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绪论文学批评分期:文学观念演进期——周秦至南北朝文学观念复古期——隋唐至北宋文学批评完成期——南宋、金元至现代前两时期为文学批评分途发展期,前一期:批评风气偏重文,重在形式;后一期:偏重于质,重在内容。·儒家孔子孔门文学观的重要两点:尚文(与墨家不同处)尚用(与道家不同处)“诗言志”: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思无邪:“无邪”即“归于正”,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从思想到内容尽量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志”有三解:1.作者之怀抱。2.讽谏之意。(献诗陈志)《诗经》中提到作诗的地方,作诗的意图不外乎讽与颂。。。。。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献诗的诗都有定指,全篇意义明白】3.在公共场合的某种交流意图。(赋诗言志)【赋诗却往往断章取义,随心所欲,即景生情,没有定准。断章取义只是借用诗句作自己的话。所取的只是句子的文义,就是字面的意思】孔门文学——文章、博学就典籍性质而言,分为“诗”“书”二类;就文辞之体而言,别为“诗”“文”二类文学指文献之学;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诗的政治功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不学《诗》,无以言。;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孔安国曰“引譬连类”,朱熹:“感发意志”。)可以观,(郑玄曰:观风俗之盛衰。)可以群,(孔安国曰:群居相切磋。)可以怨,(孔安国曰:怨刺上政。)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孔子对诗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兴”:诗歌的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感发感情,在感情涌动中获得审美享受。反映了文学的艺术特征,可不可以兴是诗与非诗的区别。“观”:通过诗歌了解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状态。观诗的内容,也观诗人的主观意图,也可以观赋诗人之志。体现了孔子文艺观中的现实主义特征。“群”:指诗歌可以使社会人群交流思想感情,统一认识,促使社会的和谐与团结。“怨”:强调诗歌可以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与批判。主体是对现实不良政治的批判。孟子“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上篇中,针对咸丘蒙对《诗经·小雅·北山》的错误理解,支出要全面确切的理解诗的内容,必须善于“以意逆志”——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即用自己对诗意的准确理解。去推求作者的本意。【“意”——从孟子和咸丘蒙的论辩,以及《孟子》一书引《诗》情况看,孟子对《诗》的理解还是比较接近诗歌本来意旨的。】如何正确地做到“以意逆志”,孟子认为必须要能“知人论世”——深入地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情况。【“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批评和欣赏文学的重要原则和方法“知言养气”《公孙丑》上:(公孙丑)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对后来文论中的“文气说”有奠基作用知言:只足以知他人之言,固非自己对于立言之预备也(不是自己对于文学上的一种修养工夫)·道家老子:对文艺美学的贡献有二:一是对象的论述(从审美角度对艺术创造的客体所要达到的标准描述);二是对虚静的论述(从心理角度对审美主体所提出的要求)。强调一种完全摒弃人为而合乎天然的文艺,与道相合的美的境界。故此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命题。“大音希声”:要有某种“声”来暗示、引导、象征(如: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唯见江心秋月白,这种无声的境界及作用离不开“有声”的衬托)王弼注曰:“听之不闻名曰希,不可得而闻之音也。有声则有分,有分则不宫而商矣。分则不能统众,故有声者,非大音也。”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为中国古代艺术境界理论奠定了哲学和美学基础。※庄子心斋:专一心志,用内心去体会,用气去感应;气是以虚空容纳万物的。真道唯聚于空明虚静的心境,这就是心斋的妙义。坐忘:毁坏形体。泯灭聪明,形智皆弃,与大道混为一同,从而没有好恶之情,与变化同游就不会滞执守常。撄宁:外界的一切纷繁都无法扰乱心境的安宁,即在纷纭烦乱中保持心境的安宁。得意忘言:出自《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语言文字不过是表达人们思维内容的象征性符号而已,是暗示人们去领会“意”的一种工具。“言”只能起一种暗示、象征作用。言的目的在“得意”,但言本身并非意,是不能尽意的。庄子把语言作为“得意”的工具,利用语言可以表达的方面,借助于比喻、象征、暗示等方法,来启发人们的想象和联想,引起人们对生活中经验过的某种认识和印象的回忆,联系和形成许多更加丰富复杂的思维内容,以获得“言外之意”,要从有限的语言文字当中,领会无限的言外之意,所以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要沿着它所比喻、象征、暗示的方向,充分驰骋自己的想象,发挥接受者的主观能动性,去补充丰富它,以获得比语言文字已经表达出来的内容更加广阔的多的内容。对后世的影响:言意关系问题的提出,特别是言不尽意、得意忘言说的流行,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汉代毛诗大序是《乐记》的文艺美学思想在文学方面的具体表现,明显表现了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进一步加强的特点,发挥了《礼记》中“温柔敦厚”诗教说,突出地强调文艺必须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继承了抒情言志的传统。