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生计方式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章生计方式—食物的获取SurvivalStrategy导言一套能从生存环境中谋取衣食和居所的方法,是人类社会生存下去的基础和前提。生计:谋取衣食和居所以维持生存所必须的最低的方法和手段,就叫做生计(subsistence)。生计方式是各个人类群体为适应不同的环境所采取的整套谋生手段。获取食物是人类最重要的生计。在食物的获取过程中,人类创造了丰富的文化。一社会的食物获取方式对其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第一节生存环境与食物一、人类生存的环境类型普雷斯顿·詹姆斯(PrestonJames)把地球表面划分成八种主要的自然地带。1、干燥沙漠区占地球陆地面积18%。居住着世界6%的人口。大部分地方干旱少雨,环境恶劣,气温变化剧烈,仅有少数耐旱耐寒的植物可以存活。维持小规模农业或狩猎采集生活。塔克拉玛干沙漠腾格里沙漠2、热带丛林区高温多雨,植物繁茂。占陆地面积10%,居住着世界人口的28%。以粗放农业为主,也有采集与狩猎。有的也通过采取措施发展起了精耕农业。3、地中海灌木林区此类区域以地中海沿岸为典型代表。这类地区的特点是位于山地与海岸的狭长地带,气候温和,风雨适度。居民们在这里经营着发达的农业或畜牧业,创造了丰富的复合型文化。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世界人口的5%有幸居在这里。4、中纬度混合林区此类区域多数位于大陆的腹心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适合于发展高级农业。占陆地7%的面积养活了世界42%的人口。5、草原区草原区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9%,居住着世界上10%的人口。居民主要过着游牧与游猎的生活,有少许初级农业。6、北方森林区北半球的这种林区,气候寒冷,生长期短,不利于发展农业。居民主要以狩猎为生。面积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0%,却只有1%的人口。北方森林区7、山地区在此类区域中各地的海拔高度不等,占全部陆地面积的12%,居住着世界7%的人口.气候一般呈垂直分布,植物群落也呈垂直分布。生活在此类地区的人们多以采集、狩猎为生。另外,山地有茂密的森林,可发展农业。8、极地区此类区域气候极为恶劣,包括苔原和冰原。虽然它的面积占陆地面积的16%,但人口却极为稀少,只有不到1%的人口生活在这里。二、生存环境与文化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一切”。德国地理学家K.瑞特尔(K.Ritter)在19世纪首先提出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毕生精力写出19卷本的《地学通论》奠定了该学派的理论基础。粗浅的环境论虽然不能完全解释人类文化的差别,但是,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是确实存在的。英国人类学家R.弗斯(R.Firth)的观点:第一,环境对于人类生活有极大的限制。第二,任何一种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总要迫使生活于其中的人们接受一种物质生活方式。第三,环境虽然广泛限制人们的成就,但总是为满足人们的需求提供了物质资源。第四,环境对人们的文化生活起着种种微妙的作用。其他还有“可能论”、“环境感应论”、“人类文化生态论”等观点。三、环境的负荷能力(Сaryingcapacity)某一环境在特定技术水平下所能承担的人口总量,也叫作最高人口总量。取决于如下因素:1、数量环境负荷能力的大小,首先取决于资源的数量。撒赫拉沙漠:每平方公里:41人山东:目前每平方公里约有666人。林德曼定律(Lindeman‘slaw)——百分之十递减律。美国学者林德曼(R.L.Lindeman)于1942年提出。在生态系统中,一个营养级到另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转化效率通常为10%左右。