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流行病 第十一章疾病预防与控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疾病预防与控制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流行病学副教授牟李红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疾病监测可为制定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策略和措施是否有效也需要通过疾病监测的数据来证实和评价。预防控制的策略和措施疾病监测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预防控制的策略和措施策略指导全局的总体方针,着眼于全局。措施开展工作的具体方法和手段,立足局部。制定策略时应考虑的原则①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②树立社会大卫生观念③全面分析并找出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行为和生活方式,生物遗传因素,卫生服务慢性疾病的分级预防疾病的自然史定义分期易感期潜伏期(亚临床期)临床期(发病期)预防工作相应分为三级,即疾病的三级预防。疾病的一级预防(Primaryprevention)含义即病因预防,指在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是最积极、最根本的措施。主要措施包括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健康促进创造促进健康的环境,降低整个人群暴露于危险的平均水平。不直接针对特定病因。①健康教育②自我保健采取促进健康的行为避免或戒除危害健康的行为③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健康保护针对明确病因,采取特殊的保护性措施。一级预防的双向策略•健康促进着眼于促进健康有利的环境,直接作用于整个人群的普遍预防,可称为全人群策略;•健康保护针对特定的病因或暴露于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又称为高危策略;两者的结合即双向策略,将整个人群的普遍预防和对高危人群的重点预防结合起来。二级预防(Secondaryprevention)含义潜伏期;阻止或延缓疾病的发生;“三早”或“五早”主要措施筛检、定期健康检查、设立专科门诊三级预防(tertiaryprevention)含义临床预防;疾病的临床期(发病期);减少疾病危害、促进康复、减少伤残和并发症,防止复发和转移措施对症治疗:改善症状减轻伤痛、提高生存质量;康复治疗:促进功能、心理、社会康复.*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三级预防策略病因明确的或有特殊保护措施的一级预防为主病因不明的应以二级或三级预防为主。举例冠心病的三级预防: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为已知的三大危险因素。第一级预防控制高血压、不吸烟、改变不良饮食习惯,控制血清胆固醇水平;还可采取健康促进的措施如参加适当的体力活动、注意心理卫生等。第二级预防“三早”对患有胸痛者要积极检查,及早诊断、积极治疗以防止病情发展。第三级预防积极治疗患者,防止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做好社会康复和职业康复工作。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根据采取措施的时间防制措施分为两类:1、传染病的预防措施2、传染病的控制与管理(防疫措施)(一)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指疫情未出现前,针对病原体可能存在的实体或可能受病原体威胁的人群采取的措施。1、经常性预防措施(1)卫生宣传教育:改变不良行为、习惯,提高防病知识,消灭鼠害和蚊、虫等。(2)改善卫生条件:涉及饮用水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及医院、微生物实验室管理等综合措施。(3)加强国境卫生检疫*检疫(quarantine)的种类:(1)国境卫生检疫为了防止传染病从国外传入和国内传出,在一个国家的港口、机场、陆地边境和国界江河口岸设立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对进出口人员、交通工具、货物、行李和邮件等实施医学检查和必要的卫生处理。这种综合措施称为国境检疫。我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我国的检疫传染病(检疫期限)为鼠疫(6天)、霍乱(5天)、黄热病(6天)。(2)国内疫区检疫当国内发生检疫传染病时,由卫生部批准进行疫区检疫。2、预防接种预防接种:用具有抗原性的预防制剂或具有抗体活性的免疫球蛋白给人接种,使之产生自动或被动的特异免疫,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预防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计划免疫的概念根据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利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或最终消灭传染病的目的。我国计划免疫及程序儿童基础免疫“五苗防七病”成人或特殊人群的免疫如战士接种破伤风类毒素、食品从业人员接种伤寒疫苗。儿童基础免疫o中心内容—“五苗防七病”卡介苗——结核脊髓灰质炎三价疫苗——脊髓灰质炎百白破混合制剂——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疫苗——麻疹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o免疫程序详见下表年龄卡介苗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百白破混合制剂麻疹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新生儿初种1次12次21次32次1次43次2次53次63次8初种具体要求:①基础免疫在一岁内完成(无冷链的农村可在18月龄内);②每针次接种时间不能提前,但可延后;③每一针次的间隔时间应至少大于1个月。