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茶文化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部分学习任务1.通过本部分的学习,你应该能够:2.了解茶文化的核心内涵3.分析茶文化传播特点4.掌握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发展历程5.总结不同时期饮茶文化特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茶在中国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那么茶是怎么被古人所发现的呢?茶又是怎样从最初的药用到蔬食到今天的羹饮的呢?“琴棋书画诗酒茶”•善琴者通达从容,•善棋者筹谋睿智,•善书者至情至性,•善画者至善至美,•善诗者韵至心声,•善酒者情逢知己,•善茶者陶冶情操。单元一茶文化的传播•茶文化的内涵•茶在中国古代的传播与发展•茶的海外传播“茶”字的起源•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据《神农百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茶的古字)就是茶。•古时是多音字:一是苦菜。二是茅或者苇的白花,所谓“如火如荼”。三是即是我们所说的茶叶。“荼”作前两义项时,音“tu”;作茶叶讲时,读“cha”。这两种读音在汉代时已共存。•相传神农肚皮透明,吃下东西外面能看清楚。有一天尝到一种树叶,发现叶子在肚子里往复流动像在检查什么。一次神农中毒,他就采那种叶子来吃,结果得救。因而称为“查”,后人们叫成“茶”了。《神农本草》记载:“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茶的各种称呼及字形槚:jia茶树的古称、蔎:she茶的别称、茗:茶的嫩芽、荈:chuan采摘时间较晚的茶陆羽在《茶经》中记载: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茶字的象形含义•茶字是象形文字,茶字有十笔划,•字形构成:–上部为廿,像茶的芽叶;–中部是人,像树冠;–下部为木,代表树干,是木本植物。•象征意义:茶人采茶。•延伸:人应该根植于大地,就能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茶字的生命寓意•茶字也是寓意文字,有长寿之意:•茶字分解三部分–上部为廿,中部为八,下为十八,–廿加八十八,合计为一百零八岁,•寓意:人常喝茶健康长寿,可以活到108岁。米字的生命寓意•米字也是寓意文字,有长寿之意:•米字分解三部分–上部为八廿,中部为十,下为八,•上中下合起来:八十八,即为88岁。生命年轮的演变•花季少年——十六岁:花样年华•而立之年——三十岁:三十而立•不惑之年——四十岁:四十不惑•知天命——五十岁:五十知天命•花甲——六十岁:年过花甲•古稀——七十岁:人活七十古来稀对长寿的描述:•米寿:八十八,88岁。•百(白)寿:99+1=100(谐音),99岁。•茶寿:二十+八十八,108岁。一、茶文化的概念•广义——是指人类在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茶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是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如茶史、茶诗词、茶画、茶艺、茶道及茶树栽培、茶叶加工技术等。二.茶文化的内涵•真善美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理想追求,茶具有真善美的品性。•真:茶是大自然中实实在在的植物,远离市井,无私奉献。•善:茶从生长发育到加工后供人饮用、品赏,处处表现出“善”,善即友善、和善。•美:美在茶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美景、美色、美味、美香和美感。•“真、善、美”在茶中所达到的和谐统一,实现了茶对人的修养和品性提高的积极作用,即使在西方,也有诗人称茶为“灵魂之饮”,可见茶对人们的同化效用。•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东晋南朝: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叶的发展•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宋代: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三、茶在中国古代的传播与发展1.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先秦两汉)•顾炎武曾经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即认为中国的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慢慢传播开来,也就是说,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为业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孔明与茶•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关于巴蜀茶业在我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我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我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2.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成为茶业中心•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佐证。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茶陵县•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三国时,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我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左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3.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茶业的发展•西晋南渡之后,建康(南京)成为我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我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4.