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史学的起源和发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史学的初创时期——先秦史学第一节史学的起源一、远古传说与古史踪影中国史学的源头,可追溯到远古的传说时代。如原始社会:居住情况:《庄子·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以避之”,“暮栖木上”。饮食情况:《韩非子·五蠹》“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生产工具:《易·系辞》记伏羲氏“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神农氏“斲木为耜,揉木为耒”。婚姻状况:《商君书·开塞》“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吕氏春秋·恃君览》“无亲戚夫妻男女之别、上下长幼之道”。人类征服自然的情况:大禹治水,女娲补天(见《淮南子·览冥训》)、羿射九日(见《淮南子·本经训》)等。军事战争:黄帝战蚩尤、克炎帝。(见《山海经·大荒北经》)二、原始的历史意识(1)在对待自然和人类自身关系上,产生两种思想:一种是相信人力可以征服自然;一种是对自然的迷信。(2)衡量英雄人物的主要标准,看其能否献身公共利益。远古传说中的英雄人物不是凌驾于群众之上的君王,而是过着平民生活的劳动者:如神农氏“身亲耕,妻亲绩”,“尝百草之滋味、水泉甘苦”。(《淮南子·修务训》禹:“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完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尧:“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3)重视生产斗争知识。被颂扬的英雄人物的事迹,大多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治服洪水,抗御天旱,改造环境,创造农具、器物成为传说中的主要内容。大禹三、史学的起源史学的起源与文字的产生密切相关。中国文字的产生:关于文字的产生有如下几篇论文可供参考:郭沫若的《古代文字之辨论的发展》,《考古学报》,1932年第1期;于省吾的《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文物》,1933年第2期;汪宁生《从原始记事到文字发明》,《考古学报》,1981年1期1.黄帝时期《世本》说“仓颉造字”,仓颉是“黄帝之史”。还有的说仓颉是伏羲神农时的人。一般相信仓颉是黄帝时的史官。2.半坡时期50年代半坡遗址发现以后,其彩陶上有简单的刻划:X+↑5E,有人认为是符号,但郭沫若、于省吾都认为这是最原始的文字,至今仍争论不休。如果确是文字,则距今六千多年以前,已有了文字。人面鱼纹彩陶盆3.夏代于省吾从甲骨文中证明夏朝末期已使用文字,并推到夏初亦用文字,则文字产生于四千一百多年以前。夏朝已有文字根据有三:(一)《史记·殷本纪》与甲骨文对照,所记是相同的。所以,司马迁所记当有文字根据,他是根据殷朝的记载写的。由此可证夏已有文字。(二)殷甲骨文已不是原始文字,据学者推断,从产生文字到甲骨文的记事水平,至少需几百年,所以夏朝当有文字。(三)夏朝以前文字没有保留,所以司马迁自称五帝无据,所写《五帝本纪》很简略,而夏朝的本纪则很详细,说明夏朝已有文字记事。从开始出现文字到有文字的记事需要百年及至千年。夏有文字记事,所以有文字乃至文字记事的产生应比夏朝还早,故仓颉造字的说法,可能不是无稽之谈。4.商代现在确认为文字的是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但不是原始文字。其原因有四:(一)原始文字应是繁复的图画式的象形文字,但甲骨文中的象形字已是经过简化的了。而且除了象形字外,文字要求的六书全都有了,即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示、转注。具备了六书,说明经过了长期发展。(二)甲骨文已有三千以上的单字,且包括名词、代名词、动词、助动词、形容词。(三)句子结构的主要形式已与现在的语法一致,即主动宾结构。(四)在甲骨文中已有几十到百字以上的文章,这在初有文字时期是不可能的。殷朝已有了史官和史书。《尚书·多士》篇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把竹简编在一起成册(▲)。把册放于架上保存起来称典(▲)。这些书籍后来就称为史书了。在甲骨文中还有史官“乍册”“作”。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史”字”(▲)。《说文解字》释之曰:“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后来人研究此讲不通。清朝人认为“中”是由“册”字演变的,▲(册)—▲(中),所以中就是简册,进而释“史”为人用右手持简册。现在一般采取此解释。殷有史官便开始有史学,史官记事便出现了史学。第二节史官的设置和史学的产生一、史学出于史官1.商代商朝的史官,甲骨文作“作册”、“史”、“尹”、“太史”、“内史”,长官称为“尹”。原本与宗教官“卜”、“占”、“巫”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都充当神人之间的媒介,不仅负责上帝的旨意,而且可以代表上帝监督商王的行动。因此,史官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商代史官负有记录先公先王世系的责任。《史记·殷本纪》记载了自契以下诸王的世系,说明司马迁可能参考了商代史官记录下来的原始史料。商代史官还负责记录商王的行事、言论及国之大事。今《尚书》中保留有五篇商书:《汤誓》,记汤伐夏桀时的誓辞;《盘庚》记盘庚迁殷时对臣民的告诫;《高宗肜日》记祖巳对商王的谏语;《西伯戡黎》记祖伊对殷王的警告;《微子》记载了微子启与少师、父师的对话。2.西周西周时期,随着政治复杂,记事渐多,史官任务重了。在《周礼》中记载周朝有五种史官,即五史:大史掌记国家大事,制定和保管典章制度;小史掌管王室和诸候间的联系,同时记载王室和诸候间往来的事;内史在国王身边,记国王命令,并发布国王对诸候、卿大夫的任命;外史掌各地方的文书,把国王的命令,传达到各地方;御史,掌管法令,形成法律的命令。还有女史,是负责后宫记录的。除王室之外,各诸侯国都有史官,一般有“大史”,还有左史、南史等,诸侯国史官的详细职掌等均不可考。如鲁有太史,齐有太史、南史,楚有左史,秦、赵有御史。各国史官有史可考者如:晋有史赵、董狐,楚有左史倚相,赵有史墨等。凡是用文字记当时事的、记史事的、起草公文的、掌管文书的等等都称史官,所以当时的史官比后来的史官职掌范围要广泛,《周礼》曰:“史掌官书以赞治”。近代著名史学家柳诒征《国史要义·史原》曰:“由赞治而有官书,由官书而有国史。”春秋以前没有私人记载历史、编纂史书,史学出于史官。柳诒征二、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甲骨文和金文1.