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元代文学元代社会与文学概说一、元代社会特点1、实行民族压迫政策(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2、长期废除科举制度,文士地位空前低下(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3、都市繁荣,市民阶层扩大二、文学特点转折:新兴的通俗的戏剧小说开始取代传统的典雅的诗文词赋的正宗地位,从此,叙事性文学逐渐成为文坛创作的主流。三、诗文概况元代前期,北方主要继承金朝的传统,元好问继续领导文坛。南方则主要是秉承江湖诗派的余绪,由宋入元的赵孟頫、戴表元、邓牧等成为当时文坛创作的主体。元代中期,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元诗四大家)。元代后期,作家们的写实倾向大大增强,主要诗人有王冕(《墨梅》)、杨维桢(“铁崖体”)等。第一节元杂剧概论一、元杂剧兴盛的原因1、都市经济的繁荣、通俗文艺的发展、戏剧演出的社会化和商业化以及市民阶层的娱乐需求,为元杂剧的繁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2、元代以前的诸种歌舞伎艺,为元杂剧的产生提供了艺术实践。3、最高统治者对歌舞戏曲的爱好和提倡。4、大批文人沦落下层,成为书会才人,这些创作主体对剧本创作的直接介入,有效地提高了元杂剧的艺术品位,这是元杂剧得以繁盛的根本保证。元杂剧是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把唱、念、科、舞等艺术结合起来表演故事,并用北曲演唱的一门综合性的舞台艺术。二、元杂剧的体制1、剧本结构:一本四折一楔子。折是故事情节单元,接近现在戏剧中的一幕。折同时又是戏曲音乐组织单元,每折由属于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组成,宫调同现代音乐的调式相似。不同的宫调具有相异的情感色彩。楔子是四折之外的一个短小段落,一般放在第一折的前面,起序幕的作用。也有放在折与折之间的,等于过场戏。2、剧本的内容:曲词、宾白、科范、题目正名。曲词就是唱词,主要用于抒情。曲词有严密的格律要求,不同的曲子的曲词有不同的句数、字数、平仄规定,同一折的曲词必须押同一个韵。宾白就是道白,有散、韵两种,包括对白、独白等。宾白主要用于叙事,即交代故事情节。科范是演员动作和舞台效果的提示。如“哭科”、“病伏几科”。题目正名是概括剧情的剧名,或四句,或两句。如《窦娥冤》的“题目正名”为题目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3、角色分工:一角众脚。杂剧一般是正末(男主角)或正旦(女主角)独唱,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其他角色主要有净(扮反面滑稽形象)、杂(孤扮官员;卜儿扮老年妇女;孛老扮老年男子;俫儿扮儿童)、外(外末、外旦、外净)今人按内容分为爱情婚姻剧、神仙道化剧、社会剧、历史剧、公案剧等几种。四大爱情剧:《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四大悲剧《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赵氏孤儿》元曲四大家:“关马郑白”三、元杂剧的分类四、元杂剧的分期元杂剧的发展以大德(1300年前后)为界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今北京),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期。作品既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又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后期的创作中心在杭州。后期的主要作家有郑光祖、宫天挺、秦简夫等,这一时期的杂剧创作已走向衰落。剧作家们多取材于家庭道德、神仙道化、才子佳人等主题,宣扬封建教化、因果报应,讲求曲词的华美典丽和情节的曲折离奇。第二节关汉卿及其杂剧一、关汉卿生平号已斋叟,大都人。中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家,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和前期剧坛的领袖。“(其)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熊梦祥《析津志》)“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贾仲明《录鬼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P35二、关汉卿杂剧的题材内容1、社会剧:揭露社会黑暗,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窦娥冤》P3一、剧情介绍二、剧本分析•关于人物形象窦娥:善良、刚强而贞节观念浓厚的下层妇女,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冤妇典型。•关于三桩誓愿的实现,看似荒诞,却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关于《窦娥冤》的结局,具有超现实的浪漫主义色彩,反映了下层民众的美好愿望。