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术前准备与麻醉选择第1节麻醉前的一般准备麻醉前需根据病情对病人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总的目的在于提高病人的麻醉耐受力和安全性,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术后恢复更迅速。对ASAI级病人,做好一般准备即可;对ASAII级病人,应维护全身情况及重要生命器官功能,在最大程度上增强病人对麻醉的耐受力;对于Ⅲ、Ⅳ、Ⅴ级病人,除需做好一般性准备外,还必须根据各别情况做好特殊准备。(一)精神状态准备多数病人在手术前存在种种不同程度的思想顾虑,或恐惧、或紧张、或焦急等心理波动、情绪激动或彻夜失眠,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活动过度,麻醉手术耐受力明显削弱,术中或术后容易发生休克。为此,术前必须设法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和焦急情绪,从关怀、安慰、解释和鼓励着手,酌情恰当阐明手术目的、麻醉方式、手术体位,以及麻醉或手术中可能出现的不适等情况,用亲切的语言向病人做具体介绍,针对存在的顾虑和疑问进行交谈和说明,以取得病人信任,争取充分合作。对过度紧张而不能自控的病人,术前数日起即开始服用适量安定类药,晚间给睡眠药,手术日晨麻醉前再给适量镇静睡眠药。(二)营养状况改善营养不良导致机体蛋白质和某些维生素不足,可明显降低麻醉和手术耐受力。蛋白质不足常伴有低血容量或贫血,对失血和休克的耐受能力降低。低蛋白症常伴发组织水肿,降低组织抗感染能力,影响创口愈合。维生素缺乏可致营养代谢异常,术中容易出现循环功能或凝血功能异常,术后抗感染能力低下,易出现肺部感染并发症。对营养不良病人,手术前如果有较充裕的时间,应尽可能经口补充营养;如果时间不充裕,或病人不能或不愿经口饮食,可通过小量多次输血及注射水解蛋白和维生素等进行纠正;白蛋白低下者,最好给浓缩白蛋白注射液。(三)术后适应性社会训练有关术后饮食、体位、大小便、切口疼痛或其他不适,以及可能需要较长时间输液、吸氧、胃肠减压、胸腔引流、导尿及各种引流等情况,术前可酌情将其临床意义向病人讲明,以争取配合。多数病人不习惯在床上大小便,术前需进行锻炼。术后深呼吸、咳嗽、咳痰的重要性必须向病人讲解清楚,并训练正确执行的方法。(四)胃肠道准备择期手术中,除浅表小手术采用局部浸润麻醉者外,其它不论采用何种麻醉方式,均需常规排空胃,目的在防止术中或术后返流、呕吐,避免误吸、肺部感染或窒息等意外。胃排空时间正常人为4~6小时。情绪激动、恐惧、焦虑或疼痛不适等可致胃排空显著减慢。为此,成人一般应在麻醉前至少8小时,最好12小时开始禁饮、禁食,以保证胃彻底排空;小儿术前也应至少禁饮、禁食8小时,但乳婴儿术前4小时可喂一次葡萄糖水。有关禁饮、禁食的重要意义,必须向病儿家属交代清楚,以争取合作。(五)膀胱的准备病人送入手术室前应嘱其排空膀胱,以防止术中尿床和术后尿潴留;对盆腔或疝手术排空膀胱有利于手术野显露和预防膀胱损伤。危重病人或复杂大手术,均需于麻醉诱导后留置导尿管,以利观察尿量。(六)口腔卫生准备麻醉后,上呼吸道的一般性细菌容易被带入下呼吸道,在术后抵抗力低下的情况下,可能引起肺部感染并发症。为此,病人住院后即应嘱病人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对患有松动龋齿或牙周炎症者,需经口腔科诊治。进手术室前应将活动假牙摘下,以防麻醉时脱落,甚或误吸入气管或嵌顿于食管。(七)输液输血准备对中等以上手术,术前应检查病人的血型,准备一定数量全血,做好交叉配合试验。凡有水、电解质或酸碱失衡者,术前均应常规输液,尽可能作补充和纠正。(八)治疗药物的检查病情复杂的病人,术前常已接受一系列药物治疗,麻醉前除要求全面检查药物治疗的效果外,还应重点考虑某些药物与麻醉药物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有些容易导致麻醉中的不良反应。