甲骨文(1)名称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甲骨刻辞、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2)发现清光绪年间,国子监王懿荣有一次看见一味中药叫龙骨,觉得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上面居然有一种看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找到了龙骨出土的地方——河南安阳小屯村,那里又出土了一大批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王懿荣被誉为“甲骨文之父”。甲骨文甲骨文百家姓甲骨文动物名称一览表(3)内容从1899年甲骨文首次发现到现在,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共计出土甲骨154600多片,其中大陆收藏97600多片,台湾省收藏有30200多片,香港藏有89片,总计我国共收藏127900多片,此外,日本、加拿大、英、美等国家共收藏了26700多片。到目前为止这些甲骨上刻有的单字约4500个,迄今已释读出的字约有2000个左右。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5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1000多字。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4)记载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农业、畜牧、田猎、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5)研究甲骨文是中国发现最早的文献纪录,如今甲骨学已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世界性学科,从事研究的中外学者有500多人,发表的专著、论文达3000多种。它对历史学、文字学、考古学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甲骨学通论(6)知名学者刘鹗--《铁云藏龟》〔1903〕〔首部收录专著〕孙诒让—《契文举例》〔首部研究专著〕罗振玉-《殷墟书契》、《殷墟书契菁华》,1913,甲骨四堂〔雪堂〕王国维-甲骨四堂〔观堂〕郭沫若-甲骨四堂〔鼎堂〕胡厚宣-甲骨学第五人董作宾-甲骨四堂〔彦堂〕唐兰、陈梦家、容庚2.金文(1)名称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2)时代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3)内容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大多是颂扬祖先及王侯们的功绩,同时也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如著名的毛公鼎有497个字,记事涉及面很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4)金文代表毛公鼎西周前期‧大盂鼎散氏盘(5)价值金文不同于甲骨文,一是金文记事已无贞卜的色彩而是单纯的人事的记录,以反映当时的王臣庆赏、贵族纠纷、财产关系为主。二是金文记载比较详细具体。铭文中数十字以上到百来字的屡见不鲜,数百字的也有。这样的叙事规模保证了反映连续性行动的可能。最长的毛公鼎铭文达497字。殷商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作为中国最早的历史记载在中国史学史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一,记事中多包含了时间、地点、人物、活动(或事件),初步具备了历史记载在记事方面的要求。第二,为后世研究当时的社会情况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第三,甲骨文中所记对祖先的祭祀和金文中“子子孙孙永宝用”的观念,反映出进入文明时代后人们自觉的历史记载意识萌芽。四、中国最早的历史典册——《书》和《诗》1.《尚书》〔1〕我国现存最早的史学著作〔2〕《尚书》最早只称《书》,意思是上古的史书,汉武帝“独尊儒术”后称“书经”。〔3〕作者:孔子传说孔子删《书》三千多篇为百篇,用来作为教材,教授学生。〔4〕《今文尚书》孔子删《书》百篇,经秦始皇、项羽烧书,已经不存了,西汉初期已不见。汉文帝时向民间搜集图书,秦朝的老博士伏胜,后称之为伏生(生是尊敬的意思),传写了二十八篇。伏胜当时九十多岁,有的说是口授的,有的说是藏在墙壁中拿出的。伏生所传《尚书》是用西汉当时文字写下的,所以称《今文尚书》,共28篇。伏生授经图〔5〕《古文尚书》“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汉书艺文志》)。所得《古文尚书》比伏胜所传《今文尚书》多出16篇,全用蝌蚪文(大篆)书写而称《古文尚书》。唐代失传。发现古文尚书第六武帝〔6〕梅颐献书东晋时梅颐献《古文尚书》,55篇,包括《今文尚书》28篇。该书被列为政府的官书,学界以梅氏所献《尚书》为准。南宋时朱熹等人怀疑梅氏所献古文部分为伪。清朝阎若璩用30年时间考证出梅氏所献《尚书》古文部分为伪,举其伪证128条,唯伏生28篇为真。但书虽伪,其中材料有真的。顾颉刚和刘起釪经详细研究,认为《今文尚书》完全真的(仅有个别字有变动)有13篇,基本真的(很多字句是战国以后改的)有12篇。最前面3篇《尧典》、《皋陶谟》、《禹贡》是战国时代人写的,所以《今文尚书》28篇,绝大部分是真的。朱熹阎若璩顾颉刚刘起釪〔7〕《尚书》的成就a.纪事本末体的萌芽《尚书》28篇,每篇有一个标题,题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这正是以记事为中心的纪事本末体的开始。比如《尧典》记尧舜的事迹;《禹贡》记大禹治水及任土作贡之事;《牧誓》记牧野之战有关事项等。“按本末之为体也,因事命篇……斯真《尚书》之遗也”(《文史通义·书教下》)。b.编年体的开端全书按虞、夏、商、周朝代顺序编排,每一朝代,又依帝王先后次序排列文献。很象以时间为线索的编年体,是我国编年体的开端。c.地志体的先例《禹贡》篇,讲大禹治水,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广记九州地理情况,实际上是我国最早的一片地理志。d.发展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酒诰》中的“人无于水监(鉴),当于民监(鉴)”,要康叔经常想到民心这面镜子。《召诰》反复讲到夏、商兴衰之史,说:“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

1 / 10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