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训诂的内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训诂的内容体式目录•第一节解释词义•一、解释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二、解释古语•三、解释方言•第二节解释文意•一、串讲大义•二、分析句读•三、分析语法•四、说明修辞•五、说明章旨•六、考证名物典章制度•第三节注音、校勘•一、注音•二、校勘•第四节训诂的体式•本章思考与练习第一节解释词义一、解释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左·僖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面如生。”杜注:“元,首。”《·隐公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尚书·大禹谟》:“汝终陟元后。”孔传:“元,大也。大君,天子。”二、解释古语《世说新语·方正12》:“(杜)预少贱,好豪侠,不为物所许。”《世说·赏誉》:“悠悠之论,颇有异同。”行:《中华大字典》:“不坚牢也。(《唐书·韩䛷传》,器不行窳。(音义)不牢曰行。(按:今引申之,谓凡不可者曰不行。)”《方言》卷二:“揄铺,廨奘、帗缕、叶嫻,毳也。”郭注:“皆器物之行敝也。”•《经义述闻》卷八:“《九章算术·盈不足篇》‘醇酒一斗,钱五十;行酒一斗,钱一十。’,行酒谓薄酒也。《潜夫论·浮侈篇》曰‘以破为完,以牢为行。’《唐律·杂律》曰‘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杖六十。’注曰:‘不牢谓之行,不真谓之滥。’滥即《方言》之廨,今京师人谓货物这牢曰行货,高邮人言之,则下庚反,皆古之遗语也。”•三、解释方言•《说文·言部》:“信,诚也。”“訦,燕代东齐谓信訦。”•《方言》卷一:“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谓之晓,齐宋之间谓之哲。”•《尔雅·释诂》:“瘵、瘼,病也。”郭注:“今江东呼病曰瘵,东齐曰瘼。”•《荀子·非相》:“今世俗之乱君、乡曲之儇子,莫不美丽姚冶,奇衣妇饰。”注:“《方言》儇,慧也。”•第二节解释文意•一、串讲大义•《诗·邶风·绿衣》:“心之忧矣,曷维斯已。”毛传:“忧虽欲自止,何时能止也?”•《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宴子之功,可复许乎?”赵歧《章句》:“夫子,谓孟子;许犹兴也。如夫子得当仕路于齐,而可以行道,管夷吾宴婴之功可复兴乎。”•二、分析句读•《礼记·檀弓》:“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于郰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郑注:“孔子之父郰叔梁纥与颜氏之女徵在,野合而生孔子。徵在耻焉,不告。”•清孙遂人《檀弓论文》认为“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为一句。•《论语·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易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三、分析语法(P35--50)•《诗·周颂·清庙》:“于穆清庙,肃雝显相。”毛传:“于,叹辞也。”•《诗·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毛传:“中谷,谷中也。”孔颖达《正义》:“倒其言者,古人之语皆然,诗文多类此。”•《诗·周南·汝坟》:“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孔颖达《正义》:“不我遐弃,犹云不遐弃我也,古之人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当然,古人对语法的认识还不深入精细,只停留在一个对虚词、语序的层面上。•四、说明修辞:•说明修辞,是训诂的重要内容。•《诗·小雅·鹤鸣》:“鹤鸣九皋,声闻于野。”毛传:兴也,皋,泽也,言身隐而名著也。”•《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赵歧注:“以铁为犁,用之耕否耶?”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赵歧云‘以铁为犁,用之耕否耶?’是铁谓犁也。不言犁而言铁者,以犁为铁制也。”•五、说明章旨:•这一类除章句式的训诂外,并不多见。•《孟子·梁惠王上》:“……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赵歧《孟子章句》:“章指:言王化之本,在于使民养生送死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义,责己衿穷,则斯民集矣。”