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认知心理学绪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认知心理学Cognitivepsychology刘昌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Email:cglew@163.com美国心理学协会评选出的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前十名)B.F.SkinnerJeanPiagetSigmundFreudAlbertBanduraLeonFestingerCarlR.RogersStanleySchachterNealE.MillerEdwardThorndikeA.H.Maslow主要参考书籍王甦《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索尔所《认知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版;RobertL.Solso,etal.Cognitivepsychology.北京大学出版社英文原版影印书;里德•亨特等.认知心理学基础.人民邮电出版社;邵志芳《认知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Eysenck&Keane《认知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讲认知心理学源流与方法主要研究内容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位置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历史回顾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内容源流与方法感知觉、模式识别注意、意识记忆、知识表征表象语言思维、问题解决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位置人本主义的研究心理行为主义的研究心理分析的研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神经科学的研究PsycheSoulMind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位置社会关系的心理研究人格的心理研究从感知觉到思维情绪的心理过程研究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研究知识的来源“人类生来渴求知识”——亚里斯多德认知心理学历史的简短回顾:1956年之前的心理学早期的实验心理学:反应时间的研究等等行为主义心理学;心理分析;格式塔心理学;心理语言学:Skinner与Chomsky的争论外部力量: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提出外部力量: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及其影响NoamChomsky对Skinner的反驳;GeorgeA.Miller:神奇数字“7”(Miller,1956);Newell和Simon:通用问题解决者(GeneralProblemSolver)计算模型;Bruner、Goodnow和Austin(1956)第一次从认知加工的观点系统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也于1956年在Dartmouth学院的一次会议上得以创立。NoamChomsky,MarvinMinsky,AllenNewell,HerbertSimon和GeorgeA.Miller均出席了这次会议。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最重要的一年。认知心理学的兴起:1956年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取向(I):信息加工观将人脑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用计算机的一般特征来解释人类心理。人和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都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等结构组成;认知的信息加工是以序列的方式进行的;强调认知加工过程的分离,以弄清认知活动的结构和过程。信息加工观的一般原理对信息加工过程的一般解释绝大多数认知过程都是由一系列相继进行的加工阶段组成的。当一个刺激呈现时,首先进行的是基本知觉加工,接着是把一些基本知觉加工信息传输到短时记忆的过程。其后,复述(rehearsal)承担短时记忆信息保持的作用,之后有部分信息被传输至长时记忆(Broadbent,1958)。认知心理学方法观察法:JeanPiaget实验法:正确率、反应时自我报告法:出声思考计算机模拟(人工智能)神经生理学方法实验法过程分离法:反应时间的相减法、反应时间的加因素法等;任务分离法(实验性分离)过程分离(I):反应时间的相减法唐德斯1868年提出“生理时间”,区分简单反应和复杂反应。A反应(简单反应):要求被试觉察到一个灯光刺激后立即用右手按键作出反应,记录为RTa;B反应(选择反应):安排红绿两个色光刺激,要求被试看到红光后立即用右手按键作出反应,而看到绿光后立即用左手按键作出反应,记录为RTb;C反应(辨别反应):安排红绿两个色光刺激,要求被试看到红光后立即用右手按键作出反应,而看到绿光则不作出反应,所测到的反应时记录为RTc。过程分离(I):反应时间的相减法一个复杂反应只是在一个简单反应上加一些别的动作,这些动作所需的时间可用反应的全部时间减去简单反应所需的时间求得。由此可以推出,RTbRTcRTa;RTa可称为基线时间(baselinetime);RTc则在RTa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刺激的辨别时间,因此RTc-RTa为辨别过程所需要的时间;RTb则在RTa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刺激的辨别时间以及对反应作出选择的时间,因此RTb-RTc为选择过程时间。短时记忆信息编码是否只有听觉编码?(Posner等,1969)任务:给被试呈现2个字母,要求被试以按键反应来指出这2个字母是否相同,记录反应时。材料:2种字母对,AA(读音和书写一样)与Aa(读音相同、书写不同)。2种情况下的正确反应都为“相同”。4种呈现方式:2个字母分别同时呈现、间隔0.5秒、1秒、2秒呈现。短时记忆信息编码是否只有听觉编码?(Posner等,1969)反应时是字母间隔的函数实验140045050055000.51字母间隔时间s反应时间msAA对Aa对短时记忆信息编码是否只有听觉编码?