性发端于人的善良意志,道德就是善良意志发出的一种“绝对命令”。感觉欲望论:这种观点从人的心理过程和生理需要分析道德的起源。如洛克认为,事物之所以有善、恶之分,只是就其与苦、乐的关系而言。所谓善,就是能增加我们快乐或者减少我们痛苦的东西,所谓恶,就是能增加我们痛苦或减少我们快乐的东西。动物本能论:认为道德起源于动物的社会本能或动物的合群性。上述观点,尽管内容不同,性质有别,并且包含着某种历史和认识的价值,但都是离开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的历史发展去考察和研究道德现象,因而不可能科学地说明人类道德的起源和本质问题。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备流落在荒岛上的鲁滨逊除了对他自己和自然界之外,不会有什么真正的道德或不道德的行为,因为他是在社会之外的。只有在社会中,发生了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之后,只有当人将其合群的本能上升为交往关系时,道德才可能发生。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社会关系是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总和。在原始社会初期,人们相互间的交往关系是不稳定的,经过两性基础上的自然分工到三次社会性的大分工以后,人们之间形成了较为广泛和稳定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不,即社会关系。随着劳动的日益深化和社会关系的日渐发展,个人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也日渐突出,调整这类关系并且对个人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规范性要求,便成为客观的需要。否则便会威胁到整个氏族的生存和发展并进而影响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说,社会关系的形成为道德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张衡第一,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在阐述群婚向个体婚过渡时,曾经谈到过妇女耻辱心与保持贞操这种观念的出现。他说:“巴霍芬坚决地断定,从他所谓的‘杂婚制’或‘污泥生殖’向个体婚制的过渡,主要是由妇女所完成的,这是绝对正确的。古代遗传下来的两性关系,愈是随着经济生活条件的发展,从而随着古代共产制的解体和人口密度的增大,而失去朴素的原始的性质,就愈使妇女感到屈辱和难堪;妇女也就迫切地要求取得保持贞操,暂时地或长久地只同一个男子结婚的权利作为解救的办法。”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中,妇女对于贞操的意识逐渐产生了,而正是这种意识成为了道德观念产生的主观条件。随着人们头脑中意识的逐渐发展、扩散,如何做、做什么“有利”、做什么“有害”(实质上是最初的善恶观念),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的道德要求逐渐以观念、意识的形式被固定下来,并最终成为道德规范。氏族内部禁止通婚就是最初的道德规范。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马克思第二,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在生产实践中,劳动创造了道德主体,创造了人对道德的需要,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促进了人的观念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从而为道德的产生创造出了主客统一的社会条件。人类道德的历史生成:在人类历史中,道德的产生与原始社会时期的各种“禁忌”、和生产、生活习俗是紧密相连的,道德就是从这些东西中演化而来的。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李白第三,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统一的社会条件A、道德产生于生产性的性禁忌人类早期没有家庭这种形式,也不是一夫一妻制,而是与动物群体相近的“群婚”状态。但是由于人类的集体性生产劳动需要一定数量的人,并且要相互配合,要团结互助,要有秩序,否则便会无法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而自毁族群,所以,他们不像动物那样任凭性本能冲动,随时随地为了满足性活动而相互驱逐、残杀。由此约定了生产过程中不能进行性行为,产生了“生产性的性禁忌”。这种“性禁忌”使人克服了动物的“丛林原则”,实行某种社会原则。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神涵光第三,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统一的社会条件第三,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统一的社会条件B、道德起源于“火”的使用原始社会存在着人吃人现象。因为那时候生产力水平很低,食物匮乏,人们要解决吃饭问题不是很容易,在原始部落之间作战抓来俘虏,没有多余的食物来供养俘虏,而且常常自己还没有食物,所以就把俘虏当作食物吃掉。有时候遇上饥荒,还把本部落的老人甚至幼孩吃掉,因为当时的劳动都是重体力劳动,如狩猎、捕鱼等,老人、幼孩比较虚弱,干不了,没有用,就被吃掉。这是十分野蛮的,但确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后来,火的使用改变了这一切。火的使用使老人孩子可以从事看管火种,保存火中的工作,由原来的不能劳动变成为可以劳动,由也有原来的没有用变成为有用的人,部落就再没理由吃老人了。火的使用也使生产力实现了飞跃,人的劳动能力大大提高了,食物的匮乏的到了缓解,有了多余的食物以后,俘虏也可以养起来,叫他劳动,把他作为奴隶。这样就慢慢杜绝了人吃人的现象。从此人类的道德文明跃进了一大步。可见,正如马克思所言: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道德观念根植于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食、色、群居等需要。“火”的使用使人产生了团结互助、责任感、美的、坏的等观念、情感和相关道德语言。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周恩来C、道德起源于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道德的来源还与原始社会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风俗有关。达尔文乘“贝戈尔”号军舰环球履行,在火地岛的海岸边看到两个土著人从海中捡到一张羊毛毯,当时天气寒冷,这张毯子是很好的御寒之物。但是令人惊奇的是这两个土著人拿出刀子对毛毯进行切割,把它割成为大小相近的一小块一小块。达尔文感到不解,通过向导前去询问,他们回答说割成小块平均分给部族中的每一个人。可见绝对平均主义在原始社会物资匮乏的情况是一个的习俗。我国在解放初期,解放军一个排长带着战士们上大兴安岭,到一个少数民族集居地,看到一副场景:全体部族的人集中在一块大空地上,一个青年被绑在木桩上,木桩旁边烧着一大锅滚滚的开水,有一个人在磨刀霍霍,族长领着大家,大家都怒容满面地看着被绑在树桩上的青年。排长一看要杀人了就上前了解情况。原来这个青年打了一只鹿,却私藏起来,不拿出来分给大家,违犯了食物平均分配的族规,所以要杀他。可见平均主义的习俗不仅仅存在于美洲土著,也存在于中国的原始部族。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神涵光第三,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统一的社会条件人类最早并没有道德规范,而是有一些风俗后成习惯,以后发展成为族规民约,后来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多样化,才产生的初步的道德,以后不断逐步演变成为比较牢固的道德意识、道德心理和道德感情,特别是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道德便从风俗习惯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意识形态,统一的道德也分裂成为彼此相对立的阶级道德。因此,道德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即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和逐步形成的。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神涵光第三,生产实践是道德产生所需要的主客统一的社会条件总的来说,劳动是道德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等形式表现出来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特别是随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开始,道德慢慢从风俗习惯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式。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郭沫若老子又称老聃,原名李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道可道非常道朱熹父当慈,子当孝,君当仁,臣当敬,此义也,所以仁敬,则道也。王守仁道在人心人心即道屈原余将董道而不遇兮,绿林人武德司马光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类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拿破仑道德当身,不以物惑。——管仲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罗素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教养。道德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良好的道德,意味着拥有一颗高尚的心灵;良好的道德,意味着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就是一种约束。道德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约束或者说是克制。什么是道德的本质?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首先,社会关系的性质决定着道德关系的性质;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关系主要是阶级关系。道德对社会关系的反映的作用道德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对道德的把握,人们来感受社会关系的脉动,识社会发展的方向,确定自身生存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形成自己关于责任与义务的观念,确定自己的道德理想。自觉地惩恶扬善、明辨荣辱、选择高尚、弃绝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