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版结核-白喉杆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10章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p.125概述为细长的杆菌,繁殖时有分枝生长的趋势。常规染色困难,但一经着色则有抗酸性。该菌生长慢,营养要求高,不产毒素,其致病性与菌体成分有关,所致疾病多为慢性且伴有肉芽肿。该属菌种类多,常分为三组:结核分枝杆菌(人、牛型),非结核分枝杆菌(包括4组,鸟-胞内),麻风分枝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生长慢,人型、牛型非结核分枝杆菌I组生长慢,堪萨斯非结核分枝杆菌II组生长慢,癗疠非结核分枝杆菌III组生长慢,鸟胞内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IV组生长快速,龟分枝麻风分枝杆菌不生长第一节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结核杆菌和结核病病发展史上的几个里程碑1882年,德国Koch发现结核杆菌1890年,德国Koch发现结核菌素1921年,法国Calmettle和Guerin制成BCG1940年,进入结核病化疗时代•20世纪80年代以来结核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结核杆菌耐药菌株的出现AIDS的流行对结核病防治的松懈•1993年4月23日WHO宣布“全球结核病紧急状态”•1995年宣布每年3月24日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流行病学简况:世界:1/3人口感染,70%在亚洲结核病人2000万,每年新增结核病患者900万,每年死于结核病的达300万。中国:有5.5亿人感染,结核病人约600万,每年死于结核病的为25万。居法定报告传染病首位!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染色:细长微弯的杆菌,经抗酸染色,菌体呈红色,其它呈蓝色。血培养中可形成荚膜。临床标本中常有L型变异出现(Much、莫赫颗粒)。2、培养特性: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最适pH值低,生长缓慢,2-4w见菌落。*罗氏(Lowenstein)培养基:菌落呈乳白或米黄颗粒状,干燥不透明,久则融合呈菜花状。*液体培养基:易形成有皱褶的菌膜(1-2w)。结核分枝杆菌M.tuberculosisResultofacid-faststaining:redbacilliinbluebackground结核杆菌菜花状菌落分子生物学:1998年,英、法、美、丹麦联合破译其群基因序列,4411kb,约4000个基因3、生化反应:热触酶试验有助于区别结核(-)和非结核分支杆菌(+)。4、抵抗力:含大量脂质,抵抗力强,耐酸碱;但对湿热及紫外线敏感。5、变异性:结核杆菌易发生菌落、形态(L型)、毒力(BCG)、免疫原性和耐药性变异。二、致病性(一)致病物质:结核杆菌的致病性与细菌大量繁殖引起的炎症、菌体成分及代谢产物的毒性和机体对细菌的免疫损伤有关。1、脂质(lipid):索状因子(cordfactor):能破坏线粒体膜,影响细胞呼吸,抑制白细胞游走,引起慢性肉芽肿;Cordformationinliquidmedia(cordfactor)磷脂(phosphatide):能促使单核细胞增生,引起结核结节和干酪样坏死;蜡质D(wax-D):能激发机体的IV型超敏反应;硫酸脑苷脂(sulfatide):能抑制吞噬体与溶酶体的结合。2、蛋白质:其主要成分结核菌素本身无毒,但与蜡质D结合注入机体能诱发超敏反应,结核结节形成和抗体。3、多糖(polysaccharide):中粒细胞浸润结核结节(tubercle)4、核酸:rRNA激活细胞免疫5、荚膜:保护菌体(有助于侵入巨噬细胞、抵抗有害物质等)(二)所致疾病:主要介绍肺部感染1、原发感染(primaryinfection):首次感染结核杆菌,多见于儿童。常有肺门淋巴结大、干酪样坏死和结核结节的形成,也可经血到达多个脏器引起相应结核病,90%的原发感染可纤维化或钙化,但病灶中潜伏的菌可成为日后的感染源2、原发后感染(secondaryinfection):多见于成人或较大的儿童原发综合征原发病灶淋巴管炎肺门淋巴结结核原发综合征三、免疫性1、免疫机理:传染性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2、免疫与超敏反应:机体对结核杆菌产生免疫保护时也产生了超敏反应,二者均为T细胞介导。