(Posner等,1969)反应时是字母间隔的函数实验2350400450500550012字母间隔时间s反应时间msAA对Aa对短时记忆信息编码是否只有听觉编码?(Posner等,1969)结果:同时呈现时,AA对的反应时显著小于Aa对;随着间隔时间增加,AA对的反应时快速增加,但Aa对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二者差别逐渐缩小。解释:AA对可以直接以视觉特征比较,Aa对必须在听觉编码的基础上才能匹配,同时呈现情况下之所以花时多是需要从视觉编码过渡到听觉编码;随着间隔时间增加,AA对视觉编码的优势逐渐消失,听觉编码出现,反应时随之增加,与Aa对的差别自然缩小。问题如何得到两位数心算活动的计算时间?15+13=28?82–37=46?下列方案合适否?34+26=606?21+17=368?15+28=437?23+39=646?52–36=177?64–19=358?过程分离(II):反应时间的加因素法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所需时间的总和。相互制约的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彼此独立的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某一特定的加工阶段。若某些因素影响作业所需的时间,则操纵这些因素就可以观察到作业时间的变化,如此就可确定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举例: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先给被试相继呈现一系列随机数字(6个以内),作为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回答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分析:被试先对测试项目进行编码(时间e毫秒),然后将编码好的数字与保持在短时记忆中的识记项目(N个)逐一比较(比较每一项目耗时c毫秒),并确定每一项目与测试项目是否匹配(决策),最后作出反应(作出决策和反应需时间d毫秒)。一个例子: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根据加因素法原理,被试的反应时为这四个阶段所需时间的总和,即RT=e+cN+d,或写作RT=cN+(e+d),其中c为斜率,e+d为截距。回归分析表明,c=38,e+d=397,即每比较一次需时38毫秒,而对刺激编码、作出决定和反应共需397毫秒,表明短时记忆中信息的提取是以系列扫描(逐个检查)方式进行的,而非平行扫描(同时检查)。任务分离“控制单一变量而比较在两种不同的测验任务中变量的效应……,如果变量影响被试在一种测验中的结果,但不影响另一种测验任务的结果,或者变量对两种测验任务的结果的影响有不同的方向,我们就说分离产生了。”(Tulving,1985)任务分离范式单分离(singledissociation)双分离(doubledissociation)任务分离(I):单分离单一分离指的是实验中一个自变量V1影响测验任务A,但不影响实验任务B。启动效应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的或类似任务的促进作用。不同于正迁移。测量方法:模糊字辨认(知觉辨认)、词干补笔知觉辨认的通常做法:首先让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然后在速示条件下(30毫秒)辨认学过的单字以及另外一些未学过的单字。Warrington&Weiskrantz(1970)的研究背景健忘症病人由于某种形式的脑损伤而丧失记忆,但其知觉能力、语言、智力等基本完好。健忘症病人不能把语词信息从短时记忆传递到长时记忆,即不能保存新近的经验。然真如此?Warrington&Weiskrantz(1970)4位健忘症病人(3位Korsakoff综合症病人、1位颞叶切除病人)与16位控制组病人(无脑损伤)学习字单,然后进行4种记忆测验:自由回忆与再认、模糊字辨认(知觉辨认)、词干补笔。模糊字辨认:测验时将字迹弄得模糊不清,要求说出是什么字。例如,将幻灯焦距不调集中使字迹模糊。词干补笔Warrington&Weiskrantz(1970)被试变量影响回忆和再认,但不影响模糊字辨认(知觉辨认)和词干补笔。00.10.20.30.40.50.60.70.8自由回忆再认控制组健忘症病人00.10.20.30.40.50.60.70.8知觉辨认词干补笔控制组健忘症病人关于单分离的一般看法很难从单一分离推论出两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因为单一的心理过程完全可以解释单一分离的实验结果:某一心理过程只对测验A敏感,而对测验B完全不敏感。Warrington&Weiskrantz(1970)的实验结果可解释为:被试变量对回忆或再认敏感,但对模糊字辨认或词干补笔不敏感。Basso等(1982)的研究一名28岁的女性患者PV,右利手,5年前中风,脑受损面积很大,扩展到脑左半球语言功能区的前后,她不能重复刚听到的句子。其词语工作记忆(verbalworkingmemory)较正常人差,但空间工作记忆(spatialWM)能力无差别。PV的语音分辨音韵判断以及单词的理解能力均正常,其词语项目的长时记忆能力也正常。凭PV这一个案,能否认为PV的词语工作记忆较差是由于其脑左半球语言功能区受损的结果?Hanley等(1991)的研究一名55岁的的女性患者ELD,右利手,其脑右半球中央有一脑动脉瘤,导致6年前外侧沟出现血肿。其空间工作记忆能力明显低于正常人,但其词语工作记忆能力无差别。ELD能正常辨认物体图片以及判断面部表情,其知觉编码也正常。仅凭ELD这一个案,能否认为ELD的空间工作记忆较差是由于其脑右半球外侧沟受损的结果?任务分离(II):双分离若损伤定位于脑区a的一组病人比损伤定位于脑区b的一组病人在P测验任务中占优势而在Q测验中占劣势,则可推论脑区a与脑区b存在不同的功能,即存在功能的双分离。假设一项心理活动有两种功能参与,即功能甲和功能乙,当且仅当:(1)功能甲在功能乙缺失的情况下可以正常进行;(2)功能乙在功能甲缺失的情况下也可以正常进行,那么,功能甲和功能乙是两种独立的功能单元。脑损伤病人通过测验任务表现出功能的双分离任务P任务Q实验组1(脑区a损伤病人)90%30%实验组2(脑区b损伤病人)30%90%控制组(正常被试)90%90%脑区a损伤病人与正常组成绩任务P任务Q实验组1(脑区a损伤病人)90%30%控制组(正常被试)90%90%单分离结果的解释损伤定位于脑区a的一组病人,其任务Q的测验成绩比正常人要差,一般认为脑损伤部位影响了任务Q的完成。但是,这个结果还可以找到另外的解释。如果认为是脑损伤部位影响了任务Q的完成,其前提是假设两组被试对两项任务具有同样的敏感性。然而,两种任务可能存在难度或测量方式的差异,这些都可能导致被试对一种任务比另一种任务更敏感。任务分离(II):双分离任何一个特定的皮质病灶确实破坏一些

1 / 7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