(二)传染病的控制与管理(防疫措施)指传染病或疫情出现后,为控制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强度与范围,使发病率降到最低水平,防止疫情蔓延所采取的综合性措施。o针对传染源的措施病人“五早”;实行分级管理。关于早隔离:•甲类及乙类中的艾滋病、肺炭疽病人,须强制隔离治疗;•乙类病人根据病情,可住院隔离或在家中隔离治疗,对其中病人作为传染源作用不大的如钩体则可不必隔离;•丙类中的瘤型麻风病人须经临床和微生物学检查证实痊愈才可恢复工作、学习,其它丙类病人在临床治愈后即可工作、学习;•对疑似病人,应尽早明确诊断。关于早报告◆种类将37种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丙类。◆报告人凡从事医疗、保健、卫生防疫工作人员均为法定报告人。◆报告时限甲类城镇2小时内、农村6小时内;乙类城镇6小时内、农村12小时内以最快方式报告至发病地所属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同时报出传染病报告卡。★对病原携带者•作好登记管理、积极治疗和定期随访;•加强卫生教育,促使其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对特殊职业人群的病原携带者,应暂时调离其工作,直至连续3次病原学检查均为阴性才可恢复原工作;•对检疫传染病的病原携带者,要进行严格隔离和治疗。接触者按最长潜伏期接受检疫•留验(隔离观察):甲类。限制活动范围。•医学观察:乙、丙类。可正常工作,但要接受医学检查。•应急预防接种:潜伏期较长的传染病,在其早期可进行。•药物预防:有特殊治疗药物的传染病,如磺胺预防流脑、氯喹预防疟疾等。动物传染源危害大、无经济价值的消灭危害不大,有经济价值的隔离治疗o针对传染途径的措施—消毒和杀虫•消毒的含义指应用化学、物理或生物的方法杀灭或消除环境中致病性微生物。消毒的分类•预防性消毒针对可能受致病微生物污染的场所或物品进行消毒。如饮水消毒。•疫源地消毒对现有或曾有传染源存在的场所进行消毒。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①随时消毒传染源存在时,对污染场所及时消毒。②终末消毒传染源不再存在,最后一次彻底消毒。对外环境抵抗力较强的病原体才需要进行。o针对易感者的措施•免疫预防如接种胎球、丙球预防麻疹、甲肝等。•药物预防如磺胺预防流脑。作用时间短、易产生耐药性•个人防护传染病爆发、流行的紧急措施除立即组织力量采取相应防制措施外,必要时,报经上级政府部门决定,可采取下列措施:(1)限制或停止集会、集市、影剧院演出或其它人群聚集活动;(2)停工、停业、停课;(3)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4)封闭被传染源病原体污染的公用饮用水源等。(5)划定疫区并进行管理。疫区的划定如有甲类、乙类传染病爆发或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可以宣布疫区。甲类传染病疫区经省级政府决定可实施封锁疫区的解除①甲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全部治愈;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得到有效的隔离治疗;病人尸体得到严格消毒处理;②污染的物品及环境已经过消毒等卫生处理;有关病媒昆虫、染疫动物基本消除。③爆发、流行的传染病病种,经过最长潜伏期后,未发现新的传染病病人,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疾病的监测(surveillanceofdisease)定义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整理、分析并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三个特征)几个相关的概念被动监测下级单位按照常规上报监测资料,而上级单位被动接受。如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主动监测根据特殊需要上级单位专门调查或要求下级单位严格按照规定收集资料。如四苗覆盖率的检查主动监测的质量优于被动监测。常规报告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之类的全国性的,主要由基层卫生人员完成的日常性监测系统。哨点监测如艾滋病哨点监测系统。根据流行特点由设在全国各地的上百个监测哨点对高危人群进行HIV抗体监测,主要由专业技术人员完成。监测病例按某统一的监测标准而发现的病例。实际病例在疾病监测中应尽可能提高实际病例在监测中的比例。直接指标监测得到的统计数据如发病数、死亡数及经过整理分析后得到的发病率、死亡率等指标。间接指标当直接指标不易获得时,如流感监测,可用超额死亡率(历年月别肺炎死亡率求得平均值,将此期肺炎死亡率与之比较)来表示。静态人群监测过程中观察人群如果没有迁入、迁出,或只有少量迁入、迁出。计算频率指标时用平均人口数作分母。动态人群如有频繁迁入或迁出则称动态人群,用人时数作分母。疾病监测的种类•40年代未开始于CDC•50年代以前,监测对象主要是烈性传染病•监测的范围不断扩大—公共卫生监测传染病监测国际监测传染病WHO(流感、脊灰、疟疾、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回归热),我国增加了登革热。国内法定传染病监测各国规定报告的病种有所不同,我国37种,台湾21种,美国46种。非传染病监测如莫尼卡方案,84年~93年,27个国家、39个中心、113个报告单位和1300万人口,目的是监测心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北京心肺血管中心参加了该方案,对北京7个区70多万人口进行了监测。其它公共卫生监测如营养监测、环境监测、孕产妇死亡监测等。监测工作的步骤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反馈信息→利用信息监测系统分类人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全国范围的常规性监测疾病监测点监测系统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作为监测点,技术更好、信息更为准确。我国抽样确定了145个监测点,覆盖人口约1000万。实验室为基础的监测系统如我国的流感监测系统,对流感病毒进行分离、鉴定和变异追踪,由预科院病毒学研究所牵头。医院为基础的监测系统如1986年建立的院内感染监测系统。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