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报告前言为了更好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得到第一手野外资料,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使我们对野外地质地貌有更深体验,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培养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河北省秦皇岛柳江盆地质地貌实习基地系统的了解秦皇岛柳江盆地的地质地貌概况,学会野外实习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掌握一定的野外工作技能。3.2变质岩在秦皇岛石门寨实习区看到的变质岩有绥中花岗岩和混合片麻岩,其成因属于区域混合岩化作用。3.2.1绥中花岗岩本区的绥中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张岩子、吴家方-鸡冠山等地,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是区域变质作用的晚期出现的混合岩化作用,把原来的变质岩改变成混合变质岩;第二阶段是在此基础上叠加具有明显岩浆侵位特点的岩浆花岗岩,受构造控制明显。3.2.2混合片麻岩为主要由透渗作用形成的具有明显片麻状构造的一种混合岩。因交代作用比较普遍和强烈,在岩石中一般已不能区分原来变质岩的基体和新生成的脉体,但能见到暗色矿物分布不均匀和局部比较集中的现象,常见有明显的变质岩残留体。3、地层实习区地层分属华北地台型(包括前古生界及古生界),除普遍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下中三叠系、白垩系及第三系之外,其他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单位划分标志清楚,化石较丰富,地层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底层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第四系。各时代沉积地层分布占本区总面积的2/3左右,其中第四系最广,中生界次之,其他时代地层零星分布。上元古界(Ar2)2、1上元古界(Ar2)主要是混合花岗岩,属变质岩,为绥中花岗岩,成分相当于花岗,在张岩子村背和鸡冠山都有见到。张岩子村被岩石含石英、长石、黑云母、角闪石,岩石呈肉红色,略具黑色斑点。岩石中残留原岩的片理、片麻理等,有片理构造、斑状变晶结构。在鸡冠山垭口出的绥中花岗岩呈灰绿色,构造作用强烈,风化严重,有多组解理,块状。元古界青白口系(Qb)2、2元古界青白口系(Qb)青白口系(Qb)在实习区包括长龙山组和景儿峪组,形成于至今800-1000Ma。层型命名与北京西北约50km之青白口。长龙山组(Qbc)2.2.1长龙山组(Qbc)长龙山组为本区内最古老的沉积地层单位,主要分布在实习区东部的张岩子至东部落村,南部鸡冠山等地,其中以张岩子村西部剖面最好。厚91米,去下伏上太古界绥中花岗岩呈不整合接触关系。下部为灰白色厚层长石石英砂岩,抗风化能力强,常呈长条状卧具在山顶上,行似长龙,故得名长龙山组;粒径0.5-1mm,分选好,磨圆中等,为粗砂岩;岩层中含薄砾石层,砾径3-5mm,分选好,磨圆好,说明成岩过程中水动力条件良好;有海相波痕,斜层理,交错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大型板状交错层理及鱼骨状交错层理。上部为紫红色细粒砂岩、粉砂岩、泥页岩。由两个砂岩-页岩韵律组成。本组属典型的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景儿峪组(Qbj)2.2.2景儿峪组(Qbj)景儿峪组分布与长龙山组基本一致,在张岩子西山有出露,厚约38m。景儿峪组与下伏长龙山组整合接触,岩性由碎屑岩、粘土岩过渡为碳酸盐岩沉积,具有海侵沉积特征,,亦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景儿峪组上部为一套青灰色薄层泥灰岩夹薄层紫红色泥岩,泥灰岩细腻性脆,易于辨认,是本组与上覆府君山组分界的标志。景儿峪组与长龙山组均属裂陷槽沉积,在横向上较稳定。下古生界(Pz1)2.3下古生界(Pz1)本区古生界地层发育良好,与华北广大地区极为相似,主要分布在柳江盆地东西两翼。