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王权和皇权制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王权和皇权制度政法与历史学院高晓荣一、王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发展二、皇帝制度的内容及其特点三、后妃专权、外戚政治与宦官专权一、王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发展(一)王权制度的形成过程1、王的名号和权限夏、商、周都实行王权专制,“王”是中国奴隶社会国家元首的统称,“王”在奴隶社会不同朝代又有不同称呼。夏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袭用了氏族公社首领“后”的称号,《说文解字》云:“后,继体君也。”夏王朝的建立者启被称为“夏后帝启”,王位世袭制的王朝从此建立起来。“予一人”是灭掉夏后建立的商王的别称,《尚书·盘庚上》:“听予一人之作猷。”这里的“予一人”即是商王的自称,它亦是从商朝成汤、盘庚、武丁以致末代帝王帝辛专用象征王权的称号,以表示商王是国家最高权力的体现者。西周奴隶主贵族的最高首领称“王”,《尚书·牧誓》记“王朝至于商郊牧野”。这个王就是周武王姬发。奴隶制鼎盛时期周王的别称是“天子”,《礼记·曲礼下》云:“君天下,曰天子。”《周书·洪范》亦云:“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从王的含义来看,三横分别代表天、地、人,一竖是指一个贯通于天地人之间的人。字义本身反映出王被认为是天地人的主宰、最高权力的象征。从“王”的字形发展来看,它在周代钟鼎铭文中像战斧之形,古文字学家吴其昌解释为:“王字之本义,斧也。”表明军权是王权的主要构成。甲骨文的“王”字王同军事密切相关,一是说明最早的君主是由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转化而来的,二是说明早期国家的重要职能是“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王权是家长制和军事实力相结合的产物。我国的王权又起源于父权社会,以私有制为特点的父权制,是王权产生的经济基础。古代君主之所以被称为“君”,正是父权制的集中反映。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尹”字在甲骨文中与“父”字近形,“君”字从“尹”从“口”,表示他是诸尹中最尊贵者,可以用口指挥。2、王权行使的方式:王是早期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国家的象征和代表,王诸侯国有宗主地位。为保证王权的行使,王通过围绕王权的统治机构和所属人员,来行使自己的权力。第一,王自称是上天和祖宗授予统治权的人间代表,强调“君权神授”,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王是为了“天”或“天命”才降生人间的,以神权为政治服务的“天”或“天命”观,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第二,王以宗族长兼国家元首的身份实行统治,并且在强化宗法制的基础上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宗法是由原始的父系家长制血缘组织质变和扩大而成的制度,宗法制在夏王朝的重建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是王权的主要支柱。商朝出现父权宗族组织,是西周时期层次分明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的起源。在宗法制下,宗族组织与国家政权的结合更加紧密,周王集君统、宗统于一身,王权制度也随之巩固和发展起来。第三,王通过使用誓、诰、命、令等文书或口谕行使王权。在《尚书》中有《甘誓》、《汤誓》、《泰誓》、《牧誓》等,是夏、商、周三代在进行重要的军事活动时,由王发布的誓师词。第四,通过“会盟”、“巡狩”、“朝聘”等方式以控制各诸侯国。相传“禹朝诸侯之君于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左传·成公三年》)会盟等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王的统治。3、对王权的制约:第一,王权受到原有和相继发展起来的地方势力的制约,王朝的更替,并不意味着王权的消失,而是反映了新王朝拥有远超过旧王朝的实力和威权,新的王权在不断削弱地方敌对势力的基础上更加强化。第二,王权受到贵族元老的制约,亲贵的势力在王朝政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时亲贵的权力竟高于王,如著名的“伊尹放太甲”的故事。第三,王权受到天地、鬼神、祖先等宗教信仰的限制。三代的宗教还没有和王权融为一体,神权有时还处在与王权平行,甚至高于王权的位置。王权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诸方面的制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制度的演变,王权在逐渐摆脱各种束缚中得到加强,向君主专制体制迈进。4、王位继承制度夏朝的建立者启实现了“家天下”的巨大变革,夏后启还开创了王位传子制度,这种王位继承制度成为家天下的重要内容之一。从传贤到传子,启是以暴力手段把“公天下”转为“家天下”,变“大同”社会为“小康”社会的第一人,禅让制破产,世袭制诞生,从夏朝的王位继承制看,从启开始,13代,16王,除仲康、帝扃是传兄外,其余皆是传子。夏朝王位继承方式主要是传子。从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商从第一王汤到最后一个王纣,共17代,继位为王者30人,前期以兄终弟及为主,后期以父死子继为主。经九世之乱后,至商末,实行直接传长子的制度。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周代在王位继承制方面沿袭商朝后期父死子继的做法,但有了巨大变革,完成了由父死子继到嫡长子继承制的变革。王位嫡长子继承制的确定,避免了由于争夺最高权力而造成的王族内部互相残杀,保证了姬姓家族占据最高统治地位的稳定和团结。所谓嫡长子继承制,就是《公羊传》隐公元年所概括的两句话:“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种嫡长子继承制的确立,是王位传承制度的完善,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使政治上“家天下”而又一人独尊的专制制度更加巩固,因此一经出现,便在其后约三千年的时间内被奉为正统的定规。(二)、霸主政治的出现和权力体现形式春秋时期取代王权的霸主相继出现,先后有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晋悼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霸主权力的体现形式与王权的体现形式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霸主权力实际上取代了王权。不同之点是霸主还必须“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且地位也不稳定,总是随着经济和军事势力的兴衰而更迭。