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电子商务经济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电子商务平台经济的分析几天前和几个金冠的哥们一起聊,金冠圈里说有几家金冠店铺,月销售额已经只有几万元了,当我听说的是一家曾经还是比较知名的双金冠店现在也才几万元的销售额的时候,我震惊了,和他们沟通中发现,淘宝的大环境以及玩法都已经变了,淘宝已经有80多万家皇冠店铺,6万多个商城品牌,3000多家店铺年销售额超过千万,而淘宝起家的亿元店铺超过了30家,淘宝店越来越靠近商业的本质,而有的金冠几年前靠着淘宝的红利期,以低廉的成本获得大批客户,而当时乐观的以为淘宝的生意会一直好下去,所以没有提高自己的供应链水平,没有及时转型做品牌,没有做好老客户的维护,没有提高团队的管理,没有转型做一家电商“企业”,等等。在历史的转型期,他们没有很好的转型,导致当初的客户优势被削弱,现在面对的是大批客户的流失而束手无策,加上客户对其没有忠诚度,重复购买了低下,利润一直提高不了,没有利润服务又提高不上去,品牌也没法做,逐渐恶性循环。2012年对于电子商务行业来说,是关键的一年。血战将会升级,行业盘整开始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很难分清谁处于防守位置,谁处于进攻状态。可以预期的是,所有的电商企业都会攻防兼备向前冲刺。只是有人跑得快,有人跑得慢,这取决于各家的实力基础。2012成电子商务优胜劣汰大年电商资本市场寒冬并不能等同于电商寒冬,因为网购消费需求并没有缩减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不过,可以预期的是电商行业的马太效应将会加剧。三年内将倒80%马云在2011年年初曾放言:未来十年,电商企业绝大部分都会倒闭,言下之意,未来电子商务行业竞争残酷。据统计,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是2.9年,而凭什么电商企业就能够活过3年以上呢?因此,马云的预言应该改成:未来三年内80%的电商都会面临倒闭,而2011年下半年资本寒冬来袭,数家电商倒下似乎加速了这种可能性。2012年是B2C倒闭年,与此观点不谋而合的还有京东商城董事局主席刘强东。他在2010年初指出,2012年至少会有5家大型B2C电子商务公司惨淡收场,同时倒闭的中小B2C将超过几十家。尽管电子商务行业兴起的时间并不长,但也遵循着大多数行业的发展规律:竞争初期,行业内公司数量不断膨胀,出现百家争鸣的场面;随着行业逐渐成熟,优胜劣汰,公司数量也会骤减。2012年,将是中国B2C行业走向成熟的第一年,也是大浪淘沙的开始。C2C战争已经结束创立时放出豪言说三年内要将淘宝挑下马的“品聚网”在2011年末宣布倒闭了。其创始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由于资金没到位才导致品聚的倒下。紧接着盛大公司出面澄清说盛大并没有投资品聚,品聚的倒闭与其无关。是否有了资本就能改变品聚倒闭的命运呢?显然不是。因为这已经不是一个流量主导电商的年代了,如果是拼流量,百度的有啊以及后来与日本乐天合作的乐酷天不至于如此惨淡经营,如果可以拼流量,腾讯也不至于大动干戈投资好乐买、珂兰钻石,收购易迅网做B2B2C的平台了。经过了数年的发展,用户的购物习惯已然形成,这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简单地说,C2C的纯平台的战争早已结束,从ebay退出中国,到百度有啊转型,虽然腾讯还在努力,但已经不再是原先那个C2C了。在C2C,淘宝一家独大的江湖地位已成定局。正因为C2C的战争结束了,淘宝这两年来给自己做了几个大手术。2010年10月淘宝商城从淘宝独立,然后接着是2011年1月19日公布的200亿到300亿元投资的大淘宝物流计划,紧接着7月份支付宝脱离阿里集团,一淘网也被分拆出来,去年11月份聚划算宣布分拆独立。淘宝作为电商行业的庞然大物,在过去的一年里如此多的如此大的动作,正是因为看清了中国C2C市场的本质。