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安评_地震活动性相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程师资格考试相关问题讲座(地震活动性分析相关)胥广银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授课内容安评师资格考试地震安全性评价概论地震活动性分析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大纲安评师资格考试考试目的专业队伍建设考试特点通过率15%—20%多次机会,定期举行考试安评师资格考试试题依据考试大纲考试不超越大纲范围试题抽样覆盖大纲内容安评师资格考试考核重点大纲要求的知识点、能力点安评师资格考试难度体现在:更深的概念理解更强的分析能力更熟练的综合运用能力安评师资格考试安评师考试三科目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理解能力具体从事某一专业工作的能力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地震构造评价专业工程场地地震影响评价专业独立组织工程项目安评工作的能力地震安全性评价概论地震安全性评价基本内容和程序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资料获取与分析模型参数确定地震安全性评价基本内容和程序搜集调查分析加工资料模型、参数、评价设计地震动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结论确定性方法概率方法土层反应地震地质灾害模型危险性评价工程场地评价地震安全性评价基本内容和程序前言工作分级关键问题技术思路工作安排区域资料及其评价近场区资料及其评价地震危险性评价工程场地地震影响评价结论各环节主要结论设计、设防主要参数和工程使用建议地震安全性评价基本内容和程序具体内容依安评工作分级、地震环境及场地特点而定地震安全性评价基本内容和程序安评工作分级a)Ⅰ级工作包括地震危险性的概率分析和确定性分析、能动断层鉴定、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适用于核电厂等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主要工程;b)Ⅱ级工作包括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适用于除Ⅰ级以外的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主要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基本内容和程序安评工作分级c)Ⅲ级工作包括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区域性地震区划和地震小区划,适用城镇、大型厂矿企业、经济建设开发区、重要生命线工程等;d)Ⅳ级工作包括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复核。地震安全性评价基本内容和程序地震环境强震活动区中强地震活动区工程特点如,长周期场地特点如,松软地基地震安全性评价基本内容和程序工作分级、地震环境、场地特点和工程特点不同影响:工作技术思路评价内容确定评价方法选取模型及参数的选取资料获取范围、类别、精度、可靠性关键技术环节处理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地震动评价方法确定性评价方法概率评价方法场地影响评价方法土层影响评价方法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方法地震活动性分析(发生频度和强度预测)发震构造分析(发生地点、强度预测)地震动衰减关系(影响场)评价模型地震动参数评价及结论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场地地震动参数是地震震级及地震距场地的距离的函数包括均值与方差,假定符合对数正态函数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确定性方法地震构造模型建立发震构造弥散地震地震动参数确定根据衰减关系计算地震动参数发震构造最大潜在地震移至距场址最近处,计算地震动参数弥散地震移至场址一定距离处,计算地震动参数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确定性方法地震构造模型特定的地震构造(断层、地质构造)与已经发生的地震事件的关联性分析多种资料的综合使用:地质资料,地球物理资料,地表形变资料区域地球动力学模型最大潜在地震断裂分段对比分析研究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确定性方法弥散地震的大小与构造无关的的最大地震位置不定的疑难地震的震级弥散地震的位置地震震源深度衰减关系模型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概率方法基本假定地震对场地的影响用衰减关系表示工程场地可能受到周围不同地点、不同大小的地震的影响地震的发生次数符合一定的概率分布地震发生的地点也遵从概率分布地震的大小符合一定的概率分布根据以上概率模型计算场地给定地震动的超越概率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概率方法•基本假定(1)地震带内地震发生次数符合泊松分布()()!nTTpNnent=5.20246810120.000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probabilityn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模型参数•地震年平均发生率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概率方法•基本假定(2)地震带内大小地震的比例符合对数线性分布lgNabM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概率方法•基本假定(2)震级概率密度函数服从截断的指数分布00()()()1ummmmefme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概率方法地震震级概率密度模型参数地震带震级上限地震带b值地震带震级下限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概率方法基本假定(3)地震发生不同在潜在震源区内地震在同一潜在震源区内均匀分布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概率方法潜在震源区模型基本参数几何边界(一般为多边形)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最大地震)潜在震源区空间分布函数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概率方法•潜在震源区地震发生率00(),,()12sinh()21jjjuzMmlMlMMmemfe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概率方法•概率计算公式:,11(()(|))()1NNsmiijiijffmPAaEdxdydmSPAae超越概率地震安全性评价方法工程场地地震影响评价方法土层反应分析方法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方法资料获取与分析资料获取地震资料获取地质资料和地球物理资料获取场地地震影响资料获取