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课堂问题行为的特点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课堂管理方法训练之二认识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学生有哪些课堂问题行为?你是否有过类似的课堂行为?需要处理吗?不同类型的课堂问题行为,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或者教师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程度不等的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陈时见.课堂管理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问题行为是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干扰学生或班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他将对教师和其他权威人士长期的对抗、极端的害羞、过度的白日梦、旷课、长期的不愉快等症状都看作是问题行为的多种表现。什么是课堂问题行为?(心理学家林格[美])按人格划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人格型:产生这种行为的学生带有神经质的特征,表现为退缩行为。忧心忡忡、缺乏信心、兴趣、心神不安、做白日梦。行为型:具有攻击性、破坏性、对抗性的特征,如怪叫、动手动脚、起哄。情绪型:是由于学生过度紧张焦虑、情绪多变而导致社会障碍的问题行为,如冷淡漠视,过分依赖他人,胆小怕事,慌乱,心事重重。有重合的地方奎伊(Quay)等人在其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1)按问题起源划分,课堂问题行为分为:扰乱性的问题行为:破坏课堂秩序、不守纪律和不道德行为心理问题行为:退缩、神经过敏等威克曼(E.K.Wickman)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2)按行为类型划分外向型问题行为:主要包括相互争吵、挑衅推撞等攻击性行为;交头接耳、高声喧哗等扰乱秩序的行为;作滑稽表演、口出怪调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以及故意顶撞班干部或教师、破坏课堂规则的盲目反抗权威的行为,等等。外向型问题行为容易被觉察,它会直接干扰课堂纪律,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进行。内向型问题行为:主要表现为在课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乱想、做白日梦、发呆等注意涣散行为;害怕提问、抑郁孤僻、不与同学交往等退缩行为;胡涂乱写、抄袭作业等不负责任的行为;迟到、早退、逃学等抗拒行为。内向型问题行为大多不会对课堂秩序构成直接威胁,因而不易被教师察觉。但这类问题行为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危害也很大。(柳夕浪.1999)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3)从社会学的角度,按照程度的差异:不适当行为:与课堂中“应该如此”的理念不一致,不影响其他人,比如心不在焉,小动作、聊天处理方式:忽视或暗示,否则浪费时间、破坏气氛异常行为:自身特定的心理因素及其变化引起的,主要是由于自己心理的不正常而危害他人,纠纷,干扰反教育行为:直接违反教育目标和行为规范或直接破坏教学秩序,不遵守作息制度,随意离开课堂,不服从教师,坐立不安,吵嚷,恶作剧暴力行为:这是直接危害他人的行为,如打架,大欺小等。(谢维和.2000)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类型(4)不仅后进生、差生有问题行为,优秀生也有。美国近年来有人对中小学学生课堂行为的调查显示,有问题行为的儿童占总人数的53%。我国的研究发现,有问题行为的高中学生约占半数,而初中学生则占70%。(Smith&Misra.1992)(杨心德.1993)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普遍性55%的课堂问题行为属于上课时讲话、喧哗等,有28%属于上课迟到和不做功课,上课任意走动等,另有17%属于看无关书籍等不专心上课,真正程度严重的问题行为只占极少数。我国对中小学课堂违纪行为的调查资料也显示,轻度的占84%,比较严重的占14%,非常严重的仅占2%。以轻度为主,持续时间短,易变性强。库宁的研究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问题以轻度为主讲话、做小动作心事重重、注意力不集中看课外书极端羞怯、害怕教师提问吃东西厌学考试作弊学生n=44170.1%56%46.3%43.5%33.9%29.9%25.8%教师N=28175.2%32.3%30.9%31.9%19.6%41.1%19.9%敏感多疑做白日梦上课睡觉擅离座位起哄无故缺席、旷课与老师同学发生争执学生N=44122.4%20%14.1%13.2%12.9%11.1%6.8%教师N=2815%14.5%8.5%6.7%7.8%15.2%6%(陈时见.2002.197)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频率在上面的7个选项中,师生选择的比例较大,该种行为有普遍性;课堂行为以轻度行为为主,而且,课堂行为有普遍性。有研究表明,有严重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大多数都能成长为适应良好的成年人,其中五分之一的人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因此,教师不应对这些学生作出草率的结论和悲观的预言,更不能因为其青少年的行为预言成年期。结果分析过失行为品行不良压抑性行为攻击性行为6-11岁77.5%12.9%6.4%3.2%12-14岁27.5%38%7.3%27.2%15-17岁10.6%48.4%27.2%13.8%18岁14.3%64.2%14.3%7.2%(吴宗宪.1994.17)年龄差异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差异性%讲小话做小动作吃东西上课睡觉考试作弊吵嚷起哄看课外书做白日梦心事重、注意力不集中厌学敏感多疑过度焦虑小学18.43.21.40.71.14.31.47.31.81.8初二21.111.65.77.35.910.7516.89.15.4初三13.43.03.46.62.310513.68.45.4高一4.80.70.50.20.73.92.54.12.53.2高二12.55.52.59.14.117.56.114.38.26.6显著性********************(陈时见.2002.199)年级差异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差异性初二的学生正值青春期,身体发育迅速,很快出现成人的体貌特征,生理上的变化过于突然,在感觉惶惑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指向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丰富,经常沉浸在关于我的思考和感受中,因此,此时容易导致他们个性上的主观偏执,个性发展不平衡,处于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容易产生反抗心理,情绪不稳,消极,是课堂问题行为的多发阶段。