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大地震看中国怎样安全利用核能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从日本大地震看中国怎样安全利用核能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发生历史罕见的9级特大地震,随后发生海啸,冲毁了沿海1000多公里的数个县市,据目前已经统计的数据显示,造成了数千人遇难,数万人失踪,数十万人无家可归,经济损失无法估量。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日本的核能危机。12日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内传出爆炸声并冒出白烟,事故导致4人受伤,初步认定为冷却用氢气爆炸。发生轻微核泄漏。14日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当地时间11时01分(北京时间10时01分)发生氢气爆炸,反应堆所在建筑遭到损坏,遭核辐射人数增至22人,21万人正紧急疏散。距核电站方圆20公里内的居民需要做好防辐射准备,随着事态的发展,又扩展为30公里。自12日来,福岛第一核电站4个机组接连发生爆炸,核泄漏情况加剧。15日东京地区检测到放射性物质辐射量超过正常标准,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核辐射量已超过往常20倍。日本首相菅直人当地时间15日上午11时在首相官邸发表告国名书,指出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泄漏问题趋向严重,要求在核电站20公里至3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也要做好防止核辐射的准备。目前所发生的爆炸,还都是输送管道的氢气爆炸,如果核反应堆继续工作,而冷却系统又遭到破坏,进而导致核反应堆爆炸,其后果简直不堪设想。日本核电站爆炸事故不仅使该国陷入一场核电危机,也为中国核电站的快速扩张和核安全敲响了警钟。在日本核爆炸和核泄漏发生后,尽管我国已启动对国内核电站的安全检测,但公众的担忧并未消除。有网友表示:“核电站大都建在沿海发达地区,万一泄漏,那损失真是无法估量!”中国和日本都是地震多发国家,也都是能源欠缺的国家。我国近些年也建了很多核电站,比如著名的秦山核电站。和平利用核能是今后我国解决能源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鉴于日本的沉痛教训,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早做打算,我国的核电站应该怎样应对地震灾害呢?笔者杞人忧天,为决策者提几点建议:首先要对现有核电站的抗震能力进行重新评估,看是否能够抵御世界目前最强地震。目前这项工作已经开始进行,国内核电巨头——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均表示,两大公司对在运行核电机组进行监测,并重点关注海水系统和环境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在建和在运行核电站在选址时,充分考虑了地震等灾害因素,严格按照国际和国家标准执行,并通过了国家核安全局严格的厂址安全评审。其次对于目前不能达到抗强震能力的核电站,必须进行完善,无法完善的要坚决拆除。资料显示,我国已有秦山、大亚湾、岭澳、田湾4个核电站正在运行,目前还没有检测到存在隐患的消息报道。第三,新建核电设施,在安全标准上一定要提高。目前我国在建核电站有12个,运行的核电装置有13台,并已形成东北、四川、上海三大核电装备制造基地。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周修杰指出:“在大规模的建设之下,可能会产生麻痹松懈心理,认为技术有保障,可能产生不按规范运作等现象,从而造成危险。”鉴于日本的教训,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总之,我国应该从日本的核泄露危机中汲取教训,未雨绸缪,早作打算以防患于未然。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在危机来临时,做到处变不惊自3月11日以来,由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电站危机”,持续牵动着全世界的神经。此刻,除了关注核辐射物质的不断扩散,如何看待核能的利用,也成为广泛议论的话题,对核电站安全的担忧也在弥漫。这样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自1954年前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以来,短短几十年间,就发生了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和此次的日本福岛事故。每一次核事故,都给当地造成了难以抚平的伤痛,在人类内心深处留下深深的恐惧。但与此同时,全球核电站的数量却在逐年增加,核电已超过全球发电总量的17%。迅猛发展的背后,是核电巨大的优势: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看,容量大、运行小时数高、发电波动性小,经济成本低;从环保的角度看,基本实现了温室气体的零排放。正因如此,在能源紧缺、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发展核电成为一个重要选择,一些原本放弃核电的国家也在重启核计划。又怕又爱,这恐怕正是人类面对核能时的复杂情感。