为此,对某些药物要确定是否继续用、调整剂量再用或停止使用。例如洋地黄、胰岛素、皮质激素和抗癫痫药,一般都需要继续使用至术前,但应核对剂量重新调整。对一个月以前曾较长时间应用皮质激素而术前已经停服者,手术中有可能发生急性肾上腺皮质激素功能不全危象,因此术前必须恢复使用外源性皮质激素,直至术后数天。正在施行抗凝治疗的病人,手术前应停止使用,并需设法拮抗其残余抗凝作用。病人长期服用某些中枢神经抑制药,如巴比妥、阿片类、单胺氧化酶抑制药、三环抗忧郁药等,均可影响对麻醉药的耐受性,或于麻醉中易诱发呼吸和循环意外,故均应于术前停止使用。安定类药(如吩噻嗪类药--氯丙嗪)、抗高血压(如萝芙木类药--利血平)、抗心绞痛药(如?受体阻滞药)等,均可能导致麻醉中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甚至心缩无力,故术前均应考虑是继续使用、调整剂量使用或暂停使用。(九)手术前晚复查手术前晚应对全部准备工作进行复查。如临时发现病人感冒、发热、妇女月经来潮等情况时,除非急症,手术应推迟进行。手术前晚睡前宜给病人服用安定镇静药,以保证有充足的睡眠。第2节麻醉诱导前即刻期的准备麻醉诱导前即刻期是指诱导前10~15min的期间,是麻醉全过程中极重要的环节。于此期间要做好全面的准备工作,包括复习麻醉方案、手术方案及麻醉器械等的准备情况,应完成的项目见表33-1,对急症或门诊手术病人尤其重要。表33-1麻醉前即刻期应考虑的项目病人方面健康情况,精神状态,特殊病情,病人主诉要求。麻醉方面麻醉实施方案,静脉输液途径,中心静脉压监测途径等。麻醉器械氧源,N2O源,麻醉机,监护仪,气管插管用具,一般器械用具。药品麻醉药品,辅助药品,肌松药,急救药品。手术方面手术方案,手术部位与切口,手术需时,手术对麻醉特殊要求,手术体位,预防手术体位损伤的措施,术后止痛要求等。术中处理预计可能的意外并发症,应急措施与处理方案,手术安危估计。一、病人方面麻醉诱导前即刻期对病人应考虑两方面的中心问题:①此刻病人还存在哪些特殊问题?②还需要做好哪些安全措施?(一)常规工作麻醉科医师于诱导前接触病人时,首先需问候致意,表现关心体贴,听取主诉和具体要求,务使病人感到安全、有依靠,对手术麻醉充满信心。诱导前病人的焦虑程度各异,对接受手术的心情也不同,应特别针对处理。对紧张不能自控的病人,可经静脉补注少量镇静药。对病人的假牙、助听器、人造眼球、隐性眼镜片、首饰、手表、戒指等均应摘下保管,并记录在麻醉记录单。明确有无假牙或松动牙,作好记录。复习最近一次病程记录(或麻醉科门诊记录),包括:①体温、脉率;②术前用药的种类、剂量、用药时间及效果;③最后一次进食、进饮的时间、饮食内容和数量;④已静脉输入的液体种类、数量;⑤最近一次实验室检查结果;⑥手术及麻醉协议书的签署意见;⑦病人提出的专门要求的具体项目(如拒用库存血、要求术后刀口不痛等);⑧如为门诊手术,落实手术后离院的计划。(二)为保证术中静脉输注通畅,需注意:①备妥口径合适的静脉穿刺针,或外套管穿刺针;②按手术部位选定穿刺径路,如腹腔、盆腔手术应取上肢径路输注;③估计手术出血量,决定是否同时开放上肢及下肢静脉,或选定中央静脉置管并测定中心静脉压。二、器械方面麻醉诱导前应对已备妥的器械、用具和药品等,再做一次全面检查与核对,重点项目包括如下。(一)氧源与N2O源检查氧、N2O筒与麻醉机氧、N2O进气口的连接是否正确无误。检查气源压力是否达到使用要求:1.如为中心供氧,氧压表必须始终恒定在3.5kg/cm2;开启氧源阀后,氧浓度分析仪应显示100%。符合上述标准,方可采用。如果压力不足,或压力不稳定,或气流不畅者,不宜贸然使用,应改用压缩氧筒源。2.压缩氧筒满筒时压力应为150kg/cm2(≌2200PSI≌15Mpa),含氧量约为625L。如按每分钟输出氧2L计,1小时的输出量约为120L,相当于氧压29kg/cm2。因此,满筒氧采用氧流量为2L/min时,一般可连续使用5.2小时左右。3.如为中心供N2O,气压表必须始终恒定在52kg/cm2,不足此值时,表示供气即将中断,不能再用,应换用压缩N2O筒源。4.