由于向斜东翼产状较西翼平缓,其出露宽度约为西翼的五倍。向斜的南北两端,由于向斜轴的翘起,也有古生界地层出露。寒武系(2.3.1寒武系(∈)(一)下寒武统(∈1)1府君山组(∈1f)府君山组是河北省区测二队(1960年)在河北蓟县北府君山建立的地层单位,相当于原景儿峪组上部“豹皮灰岩”。本组主要分布在东部落至沙河寨,西部上平山一带也有出露,东部落剖面出露较全,可作为本区标准剖面,厚度146m。本组岩石与下伏景儿峪组地层分界明显,为黑色豹皮灰岩,上部为暗灰色豹皮状白云质灰岩夹暗灰色薄层灰岩含核形石。与下伏景儿峪组呈平行不整合,属于浅海相沉积。2馒头组(∈1m)馒头组的分布范围与府君山组一致,由于组内岩性以泥页岩为主,抗风化能力较弱,所以露头相对较少,厚度约为71m,与下伏府君山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馒头组岩性以砖红色泥岩为主,向上过渡为页岩夹灰岩透镜体。本组属于干旱条件下的滨海相或泻湖沉积。3毛庄组(∈1mz)毛庄组在实习去内主要在东部落村发现出露,与馒头组基本一致。下部岩性为暗紫红色粉砂岩、页岩,颜色比馒头组暗,俗称猪肝色;与徐庄组比则又鲜艳一些。中部和上部夹两层白云质灰岩透镜体,化石较多。顶部为页岩夹含核形石。与下伏馒头组呈整合接触,属于滨海相潮上带沉积,其中白云质灰岩为泻湖相沉积。(二)中寒武统(∈2)1徐庄组(∈2x)徐庄组分布较毛庄组更为广泛,在东西东部落等地出露较全,厚度101m。本组岩性以黄绿色含云母片粉砂岩、页岩、泥页岩、泥板岩及暗红色粉砂岩夹少量鲕粒灰岩透镜体或扁豆体为主,化石较丰富。与下伏毛庄组呈整合接触,分层标志是以其底部出现黄绿色页岩与紫色页岩互层,而毛庄组顶部则是比较单一的紫红色页岩。本组属浅海相沉积。2张夏组(∈2z)张夏组受到的破坏和覆盖较少,是寒武纪地层在区内分布最广的底层之一,几乎盆地内周围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落、上平山和吴庄等地,厚度120-130m。张夏组地层岩性明显的氛围3段:下部为厚层块状鲕粒灰岩,鲕粒直径小于1mm,向上鲕粒直径变大,水动力条件变化;中部位叠层石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和薄层鲕粒灰岩互层,夹泥质条带灰岩和生物碎屑灰岩;上部为泥质条带灰岩,虫孔灰岩。灰岩中含有大量生物化石。本组以底部厚层灰岩与下伏徐庄组整合接触,属于浅海相沉积。(三)上寒武统(∈3)1崮山组(∈3g)崮山组分布于张夏组一致,以王家峪南山牛圈只288高地出露最全,厚度102m。下部为紫色页岩、粉砂岩夹碎屑灰岩、主页状灰岩,有氧化圈;中部为灰色灰岩,藻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上部为紫色碎屑灰岩与紫色粉砂岩互层,顶部为厚层藻灰岩。含丰富的生物化石。底部以紫红色碎屑灰岩与下伏张夏组泥质条带灰岩整合接触,属于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2长山组(∈3c)长山组由孙云涛在1924年创建,最初命名地点在河北开平盆地赵各庄1km的长山沟及冶里附近的马家沟。长山组分布与崮山组相似,出露最好的地方是288高地东山脊上,厚度18m。本组岩性底部以生物碎屑灰岩为主,有叠层石,含海绿石。向上为粉砂岩、砾屑灰岩(大碎屑竹叶状灰岩和菊花状灰岩)和页岩互层,夹藻灰岩。顶部为厚层藻灰岩,泥灰岩。与崮山组整合接触,属于浅海沉积。3凤山组(∈3f)凤山组分布除与崮山组、长山组一致外,在实习区北侧、西侧均有出露。288高地东侧出露较好,厚度92m。本组岩性下部为薄层泥质条带灰岩,薄饼状,有棋盘状节理;往上为生物碎屑灰岩、钙质页岩、鲕状灰岩互层。底部以青灰色砾屑灰岩直接与长山组岩层接触,长山组顶部的紫色粉砂岩紧伏于其下。与下伏长山组整合接触,属浅海相沉积。奥陶系(2.3.2奥陶系(O)(一)下奥陶统(O1)1冶里组(O1y)冶里组分布与凤山组一致,分布在288高地至小王山及石门寨西门和亮甲山。本组岩性下部为质纯的泥晶灰岩夹砾屑灰岩及虫孔灰岩,夹薄层豹皮灰岩,在地形上常形成陡砬子;上部为灰色砾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以灰色薄层砾屑灰岩与凤山组分界。有大量的生物碎屑化石,三叶虫化石等。属于浅海相较深水环境沉积。2亮甲山组(O1l)亮甲山组主要分布在亮甲山、小王山、潮水峪等地,最初由刘季辰和叶良辅与1919年在本区亮甲山创建。亮甲山可作为本区标准剖面,厚度118m。