试验依据:结核菌素蛋白与蜡质D同时注入机体,可活化T细胞引起超敏反应;结核杆菌核蛋白体RNA注入机体,则获得免疫力。*结核菌素试验(OT):(1)原理:IV型超敏反应(2)方法:是用OT(oldtuerculin)或PPD(purifiedProteinderivative)所做的皮内试验,48-72小时后观察。(3)结果:阳性红肿硬结直径5mm强阳性红肿硬结直径15mm阴性红肿硬结直径5mm结核菌素试验PPD皮下注射(4)意义:阳性表示已感染过结核杆菌,但不一定有结核病;强阳性表示可能有活动性结核病;阴性表示未感染过结核杆菌,但应排除感染初期或免疫力低下。四、微生物学检查1、标本:痰液、尿液、粪便、脑脊液等2、直接涂片镜检:3、浓缩集菌:4、分离培养:5、动物试验:6、快速诊断:包括核酸和抗体五、防治原则1.接种BCG:新生儿----7y----12y2.治疗:联合用药,分一线和二线药物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reiump.147该属菌多为条件致病菌,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是白喉棒状杆菌,可引起白喉。白喉棒状杆菌属(C.diphtheriae)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染色:菌体细长微弯,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排列不规则,多呈X型、Y型或栅栏状;G+,但染色不均匀,用Albert法染色后,有异染颗粒出现,具有鉴别意义;无荚膜和鞭毛,也不产生芽胞。ModelfigureofAlbertstainingResultofAlbertstaining:bodyinbluemetachromaticgranulesinblack2、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1)吕氏血清培养基(Loffler):形态典型,异染颗粒明显,菌落细小、湿润、呈灰白色、圆形突起;(2)亚碲酸钾(potassiumtellurite)培养基:重型大灰色能分解淀粉不溶血中间型中心黑边缘灰不分解淀粉不溶血轻型小黑色不分解淀粉能溶血我国以轻型多见3、抵抗力:较弱,对湿热敏感,对干燥、寒冷、日光的抵抗力较强。二、致病性(一)致病物质:1、白喉毒素(diphtherotoxin,DT):只有携带β-棒状杆菌噬菌体的菌株才能产生。毒素的性质与作用机理:完整的毒素分子是酶原,须经胰酶分解为A、B两个片段后才发挥毒性作用。A链:193aa,具酶活性,稳定;B链:342aa,不稳定。含穿膜区(173aa)和受体结合区(149aa)。StructureofDiphtheriatoxinFragmentB:37kD,bindingFragmentA:21kD,toxicity作用机制:白喉毒素经受损的粘膜细胞入血或淋巴循环,吸附于多个脏器的组织细胞表面后裂解,B片段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A片段进入细胞内,使细胞内延伸因子2(elongationfactor2,EF-2)灭活,影响蛋白质的合成。白喉毒素有剧毒,但人和鼠的正常细胞对该毒素有一定的耐受性,而肿瘤细胞则高度敏感,据此有人提出生物导弹法治疗肿瘤。2.索状因子(cordfactor)和K抗原等(二)所致疾病病人健康带菌者飞沫侵入易感机体吸附恢复期带菌者鼻咽部粘膜,生长繁殖产生侵袭物质局部上皮细胞坏死形成灰白色“假膜”毒素全身心肌炎、肾上腺出血、外周神经麻痹等三、免疫性病后获牢固免疫,以体液免疫为主。锡克实验(Schichtest):原理:毒素抗毒素中和反应(invivo)四、微生物学检查直接涂片,分离培养,毒力鉴定(Elek平板,豚鼠试验)ResultsofSchicktestHappenedtime(day)experimentcontroltypeinterpretation_+Pseudo+mixtureimmunityHypersen-sitivityResultsofElekplate五、防治原则1.预防:儿童常注射白百破三联疫苗进行人工主动免疫。2.治疗:应及早注射足量的抗毒素,但注射前应作敏试。其次是使用PNC等抗生素。

1 / 4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