初三,因为有升学的压力,自觉控制能力有所增强,课堂控制行为有所减少,进入高中阶段后,其生理和心理逐渐趋于成熟和稳定,特别是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自我意识高度发展,这对于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均有决定性的作用。高一学生的课堂问题,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减少,但是进入高二,又面临着就业和升学的压力,内心冲突与压力,对现实中的弊端极端敏锐和反感,有时甚至产生强烈的绝望、愤怒的情绪,影响其对人生、社会以及周围人的看法,所以,高二是相对与高一、三来说,问题多发。结果分析%吃东西考试作弊吵嚷起哄上课睡觉看课外书籍做白日梦敏感多疑过度焦虑无故缺席旷课擅离座位极端害羞、害怕老师提问城市25.518.410.25.232.214.515.96.8514.9乡村8.45.23.91.614.15.56.68.51.817.1显著性********************差异性*****************************(陈时见.2002.200)城乡差异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差异性学生人格特征带来的差异内向与外向外向型的性格乐于与人交往,自我表现,愿意体验新鲜刺激;而内向型性格倾向于内在状态,喜欢宁静,在他们看来强烈的外界刺激令人疲惫,给人太多压力。都容易出现问题。神经过敏型与稳定型趋于稳定的孩子采取积极协调的生活态度,不容易产生课堂问题行为;而神经过敏型的孩子难以与教师、同学建立有意义的社交关系,他们往往忧心忡忡、胆战心惊、疑虑重重、满怀戒备,不愿意开口说难题,交流彼此的情感,由于自己的焦虑和成见,不能客观地看待别人的关心和鼓励。当强烈的神经过敏与强烈的内向型性格在一个孩子身上出现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当神经过敏与外向结合的时候,学生会努力与教师、同学交往,但长久关注学习任务时,感觉很困难。艾森克的划分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孩子们的原因(1)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场依存与场独立:原指对飞行员的训练,后指对外界事物的判断的参照系。场独立的人,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常常依照自己内部作为参照,不易周围的干扰,倾向于在抽象的分析的水平上加工。场依存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则倾向于以外部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反思型与冲动型:反思型的人,会三思而后行。冲动型的人,根本不考虑后果。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孩子们的原因(2)性别差异:男孩-外向性问题行为;女孩-内向性问题行为生理障碍:多动症视听说障碍青春期自我认识的差异:积极的自我认识和消极的自我认识寻求关注:课堂小丑讨厌的学生懒惰的学生无助的学生错误的教育观、学生观:升学率、分数,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管理不当:勒温的“专制-民主实验”哈佛大学1968年的研究,因素分析,教师的随机应变与学生的合作、积极参加、活动及求成特征正相关。相反,教师的专横与学生的合作、积极参加活动、助人的特征负相关。教师的惩罚与学生的合作、积极参加活动、求成和助人的特征也有负相关。滥用处罚:学生丧失自尊、自爱(尤其在小学)情绪异化:冷漠、易怒、偏爱、偏恶教学水平低:枯燥,没有趣味,过度的不好……(陈时见.2002.205-206)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老师们的原因动不动就训斥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从来不训斥学生的老师也不是好老师!家庭因素:父母惩罚的程度和青少年犯罪以及攻击性行为有正相关在家庭中的偏态行为与学校里的低成绩和不守纪律有显著正相关。父母打骂孩子;父母感情不好,家庭关系紧张;父母对子女期望水平过高或过多干涉子女的个人生活,对子女过于粗暴、严厉或冷漠不信任等都易使学生产生敏感焦虑、畏惧、不合作、厌学等不良心理状态,诱发课堂问题行为的出现。父母过分溺爱孩子、过分保护,也会限制儿童活动的积极性和独立性,压抑其创造性,妨碍他们与他人的正常交往,容易受到挫折,产生焦虑、失望和自卑等消极情绪。单亲家庭对孩子的行为会产生消极影响。这样的孩子表现为自制力差,极易冲动,迁怒于人,容易产生对抗性逆反行为。(Trottel,?)(Mistchell&Shepard,1996)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环境因素(1)学校环境据调查,1/3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由于环境造成的。影响学生行为的环境分物化环境和非物化环境两种。物化环境:学校的布局、校园建筑的风格、绿化美化、墙报标语、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方式、周围同学的言行衣着。非物化环境:同学间、师生间的关系。这个最影响学生上课的情绪。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环境因素(2)大众媒体:暴力、色情、凶杀课堂内部环境:课堂内的温度、色彩、课堂气氛、课堂座位的编排方式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环境因素(3)不安定的家庭环境49.6%同伴压力35.6%缺乏学科兴趣30.7%对学校厌倦30.5%学生的心理或情感障碍29.4%在课堂活动中表现无能21.9%对成人权威的反抗20.8%缺乏自尊13.7%讨厌教师12.7%使用药物4.9%影响英国综合中学学生问题行为的归因分析调查问卷另外一个角度:到底谁拥有这个问题?课堂管理方法之二——这是谁的问题?与教师有关的学生的全部行为学生可能说的话和做的所有事情都被包含在这个矩形里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可接受的学生行为不可接受的学生行为可接受的学生行为不可接受的学生行为学生安静的做作业学生互相帮助学生听从老师的安排学生做完功课打扫卫生学生没有把材料放到架子上学生妨碍其他人朗诵课文学生吵闹干扰了其他学生学生推撞了其他同学一条不固定的线可接受的行为不可接受的行为可接受的行为不可接受的行为一个高标准的教师一个宽容的教师可接受的行为不可接受的行为可接受的行为不可接受的行为心情好的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可接受的行为不可接受的行为可接受的行为不可接受的行为可接受的行为不可接受的行为可接受的行为不可接受的行为对小丽对小明考试中与邻座说话可接受的行为不可接受的行为被迫接受自己并不认同的行为或者假装反对自己其实赞同的行为假接受假装不接收老师是虚伪的虚伪的信息如果学生的行为处于你不可接受的区域,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