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学习辅导材料材料提供:启东中专耿一波一、若干理念的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深化教改的先导1.什么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黄炎培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广义的职业教育是指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总称。——狭义的职业教育主要指职业学校的教育——一般意义上的培训与教育的区别培训:更多地显现功利的性质教育:更多地具备人本的性质——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的教育,分为初、中、高——中职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即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高职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或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即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高职生要有能力驾驭策略层面的工作过程,中职生主要是把握经验层面的工作过程。2.职业教育办学指导思想(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改革发展道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明确了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等根本问题)3.办学模式要从单一的学校资源到构建一个开放的,汇集使用各种资源的开放平台。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4.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中介”,是教学方法的上位概念职业教育实施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做中教才是真教,做中学才是真学”。5.多元化评价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传统的智能观:以语言智能和数理智能为主。家长和教育者须知,各种智能是以潜能的形态存于我们心灵之中,只要给予适当的鼓励、机会、环境和教育,几乎每个人的所有多元智能均能达到相当高度的发展,而且可以远超乎我们所预期的境界。由于这些智能都是我们所生活的文化社会所高度重视的,多元智能培育正是适合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其目标是真正考虑到个别差异,彻底因材施教。多元智能理论要求对学生的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应是多元化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和积极性。二﹑专业建设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打造品牌专业,是做强做优做大职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是学校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是吸引生源的核心竞争力,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根本保证。1.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以职业岗位(群)的设置为依据,以产业链的延伸发展为依托学校围着市场转:市场↔学校专业围着产业转:产业链↔专业群(产前—产中—产后;售前—售中—售后)人才培养围着需要转:职业岗位(群)↔课程学校专业设置的目标:——群集式专业结构以重点专业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一个专业,多个方向(如电子技术应用:装配,调试,光伏电子;数控技术应用:数控车加工,数控铣加工,加工中心操作,特种加工,数控设备维修;船舶修造:船舶电工,船舶装焊。)按一级类设置基础课平台按二级类设置专业课平台按需求设置专业方向——专业建设走集约型发展道路——专业教育资源集成化的配置2.专业建设的思路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先导以完备的专业实训设施设备为基础以‘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专业课程改革为核心以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为关键以高效的组织管理和科学的质量评价为保障以专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精神为氛围以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为特色以开展社会服务为重要内容(构建“一体两翼”模型,“头首”是专业设置,“脊梁”是师资队伍,“两翼”分别为软件建设和硬件设施,“内核”是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的目标:——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招生、培养、就业良性循环专业建设好的标志:团队强、基地好、成果多、就业优、有活力专业建设要充分发挥专业部的核心建设作用3.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总体设计,是实现培养目标和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是最基本的教学文件,也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人才培养方案体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招生对象、学制(招生对象、年限)(2)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素质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3)职业面向:主要就业岗位(4)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拟设课程)(5)主要专业课程介绍(6)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7)教学计划表(8)编制说明4.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后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教改的切入点,突破口——工学结合的涵义: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校企合作是载体——要通过系统化设计,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将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工学结合课程与学科系统化课程的比较学科系统化课程工学结合课程1.目的是掌握事实的知识2.在具体的学科中传授学科知识3.以工程或学科结构为基础4.每位老师对自已的“学科”负责5.其特点是在学科体系中学习,与工作缺乏直接联系6.按照课时节次进行,学习进程由教师安排1.目的是获得综合职业能力2.在具体的职业工作情景中学习“如何工作”3.以典型工作任务结构为基础4.一个教师团队共同对某一部分的学习内容负责5.其特点是在贴近工作实践的学习情境中学习,与工作有直接联系6.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学习情景进行,学生有安排学习进程的空间不同培养模式的共性一个目标——提高实践动手能力两种环境——学校、企业三元主体——学校、学生、企业四项结合——学校学习与企业工作,理论知识与实践经历,学生身份与员工身份,全面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5.加强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实训、实习——构建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教学实习)企业化、生产化、标准化、实用化——校企组合的新模式(校企共建)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构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和企业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企业提供真实的生产现场、技术和师资支持。