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政治学院刘松涛二0一四年四月教学目标思想理论方面:教与学双方都必须联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着眼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教学目标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反映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的新发展,吸收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STS(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学、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等领域的新观点和新方法;教学目标概括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分析科学技术发展中提出的新问题,评析有关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中的重大事件和有影响的思潮。体现与时俱进的精神,体现课程的交叉性质(哲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绪论:自然辩证法是什么?教学要求: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性质、内容与范围,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特别是它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认识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意义。自然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科学技术-人类社会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观点自然界的先在性:自然界是一切事物的本原,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并依赖于自然界。对自然的认识产生科学,对自然的改造产生技术。人类与科学技术的共同发展: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观点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两种历史彼此相连并相互制约。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个前提,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创造了人,在劳动发展史中可以找到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钥匙。(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科学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石器—弓箭—人工取火—近代科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观点哥白尼—牛顿科学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把人类社会从闭塞、落后的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工业社会。(可参考[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第7版)劳动以及随同它一起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资本论》对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关系的论述)科学技术的异化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消亡。自然辩证法的性质、内容与范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研究内容: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相应地,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一、历史渊源:不同时期的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人们对自然图景的不同看法古代:自然哲学的形式——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近代:15-17世纪,自然科学重新兴起(实验方法、数学方法、逻辑方法)——从《天体运行论》(1543)到17世纪,自然科学获得大踏步前进。1687年,牛顿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实现了物理学的第一次综合。——机械论自然观。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工业革命:18世纪下半叶(1750s)到19世纪,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自然科学从分门别类搜集经验材料到开始进入系统整理材料的阶段(理论概括)。1830-1870年代,自然科学各领域相继涌现出一系列新的发现,越来越深刻地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麦克斯韦(1831-1879)、赫兹(1857-1894)、爱迪生(1847-1931)创建第一个工业研究实验室(1876)。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结论:自然辩证法的产生是人们对自然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二、自然辩证法的创立1840S,是萌芽时期,阐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的辩证发展,是马恩共同提出的任务。根据他们的研究分工,系统地研究自然辩证法的工作主要由恩格斯承担。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873年5月,恩格斯形成《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提纲,并开始了长达3年的持续研究;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1876年6月,开始撰写《反杜林论》,并在其中阐述了自然辩证法的一些基本思想。1878年7月,恩格斯继续写作《自然辩证法》,并制订了《总计划草案》,又开始了5年的研究和写作。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恩格斯将其全部精力用于整理和出版马克思的《资本论》(2-3卷)并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1895年,恩格斯逝世,未能最终完成《自然辩证法》的写作。《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思想已经清晰地呈现出来,这门学科也已经被实际地建立起来了。主要内容包括:10篇论文、169段札记、两个计划草案,总共181个部分。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有六个方面:(1)关于自然科学史、自然观史、自然史;(2)关于自然科学与哲学;(3)关于辩证法;(4)关于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和科学分类;(5)关于数学和各门自然科学的辩证内容。(6)关于劳动创造人的理论。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初创时期的重要理论观点:(1)劳动工具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2)劳动工具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3)先进的劳动工具代表先进的生产力(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市场竞争力、经济发展动力之所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与发展三、自然辩证法的传播1925年,《自然辩证法》首次以德、俄两种文字对照出版;1929年出版了日文版和中文版,1939年出版英文版。