营养层:绿色植物:第一营养层食草动物:第二营养层第一级食肉动物:第三营养层第二级食肉动物:第四营养层细菌、真菌(分解者):第五、第六层对食物资源量的适应问题适应在生态学中,适应(adaptation)指的是有机体发展其自身生理与行为特性,使其能在所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后代。人类的适应过程,被认为是人的需要与环境供给之间的动态平衡。对资源波动的适应。自然环境中的可供资源并不是一个常量,随着季节周期性的变化等,会造成的食物资源的变动。(1)流动:当一个地区的资源不足以供养这里的人口时,人们常常采取的策略是流动迁徙。(2)储存:当食物丰盛的季节,人们把剩余的食物妥善保存起来,以备食物短缺的时候食用。2、质量环境中所提供的资源实际含有的有用成分的大小。食物中应当有6种主要成分,其中供给能量的三种是: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另外的三种对健康也是极其重要的:矿物盐,维生素,水。人的生存需要这些基本的营养一方面,人类要在生理上要做某些调整(如爱斯基摩人在生理上要适应很少吃到维生素的情况)。另外,人们还通过调节饮食实践来解决这一问题。人类利用各种技术加工食物是适应食物质量的重要策略。湖南人为什么喜欢吃辣椒?“自然的生活”是美好的吗?许多原始社会的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差异很大。在很多靠农业生活的地区,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但是其他的成分却较少。曹操: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以永年。3、范围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人们对食物资源范围的认识是有差别的。蚂蚁、蟑螂可以吃吗?拓展资源范围是以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第二节食物采集—狩猎与采集社会一、概念食物采集指的是依靠自然存在的资源——野生动物和植物——而获取食物的生存技术。包括植物果实的采集、狩猎和捕鱼。故,也叫做狩猎与采集(huntingandgathering)迄今为止地球上生存过的800亿人有90%的人是狩猎采集者,6%的人是农业生产者,工业社会的成员只占4%。人类99%以上的时间是靠狩猎和采集为生的。20世纪初,世界上还剩下163个狩猎采集社会。到中叶就只有布须曼人、澳大利亚人、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和中非及东南亚少数居民是狩猎采集者了。中国境内已经基本没有狩猎采集者了鄂伦春人1915年弃猎归农,云南独龙族1909年就开始刀耕火种了。但狩猎采集作为一种谋食方法,在很多初级农业社会仍然占很大比重。二、对当代狩猎采集社会的理解当代采集社会能作为历史上采集社会的样板吗?1、当代的采集民族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早期的狩猎采集者是生活在几乎各种类型都有的环境里,有些环境还非常富饶。2、当代狩猎采集社会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通过与异文化的接触得到了一些改善。古代的狩猎采集者是在生产技术水平极其低下的条件下进行的,他们随时都有陷入饥饿的危险。当代的采集社会不完全是历史上采集社会的样板。三、狩猎与采集:哪个更重要?习惯上的说法是狩猎-采集,狩猎在前面,实际上采集更为重要。以多比·昆人为例,男人每隔数天出外狩猎一次,成功率仅2%,平均每小时可获取800卡热量,而妇女每日都去采集,平均每小时获取热量2000卡。一般意义上狩猎和采集是不可分的。完全的狩猎者——爱斯基摩人。四、狩猎与采集社会的一般特点1、小规模的社会群体与群队组合的灵活性。2、以性别为基础的社会分工。3、没有恒久稳定的领导者。4、食物共享。5、社会控制系统的随意性。法律和秩序是在日常的、特定的基础上得以保持的,而不是通过继承和编纂法典、借助于一个行政统治集团来维持的。五、狩猎与采集社会举例:多比·昆人和爱斯基摩人昆人是由5个在物质和文化各方面都有着复杂联系的非洲人群体组成。据猜测他们可能一度统辖过南部非洲的大部分地区,后来被外族侵略者所取代,幸存者被赶到了卡拉哈里沙漠干旱地带及其周围地区,即现在的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安哥拉一带。迁徙不居的生活方式:交际:食物共享:铜器爱斯基摩人分布在沿北极圈一带的被称作铜器爱斯基摩人的群体。他们是靠冷锻天然铜矿来制造工具的,所以得了铜器爱斯基摩人这个名称。