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考点】【备考建议】【分析学情】西安中学语文组高考研讨高考诗歌鉴赏能力层级:D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考纲要求2013全国卷I陆游(宋)《鹊桥仙》词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全国卷II朱熹(宋)《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诗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2014全国卷I无名(宋)《阮郎归》词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全国卷II韦庄(唐)郭震(宋)《含山店梦觉作》《宿渔家》诗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2015全国卷I岑参(唐)《发监洮将赴北庭留别》诗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全国卷II韩偓(唐)《残春旅舍》诗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2016全国卷I李白(唐)《金陵望汉江》诗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全国卷II杜甫(唐)《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诗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全国卷III曹翰(宋)《内宴奉诏作》诗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2017全国卷I欧阳修(宋)《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诗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全国卷II苏轼(宋)《送子由使契丹》诗①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②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添加标题古诗词鉴赏诗歌鉴赏选材是诗还是词,一般是每两三年交替变化一次。2012-2014年连续三年是词,2015年课标卷I和课标卷II都是唐诗,2016年、2017年三套课标卷都是诗,卷I卷II分别是李白和杜甫的诗,卷III是宋初名将的诗。2017年全国卷二套分别是欧阳修和苏轼的诗。2018年在复习诗的同时,不要忽略对词的复习。关于诗歌鉴赏1,选材偏重唐宋诗词2,题型有微小变化:一道选择、一道主观3,设置选择题,意味着对诗歌鉴赏内容、鉴赏能力的提高(难度增加不明显),变成五选二的客观题其实更多的是拉开差距,但也变相的帮助学生理解了诗词。需要学生把握更多细节而非囫囵吞枣。被檄夜赴邓州幕府金•元好问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赢马月三更。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2017年考纲模拟卷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B.“敝裘赢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E.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意丰、含蕴深厚、耐人寻思的艺术效果。15.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情感:①希望终老田园;②心念国事;③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2017年全国卷I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才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答案】BE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考生答题时基本上能意识到比喻手法的运用,在“下笔春蚕食叶声”中意象所体现的思想情感方面缺乏联想和思考。故得分点多在第1点和第2点上,第3点失分比较多。•存在的主要问题:1.只写手法,没有对相关手法进行阐述。2.将“以动衬静”的手法误解为“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对“以动衬静”手法运用效果理解不到位。3.此句反映的是作者欧阳修看到人才济济时内心的喜悦,部分考生误读为反映的是考生内心的喜悦,忽略了题目与常理。4.部分考生读题不仔细,审题不精准,将对第四句的理解,误读为第二联的妙处的分析,误答为对仗、对比、动静结合等。第二部分:问题分析学生存在问题及对策:1、鉴赏语言不规范,掌握诗歌鉴赏的术语太少,用语随意。2、自己没有按照不同的题型写下不同的答题思路,一味的生搬硬套“模板”答题。3、对于常见的表达技巧还掌握的不好,常常混用,如“借代”、“借喻”分不清。4、不能联系题目、作者角度、注释等判断出诗歌的思想情感,犯一些低级错误。读不懂学生作答时答非所问、于文无据、概括笼统、没有分析、遗漏要点等等问题的产生固然因为学生表达能力差,但读不懂辨不清诗歌的意思才是根源所在,具有先发性。探究根源答非所问于文无据概括笼统没有分析遗漏要点探究“读不懂古诗词”深层次原因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那么,立身于学生的角度,读不懂古诗词有哪些原因呢?大致有三:一是心理障碍,考场上时间紧张,心情低落,影响理解;二是诗歌理解障碍,由读不懂诗歌字面义,进而无法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感情;三是审题障碍,问题读不懂。后两点实质上都是读不懂的表现。读不懂诗歌的语言,刨去知识和经验层面的积淀不足外,正源于对诗家语特征的不理解,对诗歌章法结构规律的模糊。诗的艺术语言,具有含蓄性、跳跃性、凝练性。“它常常是不合法的,它常常是不合理的,它常常是无言的。即无法,无理,无言。”这就要求在阅读鉴赏中把握好诗歌的变形,像“翻译文言文”那样,扫清字词面上的障碍。“读懂古诗词”的路径和方法1.熟知诗家语,弄懂诗歌语言的变形诗歌语言的变形在语法形式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是诗眼、词眼,要详加分辨;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修辞上的特殊需要,常会打乱语序,这要求阅读中学会还原;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这要求阅读中根据已有画面和背景知识去补充。2.注重整体理解,综合全面诗歌鉴赏中分析作者的思想内容是高频考点。此类试题需要考生在整体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题,单纯地背诵答题公式和术语无济于事。那么,如何做好诗歌的整体阅读理解呢?这需要综合用好五看:看标题,初解诗歌主旨;看作者,结合知人论世;读注释,注意重点难点;看诗句,寻找感情载体;看题干,明确答题方向。3.增加阅读量,多读多积累,培养语感和意识。基本的复习措施建议:①选择经典诗歌,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读懂诗词的方法。②将诗歌按内容(风格)分类鉴赏,让学生掌握各类诗词的一些规律特征。③进行鉴赏技巧的总结、分析和点拨,教会学生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④掌握一般理论,诗歌体裁(古体诗、今体诗律诗、绝句)、诗歌题材(怀乡、思友、征旅、怀古等)、表现手法、语言特点、作家风格、常见意象等,要求对理论消化掌握,不能只停留简单记忆。方法:①阅读——看有效信息(注释、题目、作家、诗眼、诗歌内容、问题提示),注意从“景”、“情”、“理”、“趣”几方面剖析诗歌。②作答——问什么,答什么,贯彻“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有什么效果”的答题规范要求。牢记运用有关诗歌理论知识,用术语作答。控制书写量(避免无原则的堆砌答案)高考的答题失分情况其实是平时教学问题的具体体现,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让学生明确考纲,做到“心中有考点”。第二、教师给予规律太多,应让学生自己多总结多感悟,发现每道题的答题思路,从而让学生灵活运用“套路”。第三、训练手段有待改进,应多分析学生答案寻找教训,在常规考点复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讲解。第四、实战训练有待细化,应让学生学审题析答案要点,培养学生的“踩点”意识。第二部分:问题分析学生存在问题及对策:教师讲评试卷的建议:(一)讲思路:1、考题的题型符合高考说明的哪些考点2、这些考点的解题思路3、学生考试情况分析(二)讲联系:1、本次考试的内容与过去复习中的内容联系2、本次考试的能力点与过去复习的能力点的联系。3、本次考试的能力点和题型与高考能力点和和题型的联系。(三)课后三个任务1、考试小结;2、订正试卷;3、迁移练习。诗歌鉴赏出题考点思考1、全国卷还是考虑文本的经典性,选择唐宋诗词的可能性会更大些。2、选择题多从语段理解、表达技巧、语言风格入手出题;3、主观题分值稍大,考查面、考查深度主要围绕常规考点,答案力求规范标准。4、关注名家非名篇与非名家名篇,另外比较阅读不能忽视,尤其是与课本中的诗词篇目比较阅读,可以考查学生基础。本人拙见,不成熟处颇多,请各位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