主要思想:“发乎情,止乎礼义”——认为诗歌创造必须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不能超过礼义大防,在揭露批判社会黑暗方面,必须以十分委婉的方式,在统治者允许的范围内做一些他们可以接受的批评。“讽谏说”——“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充分肯定了文艺批评现实的意义与作用为后来进步的文学家运用文艺来揭露批判现实的黑暗,提供了理论依据。强调讽谏作用既是对先秦儒家文艺思想积极方面的继承,同时也反映了汉代封建制度还处于上升期。对文艺的要求也表现了矛盾的两重性,既有保守,又有进步。其基础是建立在文艺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的思想上的。它直接引用《乐记》的名言:“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认为在这一点上音乐和诗歌是完全一致的,根据这种观点,进一步具体解释了变风变雅的产生:“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国史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达于事变而怀其旧俗者也。”认为变风变雅是国家衰败的现实在文艺上的反映,对文艺和现实关系做了明确论述“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手法的归纳。风,是属于某一个诸侯国的,以个人的事来表达其国家风尚的;雅是属于整个周王朝的,讲述整个周王朝王政废兴的;颂是歌颂盛德而告之神明的。“情志统一说”——进一步发展了情志结合的思想,比较明确地指出了诗歌通过抒情来言志的特点,一方面肯定“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另一方面有强调诗歌是“吟咏情性”的,认为无论情或志,都必须接受礼义的约束,服从礼义的规范。情志之中,更重视志,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进一步深化。情志说的提出对后世文学批评发展影响很大。重要意义:·明诗乐之关系(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明诗之起源(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明诗与时代的关系(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明诗之功用(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明诗之体类(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是谓四始,诗之至也)【注意:确立了中国古代诗歌抒情言志的传统;诗、乐、舞的相互关联;文艺与时代政治的关系;文艺的社会作用;诗之“六义”】·魏晋《典论论文》1、作家才能与文体性质之关系(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不同文体的特点(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惟通才能备其体。)——始为文体之区分。【本指文章的本质,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的一定的思想或感情内容;末,是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这种形态包含有内容特点和形式特点两方面意义。曹丕分文章为四科八体(四科八体指哪些文体和风格),四科的“末异”以雅、理、实、丽来区分;八种(体):诗、颂、箴、戒、论、铭、诔、赞2、从研究作家才能与文体特征出发,特别强调了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强调作品应该体现作家特殊的个性。主张才性一致,性决定才。※文与气的关系:文章中的气是由作家不同的个性所形成的,它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曹丕强调文气的不同是因人天赋秉性不同,故而无法以人力改变。曹丕的气与孟子的气完全不同。孟子——道德品质的修养达到崇高境界的一种精神状态,是通过长期学习礼仪而具有的浩然正气;曹丕——先天赋予的,没有伦理道德色彩的自然禀性,属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气。文以气为主,即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曹丕把文章的气分为清浊两方面,在这里开了后世以阳刚之美、阴柔之美论文学美之先河。(这里,曹丕的文学理论也是对建安文学创作特征的总结与概括)·文心雕龙总论中的篇目!!!!文学评论有哪些篇目,大概内容原道—文之枢纽:作者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是对文的实质的说明。叙述文的概念:分广义和狭义,广义--文和道的关系。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即任何事物都有一定外在的表现形式,接近于老庄的哲学自然之道;狭义--“人文”,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接近于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对人文的起源与发展作了论述,进一步阐释人文的本质及特点。【1、言必称三代2、多言“道”,与其同时好言清玄者同3、勾勒“文”之史4、将具有审美意义之文学与“文”之观念相连,既不厚今,也不泥古。5、关于《原道》表达的是哪种思想流派的观点。——是对荀子、易经、杨雄的继承和发扬,表现了更多的道家、玄学、和佛学思想的特点】物色、神思、隐秀——论文学的构思与创作(物色:文学创作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内容);体性、定势、才略——文学的风格与题材(才略:作家的才能风格和时代密切相关);《宗经》——论文学的风骨;《知音》——专门讨论文学的批评、鉴赏问题;原道、征圣、宗经——“通”,即文学发展过程中有一些原则必须继承的;正纬、辨骚——“变”,即文学创造必须随着时代和文学的发展而有新的发展与创造,逐渐丰富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