正如一位核物理学家所言,“核能有些像马戏团里的猛兽,听话时让人感到其乐无穷,而一旦失控,后果不堪设想”。也正因如此,在没有充分理由放弃的前提下,安全必须成为人类利用核能的首要诉求,成为各国政府发展核电时的最大承诺。就此次的日本福岛事故,尽管可以列举种种“百年不遇”的理由,依然应该引起足够的反思。它至少表明,核电站在应急系统配套上需要“补课”的地方还有很多。正是在对经验教训的不断反思总结中,在对核电安全性的认识日益提升中,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人类的核电技术才能从第一代发展到了第三代、第四代,满足着公众对安全、清洁、高效能源的需求。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核电装机容量为1080万千瓦,按照规划,2020年装机总量要达到8000万千瓦。“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的确,“核无小事”,越是加快发展,越要高度重视安全。一方面,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核安全应急处置能力;另一方面,更要时刻保持审慎,对核电站选址科学论证、对核废料处置未雨绸缪、对《原子能法》等相关法规抓紧制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核能始终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核废料和气候变暖,到底谁才是更大的祸患,这确实是个问题。”在选择支持核电之前,一位环保人士曾经如此纠结。其实,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这样的纠结岂止与核电?汽车与车祸、飞机与空难、摩天大楼与熊熊大火……科技发展提供了便捷、也带来了风险;发明了克服风险的工具,却又由此带来了新困局。不同诉求的相互交织、渗透乃至对立,这正是人类社会的“两难处境”。而如何在面临两难时做出权衡,如何在面对风险时保持理性,这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也正是在与这种“宿命”抗争的过程中,不因噎废食,不一劳永逸,人类才不断创造着新的文明,并实现着更加全面自由的发展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影响深远的质能关系时,他恐怕不会想到从他的公式出发,40年后会出现毁灭性的核武器,恐怕更不会想到,105年后,47个国家的领导人和多个国际组织代表会为了核安全问题召开峰会。核技术是典型的“双刃剑”。一方面,核能作为清洁能源潜力几乎无限;另一方面,潜在的核恐怖主义威胁成为国际社会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核污染、核泄漏随时可能损害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如何驾驭好这一“双刃剑”,引起当前国际社会的关注。事实表明,保证安全必须成为和平利用核能的首要前提。核能开发,安全第一。把安全作为和平利用核能的首要前提,对国际社会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人类社会对核能需求大幅增长,核工业呈现强劲发展势头,核能与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为紧密。与此同时,核能开发面临的安全挑战也与日俱增。如何妥善处理核材料,是利用核能面临的挑战之一。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从1993年到2008年,全球共发生经确认的核材料或其他放射性材料被偷窃、丢失或非授权占有等事件多达1500余起。国际原子能机构负责人指出,核材料处理不善,易给恐怖分子造成可乘之机。如何保证核电站安全运行,也是不可忽视的挑战。尽管随着科技水平提高,核电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已大大提高,但发生事故的风险依然存在。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带来的惨痛教训时刻提醒人们,千方百计保证安全的意识不可松懈。在林林总总的现象背后,核安全并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正如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核安全峰会上所指出的,安全的关键在于各国能否切实履行国家承诺和国际义务,建立国际法律框架,加强国际合作。在这方面,拥有最多核材料、最先进核安全技术的发达国家,理应率先垂范,在经济、技术、人力资源等各方面作出努力,帮助发展中国家,促进普遍安全。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不可剥夺,核安全同样应该成为第一要务。这不仅是指它们自身利用核能时的安全,而且还应包括其他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安全。人类的智慧发掘了核能潜力,核能将是人类未来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只要本着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精神和互利共赢的态度,普遍参与,密切合作,人类的智慧一定能够趋利避害,安全驾驭核“双刃剑”,为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作出贡献。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