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七章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七章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涵1、“世界历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特殊状态,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产物马克思曾说过:“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但作为世界的历史是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于世界历史的形成都做了详尽论述,指出只有资本主义经济的成长才把世界普遍联系起来,社会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通过资产阶级的活动才得以实现的,或者可以说是资产阶级创造了世界历史。“如果在英国发明了一种机器,它夺走了印度和中国的千千万万工人的饭碗,并引起这些国家的整个生存形式的改变,那么这个发明便成为一个世界历史的事实;同样,砂糖和咖啡在19世纪具有了世界历史的意义,是由于拿破仑的大陆体系引起的,这两种产品的缺乏推动了德国人起来反对拿破仑,从而就成为光荣的1813年解放战争的现实基础。”马克思充分意识到人类之间“各个互相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更加详尽地论述了世界历史在资产阶级的活动中的形成过程:“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地方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不管反动派怎样惋惜,资产阶级还是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新的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代替了。”同时,“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一句话,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世界”。可见,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并不是从来就如此的。世界历史作为一种“历史状态”是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资产阶级“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孤立状态。”以农业文明为特征的传统社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闭的社会。这种自给自足的基本特征是:他们所生产的东西主要是供自己消费的;他们消费的东西主要是自己生产的,因而他们的社会与外界没有普遍的联系发生。土地是农业经济的主要生产资料。人们的大部分时间是与土地相联系,被束缚于固定的土地上,并由此形成互相孤立的社会群体。其基本形式是宗族、家族或村落等各种血缘群体及地缘群体。自然形式的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是群体内部社会关系的基础,人们的主要联系是群体内部的联系。因此,在前工业文明的历史时代,人类社会并不是以世界历史的形态存在的。正是由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形成,商品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才使社会群体打破了孤立的封闭状态,在空间上把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以普遍交往为特征的世界历史。2、“世界历史”形成的基本条件在于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纪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世界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的人口——过去有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也指出:“历史中的资产阶级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就是“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世界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在所有的技术和生产力中,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对世界历史的形成无疑具有直接的作用。马克思指出:“由于交通工具的惊人的发展,——远洋货轮、铁路、电报、苏伊士运河,——第一次真正地形成了世界市场”。世界历史的形成,首先意味着人类交往对时间和空间的制服。在农业社会,人类的交通和通讯工具非常落后,因而人们的活动空间也必然被限制在半径仅为几十公里的范围之内。地区之间的交往受到交通和通讯工具的限制。靠肩担和牲畜运送货物以及靠骑马传送信件在时间上也限制了人们的普遍交往的进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生产力和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世界性的交往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当代通讯和交通技术的高度发展——电气化铁路的建造、高速公路的铺设、超音速喷气飞机的发明、无线电话以及因特网的普及,都现实地缩短人们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把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庄,从而进一步把人类的历史世界化了。3、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社会历史的“世界化”在马克思的历史时代,世界历史的进程才刚刚开始。但是马克思却预见到,社会历史的“世界化”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就明确指出:人类之间“各个互相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马克思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是因为马克思把生产力的发展、分工以及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发展看作是历史世界化的基本动力。而生产力、技术、分工和市场经济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而人们的社会交往也会越来越发展,历史的世界化也会在更大的程度上得以实现。首先,随着生产力以及技术(特别是通讯技术和交通技术)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的空间障碍必然会得到进一步的突破,因而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的边界也会越来越扩大;此外,原来需要在更大的时间尺度内进行,但由于时间的限制而实际上无法进行的交往活动,因为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展,这都将成为可能。其次,历史的世界化是建立在分工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基础上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地分析了资本的本性以及商品经济运行的规律。他指出,资本的本性就是增殖。