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周敦颐《爱莲说》荷塘月色朱自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2年发表散文集《匆匆》;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当时的诗坛。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为著名的散文家。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作者简介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蒋介石、汪精卫的法西斯暴行激起共产党人和广大革命者的奋起反抗,同时引起一部分正直知识分子的不满和谴责。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反动派的血腥屠杀,又没有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不敢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排遣苦闷。荷塘月色一、解题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清华园月色月色下的荷塘配乐朗读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月下散步----作者的行踪整体感知3、本文的文眼是什么?“这几天心里破不宁静”找出文中能表达作者心情的一些句子:1、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2、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3、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了。4、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5、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6、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家门不静求静出静得静小径归来荷塘行踪心境结构的两条线索不宁静一(1)三(4—6)观荷赏月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月色夜赏缘起回到现实荷塘月色图得宁静水墨荷叶图光影淡雅图蝉唱蛙鼓图“到底惦着江南”四(7—10)文章结构二(2—3)漫步小径求宁静失宁静二、分析课文第二、三段:第一段:夜游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意。前往荷塘途中的所见所感第四段淡淡月光下的荷塘个体静态整体动态月色下的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舞女的裙明珠,星星飘渺的歌声凝碧的波痕观察顺序:由近及远,自上而下水墨荷叶图静动幽雅宁静淡远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动静结合第五段荷塘中的月色月光素雅朦胧月影参差斑驳如流水泻在叶子上流动之美像画在荷叶上倩影之美光影淡雅图荷塘上的月色淡雅、恬静月光如水薄雾似纱花叶如梦黑影斑驳杨柳如画光影似曲朦胧、柔和实虚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月色由及以有声衬远近无声树:远山:小路灯:蝉声蛙声:如烟如雾隐隐约约没精打采热热闹闹蝉唱蛙鼓图荷塘四周月色静动轻飘柔美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纸上描绘,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三)由联想旧时江南采莲的情景,想到,想到。眼前的荷塘两千里外的江南故乡千余年前的六朝作者为什么会想到江南旧俗呢?----①思乡之情----②深化主题(回到过去,说明对现实不满,想摆脱现实,但摆脱不了,宁静也只是片刻的。)漂亮的少年,美貌的少女,心心相印采莲去。船儿慢慢摇荡,少年少女们交递酒杯,默默传情。桨板轻摇水草紧绊,船头微动浮萍轻分。少女身材多窈窕,纤纤细腰裹白裳,情意绵绵难分离,恋恋不舍频回顾。春末夏初好季节,叶儿正嫩花初开,撩水逗乐轻浅笑,恐那水珠湿衣裳。忽而又觉船儿斜,匆匆提起绫罗裳。采莲嬉戏的美景,热闹风流,洋溢着青春的气息。《采莲赋》译文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写一个女子对爱人的深刻思念,女子盼郎不至,外表含蓄而内心浓烈如火文章引用《采莲赋》《西洲曲》里的句子,有何作用?①通过引用表现了“我”对“热闹”而“风流”的采莲情景的向往以及“无福消受”的惋惜之情,表现了眼前荷塘没有“流水的影子”的缺憾,和对江南的惦念。(引用内容本身的意义)②引用有关荷花的诗句,内容上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语言上增加了诗意。我为什么又“惦着江南”了?因为我尽管是个“自由的人”,在淡淡的月色下“冷静”“独处”时,观赏到了清华园荷塘的美;但是作者更向往“热闹”“群居”时,在明媚的阳光下的荷塘美景。荷香月色不能真正排遣内心的不宁静,所以思古怀乡。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但难以摆脱,身处烦忧,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之外,是不可能的,刚才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恍如一梦。荷塘月色画面是—美丽的气氛是—宁静的格调是—雅致的美静雅通感手法通感即移觉,是把人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的形式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2)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这两句是两种感觉的相通,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相通清香歌声(嗅觉)(听觉)时断时续,隐隐约约12光影名曲(视觉)(听觉)和谐相通本体喻体原句相似点荷叶白花(荷花)清香舞女的裙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渺茫的歌声……………………裙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很相似月光下,白色荷花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的星星相似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找找拟人句拟人灵秀动人①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到打着朵儿的……②叶子本是肩并肩地挨着……③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拟人手法叠词叠词节奏鲜明迷迷糊糊蓊蓊郁郁曲曲折折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阴森森一粒粒峭楞楞悄悄淡淡田田亭亭层层缕缕静静薄薄弯弯阴阴轻轻叠词运用写作特点1、情景交融2、语言凝炼、准确、清新小结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描述,表达了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不可得的情绪,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写法探究结合课文,看看作者写景的特点。第一,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作者将自己此时的感情巧妙的融入到对眼前景物的描绘之中,收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第二,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动与静相互衬托,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美。第三,抓虚实的结合,写出了散文的神韵。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所描绘出来的景物的特点就是“虚”。对眼前景物客观特点的描绘就是“实”。晨鸣共北门,谈笑少时情。背影秦淮绿,荷塘月色明。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传香远,文章百代名。江泽民同志为纪念朱自清诞辰一百周年题诗怎样学习散文整体感知,理清线索全心投入,体会意境(写什么景,抒什么情)认真揣摩,品味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