•关于《窦娥冤》的悲剧根源,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和官吏的凶残贪虐。三、《窦娥冤》艺术成就1、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首先,写出了窦娥性格的丰富性。在她身上,既有善良温驯、孝顺忠贞的一面,又有刚强倔强、反抗邪恶的一面,是二者的对立统一。同时这些优秀品质还和一定程度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揉和在一起,使之成为下层女子的典型代表。其次,写出了窦娥性格的发展性。窦娥从恪守妇道的平凡女子转变为敢于叱天责地、痛斥官府的反抗者,其性格是随着现实矛盾斗争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作者对这一转变过程进行了精心描述,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极富层次感。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三桩誓愿的实现和结局3.剧本矛盾高度集中,情节紧凑,冲突叠起,而又环环相扣。两条线索:窦娥——社会恶势力;窦娥——封建官府4.语言通俗平易,明快洗练,形成了独特的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2、爱情剧:反映妇女悲惨命运并颂扬女性的智慧和胆略。《望江亭》:寡妇谭记儿与权豪势要杨衙内的斗争。《拜月亭》:金国尚书千金王瑞兰与汉族青年蒋世隆的爱情故事。《救风尘》主要人物:宋引章、周舍赵盼儿:机智、聪明、重义气又富有斗争经验的女子。这部作品的特点是将恶势力放在被愚弄的地位上,他们貌似强大,最终却大倒其霉。在这部作品里,通常为社会道德所批评的色相,成为代表正义一方的必要和合理的手段。3、历史剧:采用历史题材,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认知。《单刀会》《西蜀梦》三、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1、在创作方法方面,以现实主义为主。对时代与人生进行了真实地描绘,对社会现实中一些带有本质意义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地揭示。有时也赋予人物和情节以浪漫主义的色彩,突出了被压迫者的反抗意识和斗争精神,体现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闪烁着理想的光辉。2、在人物塑造方面,一大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了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形象的画廊。不但能写出不同阶级或阶层的人物的不同特点,而且能写出同一阶层人物的不同风貌,有时甚至写出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立体感。3、在剧作结构方面,大多缜密而精巧,紧凑而多变,富于戏剧性效果。4、在戏剧语言方面,以本色当行著称。本色是指语言质朴自然、生动活泼,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又富有典雅的艺术韵味,“文而不文,俗而不俗”,毫无雕琢的痕迹。当行,是指善于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无论是曲词还是道白,皆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充分体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第三节王实甫与《西厢记》一、王实甫及莺莺故事的嬗变(一)王实甫生平及作品大都人,名德信,生卒年不详。是一位生活在“勾栏”“瓦舍”中的书会才人。《录鬼簿》将他排在关汉卿之后。其杂剧创作,词章华美,富有风韵,当时极负盛名。现仅存3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歌舞丽堂春》•《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二)莺莺故事的嬗变•中唐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宋代秦观、毛滂作歌舞曲【调笑转踏】,赵令畤又作10组【蝶恋花】鼓子词•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从本质上改变了原故事的思想性•王实甫的《西厢记》就是在董《西厢》的基础上进行的总结性的再创造二、王实甫《西厢记》的贡献元代贾仲明《凌波仙》:“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1、规模宏大,共五本二十折•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与《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并称为元杂剧四大爱情戏《西厢记》版本明万历刻本《西厢记》首附插图17幅王季思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人民文学凌刻套板绘图西厢记江苏古籍出版社2、体制的创新《西厢记》五本二十折,不同于元杂剧一般以四折表现一个完整故事的模式。