•《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枊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郑笺:“上三章言戍役,次二章言将率之行,故此章重序其往返之时,极言其苦以说之。”•六、考证名物典章制度•《诗·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毛传:“卷耳,苓耳也。”•《左·僖五年》:“公孙兹如牟,娶焉。”杜预注:“叔孙载伯娶于牟,卿非君命不越竟,故奉公命聘于牟,因自为逆。”孔颖达《正义》:“牟是附庸之国,唯桓十五年,邾人、牟人、葛人来朝,自尔以来更不朝聘于鲁,鲁不应使卿聘此汪国,当是叔孙聘妻已定,但卿非君命不得越竟,故咨公请使,奉君命以聘,因自为逆妇,故《传》称“娶焉”,明其因娶而聘。”•第三节注音、校勘•一、注音:•注解古书,注音、释义是两大内容。古人注音早期采用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后来普遍采用反切法。例如:•《吕氏春秋·慎行》:“崔杼之子相与私哄。”高诱注:“哄,读近鸿,缓气言之。”•《淮南子·地形训》:“其地宜黍,多旄犀。”高诱注:“旄,读近绸缪之缪,急气言乃得之。”•《说文·人部》:“倓,读若谈。”•《说文·艸部》:“莠,读若酉。”•以上方法皆有很大局限性,所以当反切发明后•很快就被训诂家们普遍采用。举个典型例子:•《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陆德明《经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何谓“如字”?在语境中以其本音读之。•二、校勘(见第一章第二节参阅P293-295)•第四节训诂的体式•所谓“体式”,即训诂的体制和形式。训诂的基本体式有两种: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本节只介绍随文释义的注疏,通释语义的专著将在第五章作专门介绍。•注疏的名称很多,有“传、说、解、诂、训、笺、注、释、诠、义、正义、疏、音义、章句”等。这些名称,有的异名同实,有的有较小的差异。现择要解释于下:•1、传•《说文·人部》:“传,遽也,从人,专声。”•《说文·辵部》:“遽,传也。”•《尔雅·释言》:“驲、遽,传也。”•“传、驲、遽”三字意义相同,都将紧急之事由此达彼的意思,但有区别:以车曰传,亦曰驲,以马曰遽。亦曰驿。用言语通达也叫“传”。解释古今语言也叫“传”。这就是训诂学里的“传”,它最早是解释经书的。如《春秋》三传。•传有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集传之分。•内传:是在内容上与经义密切配合的注解.如《毛诗故训传》•外传则是在内容上不与经义比附的注解。前者;后者如《韩诗外传》。•大传之名始于汉代张生和欧阳生的《尚书大传》,取撰其大义之意。•小传和大传相对,是一种谦词,如宋刘敝有《七经小传》。补传和补注同义,•集传和集注同义。如朱僖《诗集传》•说《说文》:“说,说释也。”说就是说明、解释的意思,引申为用以解说的词语。如《墨子》有《经说上》、《经说下》;《韩非子》有《说林》、《内储说》、《外储说》。•解解的本义是分析。《管子》有《形势解》、《版法解》等,与《形势》、《版法》等篇相为表里。《韩非子》有《解老篇》,《礼记》有《经解》。汉人注书沿用这个名称,或称“解谊”,如服虔《春秋左传解谊》;或称“解诂”,如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后世又有所谓集解,即把各家注解集中起来,有时也参以己意的一种注释体式。如何晏《论语集解》、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后世的集解、集说、集释都属于这个类型。只有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他自己—个人集聚春秋经传并为之作解,基本上是他的一家之言。•笺《说文》:“笺,表识书也”。笺本是一种小竹片,读书时随手记下心得,系在相应的简上以备参考。后来成为注释的一种。古人治学讲究师承,把引申前人的说法称为笺。郑玄《六艺论》说:“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已意。”东汉郑玄解释《诗经》,以毛公的《诗传》为根据,或者补充,或者发挥,不和《诗传》相杂,称为《诗笺》。即从郑玄开始,注书也可叫笺了•注唐贾公彦《仪礼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也”。意即古代经书文义难懂,好象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疏通。“注”字又写作“冠”。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称为传,郑玄则谓之为注”。据此可知,训释称注,是从东汉郑玄《周礼注》、《仪礼注》和《礼记注》开始的。以后,“注”也可以是对古书训诂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的“注”,就是把毛传和郑笺也包括在内了。