生存环境:极为恶劣平均气温低达-16℃到-27℃,狂风达每小时40—70里。迁徙模式基本上与昆人相同:食物丰裕季节分散成小群体,食物匮乏季节聚集成大群体。在短暂的夏天(6—12周)里,爱斯基摩人就组成由一两个扩大家庭构成的约20—30人的小群体游动到内地,捕获产卵期回游的鱼群和迁徙而来的驯鹿。冬天来临之前,爱斯基摩人在猎取了向南奔跑的驯鹿之后,便定居下来。他们捕获海豹的方法叫“maupok”。非正规领导:在爱斯基摩人的群队中没有正规的领导,但某些人可能对群体的决策有更大的影响。例如,谁在打猎的智慧和技巧方面出类拔萃,那么谁在群队中的威望就高,影响就大。但谁也没有高高在上对他人发号施令的权力,谁这么做就会不得人心,遭人厌恶。六、狩猎采集社会的文化生存问题文化生存(culturalsurvival):一个小民族如何在外部环境的干预下,维护自己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认同,保持作为一种文化的独立性的权益。在外力的干预下,一个民族长久赖以维系的生存方式发生突变,会引起民族心理层面的剧烈震荡。中国自清末民初的“弃猎归耕”政策。文化生存危机的后果——酗酒和非正常死亡的增多。第三节食物的生产一、园艺式农业(horticulture)又叫做“初级农业”,“粗放农业”等,指的是用比较简单的工具和方法,在小块的庭院般的地块里,对农作物进行的栽培。1、耕作方式——游耕或刀耕火种刀耕火种:先把一块地里的树木或杂草砍伐掉,然后放火烧尽,灰烬为土壤提供了肥料。然后种上庄稼。每块土地使用大约两到三年便弃置不用,待十年左右以后再重新开垦,这其间耕种者便到其他地块上去种植。2、园艺式农业社会的一般特点永久性定居的出现人口密度增大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化更为复杂的社会规范3、世界范围内的园艺式农业社会:南美洲的杨诺玛莫人(Yanomamo):在丛林中栖身,栖身的村落叫“沙波娄”,战争和女人是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主题。巴布亚新几内亚高地的僧巴迦人(TsembagaMaring)。在山峦间的河谷地带从事耕种,男子清理丛林等,女子从事马铃薯等植物的种植。“猪肉宴”在他们的生活中是一个重要的仪式——可以巩固盟友联系。美国西南部的普韦布洛印第安人他们因其村庄的建筑“普韦布洛”——可以容纳几千人的公寓——而得名。东普韦布洛人:有比较完备的灌溉工程。西普韦布洛人:洪水耕作法——在每年洪水淹没的地方耕种。中国境内的刀耕火种:中国境内的游耕民族主要生活在云南南部海拔600米到1800米的亚热带山地和丘陵地区。有独龙族、傈僳族、怒族、景颇族、拉祜族等民族。两种游耕方式:频繁迁徙的前进型和螺旋型游耕。1950年代以后毁林烧荒的发生——硬性划分出国有林范围切碎了山地民族的螺旋游耕序列。导致游耕生态系统失序。4、对园艺式农业的认识刀耕火种会破坏环境吗?现实:一面刀耕火种,一面青山常绿。刀耕火种是一整套极为复杂极为成熟的农业形态。刀耕火种是有着精心规划的耕作:百宝地:多种作物同时套种。烧荒的时机:选择最佳时机,既不耽误农时,又不给野草生长的机会。刀耕火种是人类最佳的生计方式之一——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烧荒:改良土壤,消灭害虫。百宝地:充分地利用了阳光和土地。“懒活地”:一块地只种一季就抛荒休闲,休闲期长达十年左右,“懒活地”的意思是不需要怎么费尽儿,就可以获得收成。参考书:尹绍亭:《人与森林———生态人类学视野中的刀耕火种》,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二、畜牧业在不适合于农耕的草原、山地、沙漠等环境中,人们从事的动物的驯养就是畜牧业,也叫游牧业。——专业化畜牧业.1、畜牧业的产生早期观点——畜牧产生于狩猎但近来多有反对此观点者,认为无论从驯养技术上还是猎人对动物的态度上,都不可能从狩猎社会发展出畜牧业。狩猎不能产生畜牧业:技术限制:动物的驯化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培养家畜品种,需要经过世代坚韧不拔的劳动,狩猎者在毫无保障的迁徙生活中对此是无能为力的,只有稳定的农人才能使动物驯化。态度限制:猎人喜欢捕杀年龄不大的动物,牧人则尽力满足动物的这种需求;猎人缺乏饲养动物的技术和情感,而牧人则对动物充满怜爱之心。Jevons认为,图腾制是畜牧业的原因。——被人崇拜和

1 / 1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