压缩N2O筒满筒时应为52kg/cm2(≌745PSI≌5.2Mpa),含N2O量约为215L,在使用中其筒压应保持不变;如果开始下降,表示筒内N2O实际含量已接近耗竭,当压力降到25kg/cm2,提示筒内N2O气量已只剩100L,若继续以3L/min输出,仅能供气30min,因此必须更换新筒。(二)流量表及流量控制钮流量表及其控制钮是麻醉机的关键部件,必须严格检查后再使用:①开启控制钮后,浮子的升降应灵活、恒定,表示流量表及控制钮的工作基本正常;②控制钮为易损部件,若出现浮子升降过度灵敏,且呈飘忽不能恒定状态,提示流量表的输出口已磨损,或针栓阀损坏,出现输出口关闭不全现象,则应更换后再使用。(三)快速充气阀在堵住呼吸罗纹管的三叉接口的状态下,按动快速充气阀,如果贮气囊能迅速膨胀,表明快速充气能输出高流量氧,其功能良好,否则应更换。(四)麻醉机的密闭程度与漏气1.压缩气筒与流量表之间的漏气检验:先关闭流量控制钮,再开启氧气筒阀,随即关闭,观察气筒压力表指针,如果指针保持原位不动,表示无漏气;如果指针几分钟内即降到零位,提示气筒与流量表之间存在明显的漏气,应检修好后再用。同法检验N2O筒与N2O流量表之间的漏气情况。2.麻醉机本身的漏气检验:接上述(三)步后,再启流量表使浮子上升,待贮气囊胀大后,在挤压气囊时保持不瘪,同时流量表浮子呈轻度压低,提示机器本身无漏气;如挤压时贮气囊随即被压瘪,同时流量表浮子位保持无变化,说明机器本身存在明显的漏气,需检修好后再用。检验麻醉机漏气的另一种方法是:先关闭逸气活瓣,并堵住呼吸管三叉接口,按快速充气阀直至气道压力表值升到2.9~3.9kPa(30~40cmH2O)后停止充气,观察压力表指针,如保持原位不动,提示机器无漏气;反之,如果指针逐渐下移,提示机器有漏气,此时再快启流量控制钮使指针保持在上述压力值不变,这时的流量表所示的氧流量读数,即为机器每分钟的漏气量数。(五)吸气与呼气导向活瓣接上述(三)步,间断轻压贮气囊,同时观察二个活瓣的活动,正常时应呈一闭一启相反的动作。(六)氧浓度分析仪在麻醉机不通入氧的情况下,分析仪应显示21%(大气氧浓度);通入氧后应示30%~100%(纯氧浓度)。如果不符合上述数值,提示探头失效或干电池耗竭,需更换。(七)呼吸器的检查与参数预置开启电源,预置潮气量在10~15ml/kg、呼吸频率10~14次/分、吸呼比1?1.5,然后开启氧源,观察折叠囊的运行情况,同时选定报警限值,证实运行无误后方可使用。(八)麻醉机、呼吸器及监测仪的电源检查线路、电压及接地装置。(九)其他器械用具包括喉镜、气管导管、吸引装置、湿化装置、通气道、神经刺激器、快速输液装置、血液加温装置等检查。(十)监测仪包括血压计(或自动测血压装置)、心电图示波仪、脉搏血氧饱和度仪、呼气末CO2分析仪、测温仪、通气量计等的检查。其他还有有创压力监测仪及其压力传感器、脑功能监测仪、麻醉气体分析监测仪等。上述各种监测仪应在平时做好全面检查和校验,于麻醉诱导前即刻期再快速检查一次,确定其功能完好无损后再使用。三、手术方面麻醉医师与手术医师之间要始终保持相互默契、意见统一,做到病人安全、麻醉满意和工作高效率。在麻醉诱导前即刻期,必须重点明确手术部位、切口、体位;手术者对麻醉的临时特殊要求、对术中意外并发症的处理意见,以及对术后止痛的要求等。特别在手术体位的问题上,要与术者取得一致的意见。为手术操作需要,要求将病人安置在各种手术体位,见表33-2。在麻醉状态下改变病人的体位,因地心引力(重力)的作用可导致呼吸和循环等生理功能的相应改变,以及对脏器血流产生不同的影响;又因改变体位促使身体的负重点和支点发生变化,软组织承受压力和拉力的部位和强度亦随之而改变,由此可能导致神经、血管、韧带和肌肉等软组织损伤。对于正常人,这些变化的程度均轻微,通过机体自身调节,均能自动纠正或适应;但在麻醉状态下,病人全部或部分知觉丧失,肌肉趋松弛无力,保护性反射作用大部消失或减弱,病人基本上已失去自卫调节能力。因此,改变体位所产生的各种生理功能变化可转为突出,若不加以注意和及时调整,最终可导致缺氧、CO2蓄积、低血压、心动过速以及神经损伤或麻痹等并发症,轻者增加病人痛苦,延迟康复;重者可致呼吸循环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