B2C开始加速跑这是一个资本加速驱动电商的时代,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库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2011年12月初,已经披露的中国电子商务行业的投资事件为272起,其中已经披露投资金额的投资案例为199起,披露的投资金额总额为62.72亿美元,平均投资金额为3151.98万美元。其中,2011年1~12月初,披露的中国电子商务行业投资事件共发生92起,其中披露投资金额的投资案例为77起,投资金额总额达到46.91亿美元。也就是说,2011年的总融资额是过去五年电商融资之和的两倍还要多。这些融资在未来两到三年内主要将投向仓储物流、IT系统、供应链、人才储备等等,成效也会慢慢显现出来。这些投资80%都集中于B2C,而且还不包括苏宁、国美大型传统企业的电商投资。因此,对于整个电商行业而言,2012年不是B2C衰落年,而是加速度发展的阶段。只是发展的方式是两级分化:拿到钱的电商将资金用于加强“内功”修炼,现金流稳健的会加速度发展,没有拿到钱或者现金流透支的电商B2C企业将会衰落,淡出公众视野。团购网站2011年,对于团购行业来说,是从沸点到冰点的一年。来自领团网《2011年全国团购网站普查数据公报》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范围内已有1968家团购网站关闭,占团购网总数的33.5%。2012年,团购行业将会加速洗牌。资源型团购:优化+开放对于团购网站来说,2011年,烧钱的重要理由就是流量。当资本退潮,无钱可烧,有着天然流量资源的团购网站便显现出优势。2011年底,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团购平台聚划算宣布以公司化的形式独立运营,同时公布聚划算2012年的开放战略,全面开放聚划算的千万活跃用户以及来自阿里巴巴集团旗下阿里金融的6亿元贷款和风投联盟的6亿元资金。最初依托于拥有巨大流量的淘宝平台的聚划算最终自立门户,开始了自己的平台之路。据统计,2011年中国团购总交易额达到了216.32亿元,其中,聚划算就贡献了100.35亿元。可见,依托大型平台,具有流量资源的团购网站的潜力。显然,聚划算的开放是希望变身为一个开放的营销平台角色。通过多种形式与各地团购网站、服务企业等展开合作,让聚划算迅速从单一团购网站跨入综合运营化平台。满座网CEO冯晓海表示目前正在就进入条件进行接洽。如此一来聚划算将避开与团购网站的竞争,而变成一个团购用户的入口。不过,聚划算要想“招安”本身流量不错的大团购网站并不容易。一位团购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用户本身的重合,自身流量不错的大团购网站与聚划算合作的意义并不大。除了聚划算,依托人人网平台的团购网站糯米网也在逆市扩张,其CEO沈博阳告诉记者,现在团购野蛮阶段已经过去,更加精细化运营时代到来,当消费者和商家都回归理性后,商家变得更好谈,所以糯米要趁这个时机加快脚步向外扩张把业务做得更深更透。沈博阳透露,2011年11月、12月平均月增长率都在20%以上,糯米网北京单日转化率超14%。选择这个时机扩张,泡沫破灭后,团购领域大批员工被裁,人才价格降了下来。经过几家大的团购网站大规模扩张之后,糯米网通过研究数据,看到了国内哪些城市具备潜力、哪些城市不适合做团购,可以直接拿别人的失败经验来作为参考。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大众点评,本来大众点评是一个美食社区。但依赖其社区积累起来的用户基础,其团购也迅速发力,尤其是手机客户端流量剧增更是给其团购业务带来飞速的增量。资本型团购:升级+转型野蛮生长将团购带入一片乱战和粗放式的运营,当资本退去,那些曾经依靠烧钱扩张的团购网站开始走管理上的升级或者业务上转型。美团网副总裁王慧文在微博里直言,任何一个营销方式,当他变成可简单复制时,就变成防守型工作了,进攻性的营销应该另辟出路。言下之意,目前这种团购模式要做的就是防守型工作,而如何度过这个冬天?最早喊出“冬天论”的王慧文表示,团购竞争的关键不是资源上的竞争,而是细节服务上的竞争,从商家的筛选,到文案再到服务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坚持做好精细化运营与消费者服务。而如何使全国性区域化的服务足够规范,集中化运营成本足够低,将成为接下来团购生存下来的关键。