•注唐贾公彦《仪礼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也”。意即古代经书文义难懂,好象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疏通。“注”字又写作“冠”。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称为传,郑玄则谓之为注”。据此可知,训释称注,是从东汉郑玄《周礼注》、《仪礼注》和《礼记注》开始的。以后,“注”也可以是对古书训诂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的“注”,就是把毛传和郑笺也包括在内了。•章句汉人把在解说字词之外再串讲一次经文大意叫章句。如东汉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章句通常比传注更繁琐,因此古代通人往往“羞学章句”(《文心雕龙·论说篇》)。•义疏疏通其义的意思,可省称为义或疏。这是盛行于南北朝的一种注释体裁。它的特点是逐字、逐句、逐章讲解古书,根据一家之说,不许稍有出入。“注所未及,不复旁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义琉的另一个特点是会通古书义理,加以阐释,或广搜群书,补充旧注,究明原委。如南朝梁皇侃《论语义疏》,清郝韶行《尔雅义疏》。义疏又叫义注,即注解其义的意思。又叫注疏,唐以后多用此名。又叫正义,意即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唐太宗诏孔颖达等人撰五经注疏,称为《五经正义》。此外,义疏还有义章、义赞、义证、谊府、义略、义钞、讲义、别义等别称。•音义兼释字音和字义的一种注释体裁,有时也兼及校勘。如陆德明《经典释文》中诸经及《老子》、《庄子》音义。“释文”即“音义”的别名。•音义又有音训、音诂等别称,又可省称为“音”,因此,凡以音为名的书不一定只是辨音,也有兼释其义的。如徐邈《毛诗音》。第四章训诂的方法和术语目录•第一节形训•第二节声训•第三节义训•第四节常用的训诂术语•本章思考与练习•第一节形训•汉字是表意文字,从象形字发展为“六书”,字的形体结构与词义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形训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的分析和解释字(词)义的一种训诂方式。•分析字形以解说词义,从春秋战国时就已开始了。例如:•《左·宣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左·宣十五年》“夫文反正为乏。”•《左·昭公三年》“皿虫为蛊。”•《韩非子·五蠹》:“仓颉之初作书也,自环谓之私,背私谓之公,言公私之相背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按形义统一的原则,系统反映了当时文字的整体,对形、音、义的说解来源于古代文献,“为我们以形说义提供了直接的根据或有用的线索。例如:•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古文上字)。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案:•“王”甲骨文作,金文作、,“字形象锋刃向下的斧形。斧是远古时代最重要的工具和武器之一,是最体重力大的用具故以之象征力量和权威,成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王贵元2005)。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由此可见一斑。•小:“物之微也。从八。见而分之。”•公:“平分也。从八厶(段玉裁注:八厶背私也八犹背也。朝非曰:背厶为公)。•右:“手口相助也。从又从口(段玉裁注:右者,手也。手不足,以口助之)。”•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品:“众庶也。从三口。”•:“鸟群鸣也。从品在木上。”•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怯,众鸟在木上也。从薬木。•吠,大鸣也,从犬口。•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指事。•形训只是训诂的一种方式,用意在于推求造字的本义不过往往出于主观的推测,最初造字的原意有时是很难说的,只有从古文字中可以窥见一部分。•形训的作用大致有三(P212-215):•一、推求本义元、首•二、探索词义系统旦、朝、引、向•三、有利于语文教学和识字教育..\中学语文之训诂问题.doc•段玉裁说:“有形以范之。而字义有—定。”•由于汉字形体结构的不断演变,汉字的结构的复杂性和异体字的纷繁,就使得“形训”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形训的局限性以及任

1 / 1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