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直至唐朝中期后,才空前蓬勃发展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正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朮中心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后期,《膳夫经手录》所述: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就是集中体现。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十之七八。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我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唐代茶叶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1.唐代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促进茶叶贸易;2.唐中期后,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的日益发展与唐朝实行的禁酒令有关;3.杰出文学家和诗人对推动茶饮之风盛行有益;(李白、白居易、陆羽、皮日休、刘禹锡)4.唐代的对外交流促进了茶叶的传播。封氏闻见记有:”按古人也饮茶耳,但不如今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5.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宋朝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安徽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贡茶制度也要求更早的茶叶满足消费的需要。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江南早春茶树因气温降低,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中国团茶、饼茶制作技术的出现和提高,带动了闵南和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到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四、茶的海外传播•由于我国茶叶生产及人们饮茶风尚的发展,还对外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宋、元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港口增加到八九处,这时的陶瓷和茶叶已成为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尤其明代,政府采取积极的对外政策,曾七次派遣郑和下西洋,他游遍东南亚、阿拉伯半岛,直达非洲东岸,加强了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与贸易,使茶叶输出量大量增加。•一方面,朝廷在沿海的一些港口专门设立市舶司管理海上贸易,包括茶叶贸易,准许外商购买茶叶,运回自己的国土。茶的国外传播路线•东传路线:由中国传向日本,韩国。•西传路线:由福建、广州通向南洋诸国,然后经马来半岛、印度半岛、地中海走向欧洲各国。•北传路线:传入土耳其、阿拉伯国家、俄罗斯。•我国茶叶对外传播的途径有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来华的的僧侣和使臣,将茶叶带往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因而使得中国的茶叶生产技术和饮用方法得以流传。2)通过派出的使节,以馈赠形式将茶叶作为礼品与各国上层进行交换。3)通过贸易往来,将茶叶作为商品向各国输出。•1.茶叶传入朝鲜半岛•由于早期茶的传播者主要是佛教徒,而佛教最初传入高丽为公元372年,一般推测茶入朝鲜半岛约在公元四世纪以后。在6和7世纪,新罗为求佛法前往中国的僧人中,载入《高僧传》的就有近30人,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在中国经过10年左右的专心修学,尔后回国传教的。他们在唐土时,当然会接触到饮茶,并在回国时将茶和茶籽带回新罗。《三国史记》载:“前于新罗第二十七代善德女王(公元632-647年在位)时,已有茶”善德女王已属三国时代末期,故韩国饮茶不会晚于七世纪中叶。•由于陆路交通便利的缘故,茶入朝鲜半岛要早于日本列岛。日本关于饮茶的最早记载在天下元年(公元729)四月(《奥仪抄》)。茶向国外传播•《三国史记》载:“新罗第四十二代兴德王三年(公元828年)遣使赴唐。唐文宗皇帝设宴于麟德殿,酬香茗。我使大廉于唐得茶籽回国。王命植于智异山。前于新罗第二十七代善德女王时,已有茶。唯此时方得盛行。”新罗使者大廉姓金氏,于唐土得茶籽,植于智异山。韩国饮茶始兴于九世纪初的兴德王时期,这时的饮茶风气主要在上层社会和僧侣及文士之间传播,民间还不太流行。•韩国当时的饮茶方法是采用唐代流行的饼茶煎饮法,茶经碾、罗成末,在茶釜中煎煮,用勺盛到茶碗中饮用。创建双溪寺的真鉴国师(公元755-850年)的碑文中记:“如再次收到中国茶时,把茶放入石锅里,用薪烧火煮后曰:‘吾不分其味就饮。’”•高丽时期从公元923年王建立国至让恭王四年(公元1392年)共475年,值中国五代后唐至明太祖时期。这个时期在中国,是饮茶风俗普及时期,是点茶道形成和流行时期,茶文学和茶具文化日益繁荣,中国茶文化迎来了第二个高峰。受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影响,这一时期,也是韩国茶文化和陶瓷文化的兴盛时代。韩国的茶道——茶礼亦在这个时期形成,茶礼普及于王室、官员、僧道、百姓中。茶向国外传播2.茶传入日本•①.据日本文献《奥仪抄》记载,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讲《大般若经》时,曾有赐茶之事,则日本人饮茶始于奈良时代(公元710-794)初期。•公元804年,从中国留学归来的最澄带回了茶籽,种在了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园。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东麓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其周围仍生长着一些茶树。•与传教大师最澄从中国同船回国的弘法大师空海,在日本弘仁五年(公元814)闰七月二十八日上献《梵字悉昙子母并释义》等书所撰的《空海奉献表》中,有“茶汤坐来”等字样。也带来茶籽种于各地.•②.《日本后记》弘仁六年(公元815)夏四月癸卯记事中,记有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国,过崇福寺,大僧都永忠亲自煎茶供奉的事。•永忠在宝龟初(公元770年左右)入唐,到延历二十四

1 / 1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