(省级实训基地建设,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省级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6.学校管理机制管理面临的几个问题:公办学校大锅饭问题(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校园环境缺乏学术氛围(不太习惯研究一些长远问题);推行顶岗实习难操作(“放羊”和企业不主动问题);企业优秀兼职教师难请(时间与酬金问题);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功能未能得到应有的发挥;推行学分制缺乏条件(资源不足问题);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学基本功问题);校内管理体制与机制官化问题(朱清时的鲶鱼效应);如何探索——工学结合——素质教育(诚信、全面可持续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总之:尚未形成科学的管理体制与机制……探索——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他方为中心等。制度:市场部、产学合作中心、二级管理等。方法:以工期定学期、合作培训、制造业服务网等。校领导有人负责,有专门工作部门,有考核要求,有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形成学校的管理文化……探索——教育教学管理改革(体制保障和长效机制)。管理体制改革——如成立质控部、市场部。二级管理制度——增强活力的分灶吃饭制度。有限学分制(含学分互换)——尝试在有限资源下的学生选学制度。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促进工学结合,不“放羊”制度。产学研分制度——推动内涵建设的增薪制度。有限课题制度——培养精品,逐步形成一批拔尖人才……7.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是学校发展的首要资源,是教育的核心要素。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最基本的建设,是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8.技能大赛和创新大赛技能大赛建立“校校有比赛,层层有选拔,国家有大赛”的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序列,形成“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的局面,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与创新,是我国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培养选拔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教育新品牌。对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宣传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上的职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考试〈工考〉]+高技能人才选拔培养)创新大赛各职业学校积极营造创新教育氛围,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创新大赛,深化课程改革,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培养职业学校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打造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品牌,服务和推动创新型学校建设。(技能大赛和创新大赛是专业建设的延伸和拓展)三﹑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1.课程概述课程有多种定义,这里主要讨论:——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的一组有序教育活动,它是指对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具体的科目课程(或学科)的教学。2.课程改革的主攻方向(1)明确培养目标(2)优化培养方案(3)制定核心课程标准(4)改革教学模式(5)改革评估体系(6)建设校本教材3.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从广义课程的角度有:——课程开发决策(确定专业)——课程目标开发(明确培养目标)如:仅是“首岗适应”还是要为以后“多岗迁移”,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课程门类开发(确定主要课程)——课程结构开发(形成课程计划)从狭义课程的角度有:——课程的开发(分析、设计、课程文件、教材、教学资源、硬件等);——课程的实施(指备课、讲课、作业、实践环节、辅导、考核等);——课程的评价(质量监控体系、评价方式);——课程的管理(课程文件、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的建设与管理)。▲课程建设工作主要由教研组(室)承担。课程观课程过程评价结果评价计划组织控制贯彻领会课程工程系统课程发展课程研究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设计软件硬件4.课程改革面对的主要问题(1)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从业岗位实际工作关联度不强;(2)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动手机会少;(3)教学仪器设备数量不足,利用率不均衡;(4)学生入学后接触专业过迟,毕业时工作经验积累过少;(5)对基础课程缺乏应有的关注,在课改中相对边缘化;(6)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不够,课程资源不多;(7)部分学生存在厌学情况,“课堂沉默症”较普遍;(8)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较差,缺乏培养环境和载体;(9)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生产、项目、教学);(10)部分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不强,还存在厌教、厌管现象。5.课程开发几种模式的比较:——学科系统化的课程模式——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1)学科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优点:注重基础知识和理论,逻辑性、系统性强——不足:重理论、轻实践,不能有效地培养能力,重知识的系统性,忽视了与具体工作任务的联系,增加了基础理论学习的难度(2)职业分析导向的课程开发建立在职业分析和工作分析基础上的课程开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将岗位(群)所需的综合能力分解为专项能力,开发课程。(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由包括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学习目标、学习与工作内容、学时要求、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说明、学业评价方式等内容所确定的学习单元组成。——一般来说,通过一个学习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完成某一职业的一个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若干个相互关联的所有的学习单元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能力和资格。开发这种课程的难度的是,如何在技术上确保选择的“项目”或“任务”能覆盖这个工作领域?如何使得开发的课程能负载所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等?主体过程结果人才需求调研教学过程分析教材开发模式课程内容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课程结构分析教育部门职业学校行业专家工作分析专家课程专家专业教师课程专家行业专家专业教师课程专家专业教师课程专家专业教师学习结果教材课程标准培养方案能力标准培养目标6.课程开发系统工程的流程科目课程开发流程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岗位1岗位2岗位n任务1任务2任务3→→分析归纳→专业课程1专业课程2专业课程n→7.课程改革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