资料获取与分析资料获取收集、分析、整理调查勘测试验资料获取与分析地震资料获取区域地震资料近场区地震资料资料获取与分析区域与近区域的定义区域:不小于150公里近区域:不小于25公里资料获取与分析区域地震资料用于地震带地震参数确定潜在震源区划分及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近场区地震资料用于近场区地震潜在震源参数厘定近场区地震震源参数厘定资料获取与分析区域地震资料获取正式出版的最新的地震目录权威部门和地震监测部门地震资料汇编及临时目录国际地震目录补充资料获取与分析区域地震资料分析参数统一,如震级参数核实,如不同目录资料完整性(时空覆盖)可靠资料起始年限、震级资料可靠性震级误差震中精度历史地震影响分析资料获取与分析地震资料精度Ⅰ类:≤10公里Ⅱ类:≤25公里Ⅲ类:≤50公里Ⅳ类:≤100公里Ⅴ类:≥100公里资料获取与分析区域地震活动分析空间分布特征:条带、丛集、空区等时间分布特征:起伏,可采用“定量”描述的方法资料获取与分析区域地震活动分析资料获取与分析近场区地震资料分析与补充调查补充搜集小震、微震资料地震震源深度分析疑难历史地震调查小震资料精定位资料获取与分析地质与地球物理场资料获取地质资料获取地球物理场资料获取资料获取与分析地质资料获取区域地质资料获取近场区地震资料获取资料获取与分析区域地质资料用于区域地球动力学模型建立地震构造模型建立与地震构造图编制地震带划分潜在震源区划分潜在震源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近场区地质资料用于近场区地震构造图编制近场区潜在震源区参数厘定与论证资料获取与分析区域地质资料获取区域地层资料区域地貌资料区域构造运动历史资料断裂带及主要断层资料构造盆地资料其它相关资料资料获取与分析地质资料获取范围区域范围不小于150公里近场区范围不小于25公里资料获取与分析工程场地地震影响资料获取场地工程地震、水文地质资料土层资料获取地震地质灾害资料获取资料获取与分析区域范围内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壳形变等相关基础资料的类别、空间分布和时间尺度的完整性,资料的精度和可靠性图件的内容完整性和准确性、比例尺、图例及制图质量近场区历史地震的核查近场区小震精定位近场区实际调查工作的路线、观测点、采样点、地质剖面、探测剖面和测试手段等的针对性、合理性、充分性,以及实际资料的可靠性资料获取与分析场地及附近已有的工程勘测资料的利用程度,勘测孔与场地评价要求的满足情况,测试数据的可靠性模型参数确定模型参数确定确定性方法模型的确定概率方法模型参数确定土层反应模型参数确定地震地质灾害模型参数确定模型参数确定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综合评价情况区域与近场区断层活动性、发震构造的评价依据潜在震源区的边界划分、震级上限确定和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的地震地质依据运用已有资料、相关工作结果和近场实际调查资料,对主要潜在震源区的分析论证模型参数确定地震动衰减关系与强震记录和烈度资料符合论证土层反应分析模型与勘测资料输入地震动时程包络函数与地震环境模型参数确定实际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主要是依据获取的资料,确定上述评价模型的基本参数。这也是资格考试的重点。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大纲要点地震资料掌握历史地震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的方法。区域台网记录之前的地震资料完整(起止时间、最早时间)地震参数分析疑难考证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大纲要点地震资料熟悉破坏性地震的资料考证和现场考察的内容与方法。对破坏性地震的参数有疑问时主要围绕地震地点与震级进行资料核查(地方志……)现场调查(问询、考察……)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大纲要点地震资料熟悉地震资料可靠性与完整性的分析方法。不同时段-时间久,可靠性与完整性低不同震级-震级低,可靠性与完整性低政治、经济、文化水平,战乱(史料考证)M-T图G-R关系年平均发生率法与比例系数法台网监测能力川滇地震带M-T图郯庐地震带M-T图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大纲要点地震资料熟悉区域性地震台网观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方法。1970以来全国区域台网地震目录-分析预报中心(台网中心)省级、区域性地震台网目录协调-不同省的目录不一样甄别人工事件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大纲要点地震资料掌握微震重新定位的方法。主要针对I级工作补充以往测定地震参数时未曾使用的地震仪器记录资料,特别是要补充周边其他台网(站)的资料;对收集到的地震记录资料重新辨认震相;修正现有的定位速度模型和改进、使用多种定位程序。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大纲要点地震资料熟悉不同震级标度之间的关系。Ms、ML、Mb、MW、……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大纲要点地震资料掌握编制地震目录的内容。破坏性地震目录、(近场区小震目录)发震时间、地点、震级、震源深度、定位精度、(参考地点)起止时间、定位精度说明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大纲要点地震资料掌握编制地震震中分布图的内容。2幅图破坏性地震震中分布图区域性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震中分布图注明资料起止年代注明主要地震的震级和发震日期区分浅源、中源和深源地震比例尺、图例和地理要素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大纲要点地震区、带划分熟悉(了解)地震区、带的含义和作用。地震区-地震活动性地震构造环境均相类似的地区更高层次上考虑地震带的区域构造和动力学背景更好地考虑特大地震的地震活动性统计特征地震带-地震活动性与地震构造条件密切相关的地带(地震区的次级地震统计区域)确定统计单元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大纲要点地震区、带划分熟悉(了解)地震区、带的含义和作用。地震区常常作为评价大范围内地震活动总体水平的范围地震区、带可作为分析地震活动时空强特点的单元地震区常常作为地震衰减特征分区地震带可作为地震活动趋势和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统计单元地震区、带常常作为发震构造条件和震级上限确定的构造类比范围地震带是潜在震源区划分中的一级划分,是潜在震源区划分的基础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大纲要点地震区、带划分掌握地震区、带划分的原则。地震区重点考虑地震活动及相关背景的分区性地震带地震活动的空间密集成带或相对集中相对一致的地震活动特征相对一致的地震构造背景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大纲要点地震区、带划分了解地震区、带与地球物理场特征的关系地壳厚度差异重力、航磁异常特征边界通常与重力梯度带、地壳厚度梯度带地震活动性评价专业大纲

1 / 1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