在每本第四折末尾,既有“题目正名”,标志着故事情节到了转折性段落;又有很特别的〔络丝娘煞尾〕一曲,起上联下启沟通前后两本的作用。《西厢记》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吸取和借鉴过院本、南戏的演出形式,整折戏,实际上由末与旦轮番主唱。3、题旨的改造董解元:“自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从宋入元,社会思潮发生的变化:•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越来越松弛无力;•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日益壮大,尊重个人意愿、感情乃至欲望,开始成为人们自觉的要求。王实甫对“情”的关注,比关汉卿、白朴更进一步。崔、张故事,贯彻着“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这一题旨,使由《莺莺传》以来流传了几百年的题材,呈现出全新的面貌。4、反封建主题热情地讴歌张君瑞和崔莺莺自由而真挚的爱情,深刻揭露了中国古代的礼教传统、婚姻制度和道德观念的虚伪性和不合理性,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美好理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1、人物个性鲜明,血肉丰满,成功塑造了莺莺、张生、红娘、老夫人等戏剧典型。对崔莺莺在爱情生活中的思想、感情和心理作了十分细致而深刻的刻画。•既有外在的凝重,又有内在的激情。出场感叹:“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月下隔墙吟诗,大胆吐露心声:“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陷入情网饱尝相思的痛苦,“神魂荡漾,情思不快,茶饭少进”,“每日价情思睡昏昏”。三、《西厢记》的艺术成就永济普救寺•崔莺莺“闹简”和“赖简”,表现出对张生的“假意儿”,试探红娘是否可靠、张生是否真心。最后,跨越“雷池”。•老夫人出尔反尔,让张生与莺莺以兄妹相称《西厢记》插图(明天启间刻本1传简张生赴约拷红[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崔莺莺和张君瑞自由结合的事情暴露后,老夫人以“俺三辈儿不招白衣女婿”为由,逼迫张君瑞上京应考求官。•长亭送别时,莺莺既忧虑张君瑞考试落第,婚事终成泡影,更担心张考取后变心,另就高门,自己被弃置。(P19)崔莺莺的性格具有多面性、丰富性和真实性,她既是一个温柔美丽的相国小姐,又是一个充满叛逆精神的贵族少女。一方面,作为青春萌动的少女,她对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有发自内心的渴求,对张生的爱是相当热情、相当自觉的;另一方面,作为名门闺秀,她又受过严格的封建教养,有时显得优柔寡断、言行不一。可以说,正是情爱意志与道德理念的冲突酿成了崔莺莺的矛盾性格。她既要与老夫人做坚决的斗争,也要逐步摆脱自身封建意识的束缚。作品层次分明地写出了崔莺莺由青春觉醒到对情爱自主的衷心企盼、再由朦胧抗争到自觉地走上叛逆道路的曲折历程,这是符合人物发展的性格逻辑和历史真实的。张生是一个对爱情执着专一的“志诚种”,他敢于冲破门第悬殊的世俗偏见去追求相国小姐;他的痴情有时近似疯魔,为了爱情甚至可以抛弃功名,直至身染重病。他以他的至诚打动了莺莺的芳心,并赢得了爱情的最终胜利。白马寺解围,又表现出他临危不惧、见义勇为的美好品质。同时他为人憨厚老实、热情诚恳,还具有浓重的书呆子气。红娘是剧中最为活跃的角色,也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为成功的婢女形象。她出身卑贱,心地善良,机智泼辣,聪明伶俐,而且有胆识,有主见。她极富正义感和乐于成人之美的心肠,主动为崔、张这对有情人牵针引线,一面积极地为张生出谋划策,一面引导莺莺走上反抗之路。当二人事发之后,面对老夫人的威严,她挺身而出,据理力争,迫使老夫人应允了这桩婚事。在她身上,体现了下层人民的美德。2、根据人物性格特征,展开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线索有主有次,并行交织,使得相互之间的矛盾得以充分展开,有力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使得人物性格更为丰满生动。全剧围绕崔张爱情故事,设置三对矛盾•老夫人和崔、张、红娘之间的矛盾(主线)•崔、张、红娘三人之间的矛盾•孙飞虎的叛军和崔家、张生及普救寺僧人之间的矛盾《西厢记》插图(明天启间闵氏刻本13、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多数场次饶有诗情画意,形成了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4、善于选择和熔化古代诗词里优美的词句和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熔铸成自然华美的曲词。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崔莺莺出场曲子•[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滚绣球]恨相见的迟,怨归去的疾……•[叨叨令]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