单纯的“金钱”还不是资本,只有把金钱用于投资,并且产生利润和剩余价值,金钱才成为资本。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商品经济的基本原则。马克思说过:“创造世界的趋势已经直接包含在资本的概念中,一旦资本主义作为一个体系得以巩固起来而且不会有倒退,那么,资本主义运作的内在逻辑即追求利润最大化就会迫使它继续不断地扩张。一方面向外扩张直至扩大到全球,另一方面向内扩张,即伴随资本的不断积累,为了更进一步地扩大生产,产生出使工作得以机械化的压力,最后提高劳动者的无产化,从而促使世界市场产生变更,并迫使人们尽可能快地对这一变更做出反映。”因此,正是资本驱使资本家奔走于世界各地,用各种手段为资本自由流通和实现增殖创造条件。市场经济的这种无限扩张的内趋力,驱使人之间的交往不断扩大,从而使历史表现为不断世界化的趋势。4、交往理论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基础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不是全球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的简单相加,而是将世界联系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的历史,使这种“联系”成为可能的正是交往。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由于普遍的交往,狭隘地域性的个人才能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所代替”。交往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和精神的交换、交流过程。物质交往是一切交往的基础。交往作为实践活动的重要方面,最初只是自然的物质交往,其领域只是局限于狭隘的血缘和地缘的共同体。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以交换为媒介的交往才在共同体内部和共同体之间发生。到了近代,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商品经济代替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之间的物质交往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我们甚至可以说,离开物质交往,商品经济就无法进行。作为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基础的交往理论具有以下特征:第一,马克思所说的交往不同于西方学者所说的交往。西方学者(如哈贝马斯)所说的交往主要局限于精神领域,以语言为媒介。而马克思所说的交往却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马克思在《德意志形态》以及后来的著作中,始终强调交往的多样化,其中既包括物质的,也包括精神的;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移民、文化等各个方面。第二,这种交往不限于一个国家、地区之内,而是超越国家、民族、阶级、集团的世界性交往。交往的主体既包括个人,也包括国家、民族和社会集团。第三,在各种交往中,物质交往是基础,它归根到底决定了其他交往的形成和发展。二、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特征1、立足于人的现实活动的世界历史理论“世界历史”概念并不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近代资产阶级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直接的思想理论来源。其中包括17世纪意大利维柯开创的近代历史哲学;19世纪圣西门、傅立叶等所代表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萌芽以及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中的世界历史理论。意大利维柯开创的近代历史哲学以“理想的永恒的历史”概念确立了普遍历史原则和诗性历史纲领。试图把“理想的永恒的历史”或历史学意义上的世界历史提升到哲学范畴层次,开始有理念层面的世界历史眼光。但是在维柯的时代,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刚刚崭露头角,关于“存在”和“思维”的探讨还没有深入到历史世界之中。因而维柯的世界历史理论所注重的并不是当下的东西。不仅如此,维柯也没有系统地对世界历史加以表述,我们只能从他的字里行间体会出那样一种对历史的理解。圣西门、傅立叶等所代表的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萌芽。他们的可供借鉴之处就在于其理论本身是对未来社会的一种向往和描述,其中体现出的关于整个世界历史的未来图景给马克思带来一些启示。近代资产阶级世界历史理论发展的最高成果是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它对马克思的影响也最大。因此,正确理解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是由地理大发现引起的国际贸易,尤其是由工业化所催动的国际市场引发的。可在很长的时期内,历史学家们对此并没有认识。黑格尔敏锐地发现了或者说天才地“想象”到了人类社会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整体性、全体性联系,提出了“世界历史”的概念。这确实是一种很深刻的哲学洞见,一种属于“史观”层面具有革命性的见解。正如后来恩格斯所高度评价的那样:“黑格尔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精神的世界想象为一个过程,即想象它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改造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一般说来,在黑格尔那里,只要谈到“历史”,就是指“世界历史”。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一书中,经常是用“世界历史”概念代替一般的“历史”概念。这是因为,在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中,世界理念是历史发展的主体,现实的历史只不过是绝对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而人的活动也只不过是世界理性实现自身的工具罢了。他说:“‘世界精神’的要求高于一切特殊的要求之上”。“上述种种,都是关于‘世界精神’用来实现它的‘概念’的手段”。在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体系中,现实的、真实的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都是在世界理性统摄之下的,因而都具有世界历史的性质。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世界历史的根基涵摄两个因素:理性和热情。两者的交互杂织,构成世界历史的经纬线,其中理性支配世界历史,是世界历史的实体与本质。第二,世界历史概念中还蕴涵有发展原则和历史理性原则。归根到底,其中体现的是概念演化的逻辑本性和辩证法本性。第三,黑格尔的世界历史,从价值尺度着眼,亦即自由的实现,表现为一种内含历史理性的进步,表现为自由意识的进步。但黑格尔基于唯心主义立场,把这种内在联系看做是绝对精神展现自己的过程,是理性基于自由本性从东方到西方的漫游,也是民族精神向世界精神的跃迁。当许多历史学家、哲学家都简单地批判黑格尔这种宏大叙事的神秘性和思辨性的时候,马克思独具慧眼地抓住了其中的闪光点,并运用唯物史观,通过对人的现实生活和经济发展必然性的实证考察,确证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论证了世界历史时代的出现及其意义,创立了

1 / 7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