(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君权的体现形式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战争的需要,逼迫各国变法寻求新的出路,基本趋向是要求建立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构成的三个主要条件:君主独揽大权且君权至高无上以中央政权有力管辖的地方行政制度以君权强力统率的官僚制度君权的体现形式:第一,“官分文武,王之二术”,君主通过设官分职以控制官僚机构。第二,制定符节玺印制度,以便控制军队和官僚。符节玺印制度乃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体现形式,以后各代都不断将其加以完善,使之成为政治制度的重要构成内容之一。第三,完善考核赏罚制度以约束和控制官僚、军队。战国时期,不但在制度上保证君主权力,在统治手段上也形成了一整套理论,这就是君主驾驭和考察群臣的“君临之术”手段。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社会局势动乱,人们都希望能有一个统一的安定局面。几乎所有的先秦诸子理论都从不同的角度呼唤集中使用权力,认为应该有独一无二的君主来统一天下,要求“定于一”。先秦诸家的理论观点为秦的集权统一扫平了思想认识上的障碍。为以权势法术为中心内容的“君临之术”奠定理论基础。儒家与法家学派的主要思想:1、法家学派的主要思想法家代表了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法家流派:从时间上,分为前期法家和后期法家前期法家: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在各诸侯国内夺取政权时期的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是李悝、商鞅、吴起、慎到、申不害等。主要观点:批判传统“礼治”,论证变法的重要性、正义性,注重政治实践,探讨新兴地主阶级夺取诸侯政权的途径;勾勒出一幅“以法治国”的蓝图。后期法家: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兼并战争实现全国统一时期的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是韩非和李斯韩非子是后世公认的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主要思想宗旨:总结变法和夺取政权的经验,在前期法家法律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较为完整的“法治”理论,以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理论。前、后期法家的区别:前期法家思想更具实践色彩;后期法家思想更具理论色彩。最主要的区别是否否定道德教育的作用后期法家将“以法治国”的“法治”理论发展到极端。从地域上,分为晋法家和齐法家晋法家(法家主体):以三晋文化和秦文化为基础产生的法家思想特征:重农抑商,严刑竣法,否认道德教化的作用,极端夸大刑罚作用。齐法家:以齐国文化为基础产生的法家派系,主要代表人物是管仲。思想特征:重农而不抑商,重法而不全盘否认道德的教化作用。从理论上,分为法派、势派、术派先秦法家“法、术、势”三足鼎立法派代表人物:商鞅势派代表人物:慎到术派代表人物:申不害2、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儒家代表了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封建贵族利益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期的孔丘(孔子)战国时期的孟柯(孟子)战国后期的荀况(荀子)儒家主要思想:维护“礼治”以“礼”作为指导立法和司法的基本原则。维护“德治”主张“教化”,反对“不教而杀”;主张“德主刑辅”维护“人治”提倡“圣贤治国”,将立法、司法权集中于“英明”的君主手中。孔子中心思想:“仁”孔子(前551.9.28―前479.4.11.),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对西周礼的继承与改造:周礼——维护西周宗法制的纽带周公“制礼作乐”,将夏礼、商礼发展成一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典章制度、礼节仪式。“周礼”是周人治理国家的唯一准绳。后来的儒家将之概括为“为国以礼”的“礼治”。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亲亲”: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以父权为中心的尊亲属。“尊尊”:下极必须尊重和服从上级,特别是一国之君。“长长”:小辈必须尊重长辈。“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亲”和同姓不婚。核心:“亲亲”和“尊尊”“亲亲”是宗法原则,旨在维护家长制“尊尊”是等级原则,旨在维护君主制。因此,“礼治”特别强调“忠”、“孝”。在宗法等级制度的背景下,“亲亲”和“尊尊”是二位一体,“忠”和“孝”也往往相结合。第一,引入“仁”的观点,即以礼释仁。在孔子看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人的核心是“爱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外,孔子还提出了“损益”礼的思想。即孔子不抛弃礼但认为必须以仁纠礼。“损益”就是“损”去不符合仁的,不把人当人看待的那部分;“益”指增加重视人的部分。第二,孔子高扬西周以来的重民思想,把西周时期“敬天”的宗天礼学从天上拉回人间,所以,孔子所论之礼,是有血有肉宗法之礼,以仁为内在精神和生命力的礼。例如,他着重从血缘心理基础上说明孝是对养育之恩的报答,这样的“孝礼”首先是世俗的人伦之礼。第三,孔子将西周宗法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忠”和“孝”进行了沟通性的解释,并将原来使用于家族内的制度推至国家,为确立新的非周姓血缘的君父一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将家族伦理与国家伦理连为一体。孟子中心思想“义”——“舍生而取义”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人,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荀子中心思想:“礼”、“化性起伪”“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荀子·性恶》“中国两千年之学,荀学也。”——谭嗣同历朝历代实际上用的是荀子的学说,不完全是孔子的原始学说.“君临之术”的主要内容——以权势法术为中心“权者,君之所独制也”;“权出一者强,权出二者弱”——《商君书·修权》这是从理论上申明,最高的统治权力必须由君主所独占和完全控制运用,但凡有一分可能,绝不容许被分割。只有权柄在握,才能实现其统治。“势者,王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