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定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王三运(2010年11月17日)《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以下简称《建议》),是在省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张宝顺书记主持省委常委会和省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多次听取了有关我省“十二五”发展思路的汇报,并对“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在提交全会审议前,又广泛征求了各地、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在皖党的十七大代表和省八次党代会代表的意见,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并组织力量进行了认真修改。可以说,《建议》形成的过程,是认真总结过去、全面规划未来的过程,是充分发扬民主、发挥集体智慧的过程,是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广泛共识的过程。《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后,省政府将据以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现在,我受省委常委会的委托,对《建议》作几点说明。这次提交全会审议的《建议》,共有十二个部分52条,其中,第一部分主要是总结“十一五”发展成就,分析“十二五”面临环境,提出“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标;第二至十一部分,从十个方面对“十二五”重点工作作出部署;第十二部分就加强党的建设,为完成“十二五”规划提供坚强政治保障提出要求。一、关于“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十一五”时期是安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抢抓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扩大内需重大机遇,全面实施六大战略,深入推进“861”行动计划,启动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和皖北地区发展,努力探索具有安徽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成功战胜多重自然灾害,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经过五年努力,我省经济总量跨上崭新平台,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综合实力和对外形象大幅提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安徽改革发展新篇章。实践证明,过去的五年,是我省综合实力快速增强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显著变化的五年,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是安徽形象大幅提升的五年。《建议》分析了我省“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概括地说,未来五年是安徽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国内外产业转移深入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深化,我省产业升级的条件更加有利;国家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经济布局逐步从沿海向内陆延伸,我省得到的政策支持将更加有力;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持续投入效应不断释放,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内在动力显著增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扎实推进,为我省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平台,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更高水平。但“十二五”时期的发展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世界经济增长格局面临深度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省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凸显。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约束加大,社会建设和管理任务艰巨,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面临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型双重压力。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正确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安徽实际,《建议》明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着力推动转型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努力走在中部崛起前列,为实现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是关系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我省经济总量居中、人均水平靠后的欠发达省情没有根本改变,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加速崛起。全面转型是安徽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实践,是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必由之路,是我省发展阶段性新特征的必然要求。必须把全面转型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着力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在全面转型中实现加速崛起、兴皖富民。贯彻“一个主题”、围绕“一条主线”,《建议》提出了“五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即坚持“双轮驱动”、坚持转型发展、坚持开放发展、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和谐发展,进一步明确了我省“十二五”发展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这是在规划研究编制过程中,根据中央精神和安徽实际逐步提炼形成的,完全符合我省基本省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必将推动我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我们一定要全面深刻理解,认真贯彻落实,切实把《建议》的指导思想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好落实好。在综合考虑未来国内外、省内外发展趋势和条件的基础上,《建议》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力争到2015年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指标增速位居中部前列。确保2015年皖江城市带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省人均生产总值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产业结构更加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城镇化率稳步提升,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对全省发展的辐射带动力显著增强。皖北地区发展进一步加快,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皖南和皖西地区生态优势更加彰显。各区域之间联动发展、协调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形成。——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力争到2015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收入分配格局更加合理,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省人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国有企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经济外向度和承接产业转移水平显著提高,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建议》是总揽全局的,着重提出今后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充分体现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的要求,既为编制“十二五”规划提供依据,也留下空间。“十二五”规划将根据《建议》确定的目标,制定包括少量约束性指标在内的具体指标,提交省人大审议。三、关于“十二五”时期的主要任务《建议》立足安徽科学发展全局的需要,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共十个方面。(一)全面贯彻落实扩大内需方针,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解决安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加快发展。“十二五”时期,要准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导向,抢抓政策机遇,坚持不懈扩大有效投入,充分挖掘消费需求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一是深入实施“861”行动计划。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能源、原材料、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八大产业,加快建设综合水利工程、交通网络工程、生态环保工程、金融支撑工程、人才工程、民生工程六大基础工程,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翻一番目标提供坚强保障。二是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三是大力拓展消费需求。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收入,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施积极的消费促进政策,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必须坚持走安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议》提出了五个方面任务。一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安徽崛起的重要支撑。要按照规模化、品牌化、集群化、信息化、低碳化的导向,围绕先进制造业、能源原材料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等重点领域,壮大、提升、改造、发展一批重点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潜力大、技术含量高、综合效益好,是引领未来发展的主导力量。必须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进一步聚焦重点,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公共安全等产业,力争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超万亿元。三是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旅游、商贸、新兴服务业,提升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四是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和布局,确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翻一番,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集团,形成一批产值超千亿元的特色园区和产业集群。五是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对安徽跨越崛起的支撑力和保障力。(三)加快推进城镇化,构建现代城镇体系。近年来,我省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总体上看,城镇化还相对滞后于工业化,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十二五”时期,必须把新型城镇化作为“双轮驱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走安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建议》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部署。一是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把壮大中心城市、提升城市能级作为现阶段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确立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芜湖全省次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加快打造一批区域中心城市和各具特色的大中城市。二是积极发展中小城市。进一步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增强县域经济活力,提升县城城镇功能,加快打造一批宜居宜业的经济强镇。三是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合理确定城镇功能布局和产业定位,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力,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四是着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棚户区改造、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大力促进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四)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三农”现代化进程。安徽作为农业大省,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着力在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农民现代化三个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引进培育一大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加大灌区续建配套、中低产田改造等基本农田建设力度,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整治整村推进示范试点省建设,高标准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加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电网、饮水安全、社区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深入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