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本课要点一、戊戌维新派运动1、维新运动兴起的原因甲午战争后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投资设厂利润丰厚刺激了中国一部分人投资于人士把发展民族工商业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一种手段而且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广求利源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条件。“从18世纪70年代初到1898在工矿、航运、新式金融等行业的商办近代企业有25019世纪90年代以后设立的。其中可以知道具体投资的189家企业的总投资额有2844万多元。”2.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在香港和上海游历的经历使他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次上书清帝要求变法图强。1890年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当时引起了思想界的强烈震动成为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另外他还和另外的一些维新志士在北京、上海和广东等地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开办学堂大力宣传维新思想制造变法舆论训练变法人才。梁启超:(1873-1929)是康有为的学生和得力助手。担任《时务报》的主笔写了《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指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明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他的政论在爱国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僚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大加强了维新变法的声势。严复:(1854-1921)曾在英国学习海军除了撰写维新变法的政论外更大的贡献是把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介绍到中国.康有为在他的政论中吸收了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进化论史观。谭嗣同:(1863-1898)湖南人主要著作《仁学》在这部书中虽然认为中国的威望危亡“唯变法可以救之”但就其思想深层而言带有民主革命的色彩。戊戌变法时期的主要学会学会名称创办人强学会康有为梁启超粤学会康有为闽学会林旭蜀学会杨锐陕学会杨深秀南学会谭嗣同等•历史背景1)时代形势: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严重的外患促使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2)经济条件: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形成一定的社会基础。(3)阶级条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4)思想条件: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的早期维新思想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变法主要内容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意义和教训第一,维新运动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又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第二,在民族危机空前加剧的时候,维新派希望通过改革走向民主、独立、富强之路,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第三,是资产阶级改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希望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在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第四,是一场近代思想解放运动,提倡新学兴民权,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开辟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也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留下了宝贵财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1、失败原因客观原因:新旧力量对比悬殊。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局限性这场运动的失败主要原因是维新派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1.缺乏彻底反封建勇气维新派虽然同封建势力有矛盾但是不敢摧毁封建势力不想推翻现有的政权和制度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实现变法图强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光绪皇帝身上在理论指导上打出孔子的招牌进行变法虽然具有减少改革阻力的策略意义但也暴露了维新派的软弱无力2.缺乏彻底反帝勇气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虽然同帝国主义有矛盾缺乏彻底反抗帝国主义的勇气认为不必正面反对帝国主义通过资本主义改革使中国富强起来就能免于帝国主义的侵略甚至寄希望于英美的支持。3.缺乏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军队的支持谭嗣同慷慨就义前的高呼表现了他为改革革新以死相搏、勇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但也反映了维新派的孤立与无奈。“回天之力”存在于亿万民众之中这是维新派的志士们所没有认识到的。这种缺点致使不流血的维新变法最后以流血的政变而告终证明想用和平的改革使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在中国行不通。2、教训昙花一现的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反动压制下不触动封建制度及其根基的任何温和的改良道路根本无法解决中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