满座网CEO冯晓海坦言,现在所关注的焦点就是盈利。“沉淀过后的用户已经非常注重品牌,接下来拼的是品牌合作的能力,给用户带来的服务。”沈博阳指出。随着消费者回归理性,他们不再盲目追求低价,而是更加青睐品牌商家的团购项目,这一点在糯米、美团、拉手等团购网站上都得到印证:大牌商家的餐饮服务即使只有6~7折(168元一份)的自助餐,仍然能够团购上千份。因此,对于资本型团购企业来说,如何甄选优质商家并且和商家一道提升服务品质将是竞争的关键。除了升级,就是转型。中国的团购网站靠模仿起家,正是因为模式简单形成了千团大战局面。从2011年开始,很多团购企业在竞争激烈的战场中不断寻求突围转型的路径。领团网《2011年全国团购网站普查数据公报》显示,多家先前的团购网站虽在运营,但网站已经转行退出团购领域。从页面内容分析,转行方向如下:商城、网址导航、返利网、社区网站、淘宝店、企业网站、生活服务网、电影网站等。去年,多家垂直类团购网站利用现有流量切入B2C商城。分析师吴雪飞表示,B2C商城有着复杂的供应链系统和管理系统,转型B2C,供应链是团购网站所欠缺的。最早转型B2C的聚美CEO陈欧直言,聚美转型商城后首先是对供应链体系提出全新挑战,不仅需要围绕新业务进行产品组合、提高交付绩效,同时还需要加快发运速度、库存周转、客户满意度和问询反应时间。团800联合创始人胡琛分析认为,“PC+团购”搭配“移动互联网+优惠券”的本地消费平台模式,或许会成为团购网站们2012年新的又一轮流行风潮。平台电商电商行业马太效应升级,第一梯队企业早已经从最初的垂直电商变身为综合平台。经过2011年跑马圈地,价格血拼,未来平台企业的发展将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和用户体验的提升。天猫:线上shoppingmall上路淘宝商城2012年的第一个新闻发布会就是宣布自己改名“天猫”。虽然阿里系将天猫定位为其电子商务生态中的B2C,但实际上,天猫的模式与其他B2C完全不同。如果说亚马逊、京东是零售商的话,那么天猫实际是一家shoppingmall,其赚取的不是零售利润,而是商业地产“租金”。依托于淘宝网平台成长起来的天猫在淘宝内部由独立到合并,再到分拆。随着中国B2C模式快速增长,天猫也加紧了自己独立的步伐。2010年11月份,启用了独立域名,2011年6月从淘宝网分拆出来独立管理和运营。而2011年10月推出了新的规则引发了轩然大波,但目的是为了完成市场商家的分类管理和升级,之后,恰逢资本冬天,淘宝商城又引入38家独立B2C。2012年1月11日,淘宝商城宣布了新的名字天猫。尽管总裁张勇并不承认,但一些业内人士都将其举措解读为“去淘宝化”。天猫生于淘宝,其大量的商家都是淘宝网起家进而进驻天猫。天猫平台多多少少带有淘宝的基因,而这种基因对于想打造网络版美国“第五大道”、法国“香榭丽舍”大街无疑是不利的。张勇透露,淘宝商城在2011年全年交易额已经超过1000亿元,是2010年的3.5倍,日均独立访问人数突破1000万。在整个电子商务行业,无论从交易规模和商业模式上,天猫似乎都没有竞争对手。但随着其商户数的迅速增长,外来的B2C各怀鬼胎,小商户服务质量和货品质量的隐忧仍然存在。不控制货品,只控制信息流的天猫,其管理边界就会越来越大。如何将大小商户统一在一个管理框架下,如何让用户体验到统一而优质的服务是其2012年甚至未来更长时间的挑战。亚马逊中国:“潜伏”者发力亚马逊中国对于其他电商企业来说,是一个“潜伏”的竞争对手,它很低调,这被一些媒体解读为亚马逊并不重视中国市场。实际上,作为电子商务行业少有的跨国公司,亚马逊市场策略偏向于稳健。以第三方开放平台业务为例,2008年,亚马逊全球来自第三方开放平台的交易额就占到整个亚马逊平台份额的30%以上了,这几年也保持着平稳的增长。亚马逊来自第三方卖家的收入主要是基于GMV的提成。数据显示,来自第三方卖家的营运利润率(10%~15%)远高于自营业务的营运利润率。尽管如此,在中国,亚马逊并没有急于开展开放平台的业务,其竞争对手当当网和京东商城都在2010年大规模开展开放平台业务,亚马逊中国直到2011年才正式开放平台,并且吸引了许多国际品牌商进驻。亚马逊中国从不对外公布其交易数据。其最大的优势是亚马逊供应链体系的技术优势,随着其库存和物流体系的布局,这种优势越发显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