1931年在伦敦第二届世界科学史大会上,前苏联科学史家黑森作了《牛顿原理的社会和经济根源》的报告,认为《原理》并非牛顿个人天才的产物,而是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必然结果。用唯物史观研究科学发展的方法在西方科学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自然辩证法的传播与发展日本的相关研究对中国的影响:明治维新(1868):全盘西化、“脱亚入欧”。(1)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历制上则停用阴历,改用太阳历计日(年号除外);(关于文化问题,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科学技术之关系?)(2)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年设立日本银行(国家的中央银行);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殖产兴业);自然辩证法的传播与发展(3)发展近代义务教育。将全国划分为8个大学区,各设1所大学,下设32个中学区,各有1间中学,每1中学区下设210小学区,每一所小学区设8所小学,总计全国有8所公立大学,245所中学,53760所小学。教育机关颁布《考育敕语》,灌输神道教、忠君爱国等思想(有人认为此举用意在于强化最高权力集中式的社会体系,为日后的对外扩张铺路)。此外,亦选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留学。自然辩证法的传播与发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明治维新对中国的启示:(1)进一步对外开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2)重视教育,重视人才;(3)民族团结;(4)改革政治制度。——西学东渐之日本途径:比如科学、哲学等用语。——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1895年的中日战争,“给了中国的傲慢自满一次毁灭性的打击”;1905年的日俄战争,则是第一次亚洲黄种人打败白种人。——1932年,日本学术界在“唯物论研究会”内,设立了自然科学部门研究会,专门从事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的传播与发展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是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相伴随的。最先翻译出版的是《马克思主义人种由来说》(陆一远译,上海春潮出版社,1928年),即《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全书则是在1932年由杜畏之椐德俄对照本译出。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四、自然辩证法的发展1.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创造性贡献,开创了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新篇章。20世纪初,物理学的三大发现(电子、X射线和放射性),引起了物理学革命和有关的哲学争论。“物质消失了”(马赫)、唯能论与“没有物质的运动”(奥斯特瓦尔德)自然辩证法的发展2.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新发展第一,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第二,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第三,技术创新即开发研究(R&D)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自然辩证法的发展五、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自然辩证法相近学科的产生1.科学社会学:社会学的视角美国社会学家默顿《17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1938)一书考察了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及军事技术之间的关系以及宗教对科学的影响。揭示了社会、文化与科学之间相互作用的模式。《科学的规范结构》(1942)概括了现代科学的精神气质,共有性、普遍性、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有条理的怀疑论(CUDOS),即“默顿规范”。自然辩证法的发展《科学发现的优先权》(1957),探讨了作为科学报酬制度的“优先权”;《科学家的行为模式》(1968)讨论了科学家作为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规范”。受默顿的影响,其后有:《科学与社会秩序》(1952,B.巴伯)《科学界的精英》(1979,H.朱克曼)(精英/分层/优势积累/师承关系/著名机构—教育与科研机构中的马太效应/人往高处走/院士为什么值钱?/中国离诺贝尔奖有多远?)自然辩证法的发展2.科学学英国物理学家贝尔纳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始终关注科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他很欣赏马克思“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格言以及“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在其《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他阐明了如下的观点:科学是为人类服务的,科学有巨大的社会作用,如果有计划地加以利用,科学可以大大地改善人类的命运。他还积极参与科学的社会传播,致力于“公众理解科学”活动。随后,他还写了《19世纪的科学与工业》(1953),《历史上的科学》(1954)。自然辩证法的发展3.技术文化学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1886-1959)在其《社会变迁》一书中提出了“文化滞后论”。他认为,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中,变迁的动力来自技术的发明、积累、传播和调适。物质文化变化最快,随之而来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变迁则慢得多。便会有“文化堕距”或者“文化滞后”,即后者往往滞后于前者的现象。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六、20世纪中叶以来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1.自然观的变化(1)系统自然观。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恩格斯:“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系统科学的诞生:40年代到60年代“老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70年代到80年代“新三论”(系统自组织理论的诞生)——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和超循环理论;80年代以来的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研究的兴起。自然辩证法的发展(2)生态自然观。生物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原始的和谐——改造自然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农业—工业),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自然辩证法的发展2.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的变化16-17世纪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研究所形成的两大传统:以培根为代表的经验主义传统和以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传统。到19世纪末,在物理学成就的基础上形成了实证主义流派。(1)科学精神——批判、求真、创新、人文(为人服务)。(2)科学方法——用理性方法(比较、分析、综合、演绎、归纳、实验)等去整理感性材料。科学知识包括理性知识与经验知识两部分。自然辩证法的发展(3)科学划界——科学是实验的科学,实验是检验科学真理的标准,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