本组以中、厚层豹皮状灰岩为主,下部夹少量砾屑灰岩和钙质页岩。上部有少量白云质灰岩及含隧石结核、隧石条带灰岩。在上部发现许多保存完好的蛇卷螺化石。灰岩中发育节理,部分被铁质氧化,部分被方解石充填。与冶里组整合接触,其分界标志层是亮甲山组底部出现的中厚层豹皮状灰岩。属浅海相沉积。(二)中奥陶统(O2)马家沟组(O2m)马家沟组分布同亮甲山组,以亮甲山及北部茶庄北山发育较好,厚度在亮甲山剖面为101m。本组岩性主要为暗灰色白云质灰岩夹部分白云岩、含燧石结核、燧石条带的豹皮状白云质灰岩。底部以具微层理、含角砾、燧石结核黄灰色白云质灰岩与亮甲山组分界。白云岩具“刀砍纹”,有的具砾屑、燧石条带,顶部为含泥质灰岩、风化后呈黄色,俗称黄皮子灰岩,在华北其它地区多存在此层,标志明显。产头足动物化石,腹足动物化石,三叶虫化石。与亮甲山组整合接触,属于浅海相较深水环境沉积,晚期海退,水浅。华北地区在奥陶纪晚期普遍上升为陆地,直到中石炭世才下降接受沉积,因而缺失了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等地层。上古生界(Pz2)2.4上古生界(Pz2)石炭系(2.4.1石炭系(C)(一)中石炭统(C2)本溪组(C2b)本溪组最初赵亚曾与1926年在辽宁省本溪市西6km新洞沟与蚂蚁村之间的额牛毛岭创建。本区东翼区半壁店191高地、小王山一带发育较好。小王山剖面可作为本区标准剖面,厚度82m。石门寨西门只瓦家山剖面厚度为70.7m。本组岩性下部为陆相铁质砂岩或褐铁矿、粘土岩,有风化壳;上部为细砂岩、粉砂岩再到湖泊、沼泽相粘土岩,夹3-5层海相泥灰岩透镜体,含F层耐火粘土。与下伏马家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本组属于海陆交互相沉积。(二)上石炭统(C3)太原组(C3t)1907年,翁文灏、葛利浦在山西省太原西门沟命名太原组。本区在半壁店、小王山一带发育良好。在石门寨西门至瓦家山剖面上,厚度为47.5m。本组有两个沉积韵律:下韵律底部青灰色含铁质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铁质被氧化后呈黄褐色,具大型球形风化,有两组节理;上韵律底部为薄层细粒岩屑砂岩,有小型球形风化。夹页岩及少量煤线。,本组与本溪组呈整合接触关系,属于海陆交互相沉积。二叠系(2.4.2二叠系(P)(一)下二叠统(P1)1山西组(P1s)山西组最初是由维利斯、布拉克维尔德在1907年在山西省中部太原一带创建。在本区主要分布在石门寨西门和黑山窑等地,以石门寨西门至瓦家山泡面最后,是本区的重要含煤、粘土矿层位,厚度61.8m。山西组岩性有灰色、黑灰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构成两个沉积韵律:下韵律底部含长石多、含砾,单层厚度大,顶部为粘土矿或煤层;上韵律顶部为B层粘土层位。本组含植物化石较多,与太原组整合接触,属于大陆近海沼泽相沉积。2下石盒子组(P1x)石盒子组最初命名地点在山西省太原市东5km石盒子沟,有那琳创建。本区下石盒子组在黑山窑、石门寨西门、石岭等地较为发育,厚度115m。本组岩性主要为灰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细粒岩屑杂砂岩、粘土质粉砂岩构成三个沉积韵律。与山西组分界标志明显:山西组顶部为黑色含煤粘土矿;下盒子组底部为黄褐色含砾粗粒岩屑长石杂砂岩,砾径5mm左右,紫红色,分选好,磨圆好。与山西组整合接触,属于河流相、湖泊相沼泽沉积。(二)上盒子组(P2)1上石盒子组(P2s)本组在本区东翼石门寨西门至瓦家山一带出露较好,厚度72m。本组岩性为土黄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粒长石砂岩夹紫红色细粒砂岩,砾径3-10mm,分选不好,磨圆不好由大型斜层理。此层厚度大,分布稳定,成为南山砂岩,与下盒子组整合接触,属于河流相沉积。2石千峰组(P2s)石千峰组由那琳在太原市25km石千峰建组,在本区出露时分有限,仅在黑山窑、欢喜岭一带出露较好,厚度150m。本组是一套河流相紫色岩石,底部为含砾砂岩和砾岩,砾径2-4cm,分选好。磨圆好,成分不一;向上为细粒砂岩、粉砂岩几部分黄色泥岩。本组与下伏上石盒子组整合接触,属于干旱条件下的陆相沉积。中生界(Mz)2.5中生界(Mz)三叠系(2.5.1三叠系(T)本区只发育上三叠统黑山窑组地层。黑山窑组(T3h)本组层型剖面位于本区西南部的黑山窑村后村南侧,岩性以灰白色中、粗立场是适应杂砂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